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随着特朗普宣布对包括欧盟、中国、东南亚国家等众多经济体实行“对等关税”,而受到关税影响的国家同样宣布对等反击向美国产品征收更高关税,世界经济陷入重回贸易战的恐慌。
一时间,全世界的经济学者和观察家们纷纷表达了对特朗普天马行空般政策可能导致美国陷入新一轮经济衰退的忧虑,美国三大股指连日集体暴跌不止,中国股市今天开盘也受到相应影响而重挫。
关键时刻,我们的官方媒体第一时间站出来发声给大家加油打气,称“天塌不下来!”其态度远比2018年特朗普时挑起第一轮贸易战时更加从容。
其实“封锁”、“制裁”这种字眼对6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并不陌生,毕竟全世界能够扛过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共同封锁还活得越来越滋润的大概也只有中国一个国家。
想当年,大多数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穿的还是土布做的衣服,连砖房子都住不上,更谈不上涨工资,却依然勒紧裤腰带搞出了“两弹一星”,搞出了自己的洲际导弹和核潜艇。
这就是中国人的志气
如今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有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还有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设计的最完善的应对危机的体制,早就具备了应对贸易战的底气。
7年前,当特朗普首次宣布大范围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时候,中国国内有一些公知们如丧考妣,宣扬什么“现在向美国投降或许是最好的时候”,7年来早就成了著名笑话。
那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国失去美国市场会怎样”没有概念,更加没有准备,还以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依赖的就是搞外向型经济。
但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设计就不是为了搞外向型经济准备的,而是要提升全国人民的整体福祉,更不要说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依存度快速攀升,2006年达到峰值35.4%,但2018年该指标已回落至18.2%,显示出经济结构的积极调整。
繁忙的货运港口
其实决策者们早就想到,十几亿的中国人在生产力发达后本身就应该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因此5年前国家决策搞“内循环”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一件大事。
中国明明有着最发达的生产力,可一些外贸企业和配套的制造企业搞坏了环境,透支了资源,让职工拿着很低的工资,就是为了到国际上卷价格给老外当牛做马?这样的发展思路早就该改改了。
说一千,道一万,打破贸易战3.0的王炸早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那就是给劳动者加工资,而且要显著加工资。
只有加工资,才能搞活消费市场,真正让内循环转起来,形成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经济结构。
作为14亿人口规模的经济体,中国的最终消费率自2010年的48.5%波动上升至2022年的54.3%,但与发达经济体70%左右的平均水平仍存差距,而2010年-13年左右又是一个显著的分水岭。
富士康的流水线
劳动报酬占比数据显示,2013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为43.3%,至2022年提升至45.8%,进步明显但提升空间仍存。
以制造业为例,2013-2022年间行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7%,而实际工资增速为5.2%,存在0.5个百分点的缺口。
回望2008-2013年的五年里,中国制造业经历了最近一轮工资普涨,那一次,号称中国大厂薪酬风向标的富士康最低工资从800元迅速涨到2000元,在厂里上班的工人加上加班等其他因素月工资能到4000元左右。
2013年时,统计局公布的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5676元,再回看十年之前的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14040元,平均月工资为1170元。
也就是说,十年里工资涨了大概3.3倍,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基本都保持在10%以上。
2013年,一转眼已经过去12年了
再回看20年,198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结构工资制改革通过将职务、级别、军龄要素纳入工资体系,使得地方职工年均工资从1980年的762元跃升至1990年的2140元,实际增幅达181%。
同时期市场化工资制度的建立,不仅释放了劳动力要素活力,更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年均15%的强劲增长。
1994年岗位工资制的全面推行,赋予企业更大的薪酬自主权,推动全国职工工资在六年内增长近两倍,数据实证显示,工资增幅超过10%的改革窗口期,往往引发次年消费率平均1.8个百分点的提升。
有人回忆说,2007年时,在中西部地区600-900元的月薪还是比较普遍的,但从2014年开始,就算是饭店里的服务员基本起薪都要2000元以上,再包吃包住,不然饭店连人都招不到。
当然了,那个时候饭店也不缺招服务员的钱,从2014年到2019年的五年里,大家都在买买买,敢投资也敢花钱。
2019年春节一幕
但不知不觉间,大家的工资涨幅逐渐放慢,再以作为工厂薪酬的富士康为例:2013年时,富士康深圳工厂的最低工资是2200元/月,而2023年同样是深圳富士康最低工资也才2460元,十年里涨了10%,如果扣除通胀因素几乎是没有涨过。
这样就不禁有人要问:为什么GDP涨了那么多,但工资却没怎么涨过呢?这个逻辑其实反映在劳动者对高薪工作的天然选择上。
假设一家给苹果手机做配套的工厂旁边有一家饭店,它开了4000元/月的工资招服务员,而给苹果手机做配套的工厂工资只有3000元/月,那么求职者自然会聚集到饭店或者其他工资相对较高的用人单位去,却没有人愿意再去工厂打工了。
是工厂不愿意给工人涨工资吗?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工资不决定价格多少,但工资决定资方利润有多少。苹果公司给他的定价就那么高,如果工人的工资太高了,苹果公司就会把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去,开工厂就得亏损。
这也是美国制造业长期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工厂的工人工资水平太高了,老板们宁可把自己吊死,也不愿意在国内开厂搞企业。
美国工厂
同样地,如果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薪酬水平普遍很高,那就没有人会加入以出口外贸为主的第二产业,外贸自然而然地搞不下去。
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转变出口结构,多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但这明显需要一个过程,要保证出口,制造业的薪酬水平就不能太高,但也造成了消费增长长期陷于停滞。
结果现在特朗普主动搞了贸易战3.0,想要粉碎统治世界30多年的新自由主义贸易体系,相当于帮我们甩掉了一个巨大的包袱,既然我们的血汗弄出来的产品,卷生卷死,人家都不要,就别再搞什么出口导向型经济了。
我们不要什么新自由主义,也不会被什么“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所绑架,既然对方已经玩不起掀桌子,不如干干脆脆地发展自己的“双循环”,可以说,新一轮涨工资的政策已经呼之欲出。
这不仅是破解贸易战3.0和国际政经博弈的形势所需,也是社会层面对于提高劳动者待遇的迫切呼吁。
有些工厂甚至以“券”代替工资
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就是:涨工资提升居民收入自带杠杆,即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反过来提升创业信心,增加投资,再形成新一轮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的循环。
需要注意到:眼下中国还可以通过涨工资搞活自己的经济,但美国却无法靠涨工资刺激消费,摆脱目前制造业衰退的困境。
这不仅是因为现在美国的工资水平就够企业主喝一壶的,而且在于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花了40多年时间,终于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靠金融吸血全世界,实体产业空心化的国家。
特朗普雄心勃勃地提出“振兴美国制造业”,要让已经习惯了懒散和挣快钱的美国人重新去做回产业工人去工厂打螺丝,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
更尴尬的还有,加工资对普通美国人的刺激作用非常有限,因为他们本身的工资水平就已经很高,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却不是用于消费。
美国工人
实际上在去年下半年爆火的中美网络大对账中,中国网友就发现尽管美国人的名义收入不低,但大部分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就那样,甚至还不如中国的工薪阶层。
这是因为除了一些基本生活开支,美国人还要承担例如房屋费用,医疗费用,保险费用,所得税以及其他一些让我们感到莫名其妙的账单。
就算给美国人加了人均1000美元一个月的收入,其中大部分还是落不到消费层面,这才是无解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