前言:
中国终于出手了!面对欧盟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打压,中方果断亮剑,向欧盟27国发出明确信号:中国不会任人宰割,更不会惯着那些不讲道理的国家。这一系列反制措施来得干脆利落,直接打在了欧盟的痛处。
中方精准反击欧盟企业被排除在政府采购之外
中国财政部最新通告显示,从即日起,凡是政府采购预算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器械项目,一律不得让欧盟企业参与。对于那些非欧盟企业参与供货的情况,来自欧盟的医疗器械占比也不能超过合同总额的50%。
这一招直击要害。要知道,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巨大,政府采购更是块大蛋糕。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医疗器械占比不小。欧盟企业这下可要损失惨重了。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说得明白:"欧盟6月20日先对中国企业下手,限制我们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我们多次表示愿意谈,但欧盟就是不听。现在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这话说得够直白:是你欧盟先动的手,别怪我们不客气。
这还没完。就在财政部通告前两天,商务部已经出手,对欧盟进口的葡萄蒸馏酒(主要是白兰地)征收平均32.2%的关税。这一招针对性极强,直接回应了欧盟去年10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反补贴税的行为。
法国这下尝到苦头了。作为推动对华电动车加税的主要国家,法国的白兰地产业首当其冲。数据显示,中国是法国白兰地第二大出口市场,2023年进口额超过10亿欧元。这32.2%的关税一加,法国酒商怕是要肉疼了。
三大矛盾让中欧关系持续紧张
为什么中欧关系会走到这一步?主要有三个关键矛盾。
第一个矛盾就是电动汽车争端。从2023年底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开始,中方就一直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中国甚至提出了"设置最低出口价格"的方案——这可是2013年解决光伏争端的老办法。但欧盟这次不买账,硬是在去年10月通过了加税决定。
作为回应,中国立即启动对欧盟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你来我往,谁也不让谁。今年4月,双方又开始谈判电动汽车最低价格承诺,但进展缓慢。中国提出的每辆车3万欧元最低价被欧盟拒绝,双方在监管细则和监督机制上也谈不拢。
欧盟还额外提出技术合作要求,比如电池回收、绿色技术共享等。中国虽然表示开放态度,但明确强调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不能搞单方面限制。谈判陷入僵局,互不相让。
第二个矛盾是俄乌冲突问题。中国外长王毅上周访问欧洲,为即将到来的中欧峰会做准备。但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外交事务代表卡拉斯的会谈中,气氛相当紧张。长达4小时的会谈中,双方在乌克兰、中俄关系和中东问题上分歧明显。
卡拉斯作为爱沙尼亚前总理,对俄立场极为强硬。欧盟希望中国对俄罗斯施加更大影响,但中方立场一贯明确——最终解决问题还得靠欧洲自己。
第三个矛盾是中欧关系的整体走向。与特朗普第一次执政时期不同,这次欧盟没有明显向中国靠拢。相反,欧盟似乎想利用中美竞争来为自己谋利,希望中国做出更有利于欧洲的政策调整。这种算计明显过头了。
中方留有余地但绝不退让
虽然形势紧张,但中欧关系还没到"冰点"地步。中国在反制措施上也留了灵活空间。比如白兰地关税问题,与中国达成最低价格承诺的欧盟企业可以免于高额关税。已有34家欧盟企业因此受益,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此表示欢迎。
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欧盟愿意平等对话,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正如王毅外长所说:中欧不存在根本性利益冲突。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中国不会单方面退让。欧盟如果继续一意孤行,中方必将采取更坚决的反制措施。这次的反击已经证明,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捍卫自身利益。
欧盟27国现在面临选择:是继续跟随美国的指挥棒,损害自身经济利益;还是回归理性,与中国相向而行?时间不多了,7月24日的中欧峰会即将到来,欧盟该好好想想了。
参考资料:
1.《对等限制!中方对欧盟医疗器械出手》环球时报
2.《商务部公布对欧盟白兰地反倾销终裁》环球时报
3.《王毅会见欧盟外长卡拉斯:中国不是美国》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