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你能想象吗?这个非洲国家的军队全员踢中式正步,中文口号喊得震天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还以为是解放军在操练!
这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亲传弟子坦桑尼亚国防军,曾在乌坦战争中开着59式坦克一路碾压乌干达,暴打乌干达国防军和利比亚援军,为自己打下“东非解放军”的美名。
中国与坦桑尼亚有何历史渊源?坦桑尼亚的军队为何如此生猛?
坦桑尼亚的成立
2014年4月26日,东非国家坦桑尼亚迎来建国五十周年纪念日,全国三万多民众齐聚首都多多马参加庆典。
作为庆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统检阅了坦桑尼亚海陆空三军及警察部队。
当士兵以整齐的军容走入会场时,中国观众都惊呆了,因为坦桑尼亚军队不仅踢着中式正步,还用中文喊着“一二一”的口号。
而坦桑尼亚军队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中国元素,一切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二战结束后,英法等老牌殖民强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维持对殖民地的统治。
随着民族独立浪潮兴起,作为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见大势已去,也就顺水推舟允许各殖民地独立建国。
在广袤的东非草原,被英国殖民统治半个多世纪的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也分别于1961年和1963年宣布独立,并于1964年4月26日宣布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坦桑尼亚在建国之初,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密切。
因为坦桑尼亚的前身坦噶尼喀独立之后,在财政上主要依靠英国、丹麦、挪威等西方国家的援助,那一时期坦噶尼喀的外交政策是“向西看”,与中国谈不到一起去。
而坦桑尼亚延续了坦噶尼喀的外交方针,在国际上更倾向于西方阵营。
但随着南非种族隔离事件的发酵,肤色平等和种族自由成为国际社会争论焦点。
许多国家下场表态,谴责南非政府种族歧视的暴行,可当时的英国却对南非的情况含糊不清,打算语焉不详地糊弄过去。
尽管英国政府没有明确表态,但这何尝不是对种族主义的一种纵容?
经此事件,坦桑尼亚认识到其实这位老大哥从来没有将他们黑人放在同等地位看待,这也促使坦桑尼亚逐渐疏远英美等国,在两极格局下保持中立。
但对于坦桑尼亚这样资源匮乏,原始积累不足的国家来说,要想脱贫致富,在国际社会立足,终究还是需要寻找靠山。
最终,国父朱利叶斯·尼雷尔替坦桑尼亚人民选择了中国。
中坦友谊
中坦建交后关系飞速发展,双边合作不断深入,坦桑尼亚军队开启中国化进程。
坦桑尼亚与中国交好,既是国际形势推动下的必然结果,也与国父尼雷尔的政治主张息息相关。
青年时期,尼雷尔曾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期间尼雷尔与费边社交往甚密,他们所宣扬的费边社会主义主张以渐进,平和的手段达到社会主义,这种主张对青年时代的尼雷尔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光流转,尼雷尔从当初那个漂泊海外的黑人青年,一步步成长为坦桑尼亚第一任总统,被民众尊称为“国父”与“导师”。
长达十余年的斗争中,尼雷尔的政治思想逐渐成形。
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尼雷尔所主张的社会主义扎根于非洲古老的村社社会,具有坦桑尼亚特色,尼雷尔称之为“乌贾马社会主义”。
既然如此,在坦桑尼亚与西方阵营分道扬镳后,明明苏联才是更好的结盟对象,为何尼雷尔偏偏选择了中国呢?
因为当初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组成联合共和国时,我国积极支持尼雷尔政府的联合举措,苏联政府却表示反对。
这茬事过后,坦桑尼亚与苏联算是结下梁子,而中国与坦桑尼亚的关系则愈发亲善。
1965年2月15日,尼雷尔首次访华,不仅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进行会谈,还参观了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
会谈过程中,尼雷尔希望我国帮助坦桑尼亚建造一座纺织厂,对于这种力所能及的小事,我国领导人欣然同意。
能为一穷二白的国家争取到一座纺织厂,尼雷尔本来已经心满意足,毕竟当时中国的经济情况也不算乐观,尼雷尔不好意思提出更多要求。
但在后续协议签订时,刘少奇又特地询问尼雷尔,除了纺织厂难道就没有其他需求吗?
尼雷尔这才表示,希望我国能为坦桑尼亚修一条铁路,随后毛主席就对此事进行批示,口头承诺会尽快促成此事。
1965年2月20日,《中坦友好协定》正式签订,中国与坦桑尼亚的友谊也进入新篇章。
中国人民从来不会辜负每一位真诚的朋友,哪怕是口头承诺也会尽力实现。
1967 年9月5日,中坦赞三国在北京签订了坦赞铁路协定。
当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绝对无法完成这项工程时,中国工人凭借神乎其技的基建技术和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坦赞铁路项目,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援建项目之一。
1968年,应坦桑尼亚政府要求,我国还派遣了一支医疗队赶赴坦桑尼亚,不仅提供免费治病,还培训出不少本地医疗人员,为坦桑尼亚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当然,仅仅是民用设施建设,对于坦桑尼亚来说远远不够,
六十年代,尼雷尔曾向媒体透露,别看坦桑尼亚的国土面积与法国相当,实际上坦桑尼亚的国防力量羸弱不堪,就连一些外籍雇佣兵团都能打得坦桑尼亚国防军抱头鼠窜。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坦桑尼亚再次求助于中国。
而我国一方面派遣解放军教官前去帮助他们建立军校,培训士兵,另一方面则接收坦桑尼亚军官前来我国军校深造。
据说当时我国教官操练坦桑尼亚军队时遇到困难重重,他们的士兵军事素养极低,脑子里没有一点战术。
最后我国教官只能从最基础的队列开始培训,教他们如何用重火力压制,然后装甲部队开路,步兵跟进,这才勉强将“步坦协同”的战术装进他们脑子里。
同时,我国还将59式坦克、63式坦克、54式榴弹炮等武器交给坦桑尼亚,为坦桑尼亚装甲部队的建立奠定基础。
经过解放军的言传身教,坦桑尼亚国防军不再是过去的乌合之众,“纪律性”出现在他们的字典中,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对于此时的坦桑尼亚国防军来说,距离真正的蜕变,还需要一场血与火的考验。
乌坦战争
虽为东非大国,但坦桑尼亚并没有对外扩张的野心,在纷乱的非洲,坦桑尼亚与世无争。
但坦桑尼亚北面的乌干达却并不安分,在总统伊迪·阿明的统治下,乌干达就如同隐藏在东非的定时炸弹,令人不安。
最初,坦桑尼亚与乌干达关系较好,因为乌干达国父和首任总统米尔顿·奥博特与尼雷尔不仅是大学校友,还都是非洲独立运动领导人,但这一切都随着一场政变发生改变。
1971年1月,奥博特希望收回阿明军权的风声令阿明心生忌惮,于是趁奥博特出访新加坡期间,阿明发动军事政变,成为乌干达新的领导人,奥博特被迫流亡坦桑尼亚。
1972年9月,在尼雷尔的帮助下,奥博特组织起一支1500人的队伍试图夺回政权,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奥博特的卷土重来令阿明大为光火,为了泄愤,他杀死24名无辜的坦桑尼亚青年以示报复,而这仅仅是阿明残暴统治的冰山一角。
阿明统治期间,至少有10万乌干达人惨遭屠戮,亚裔受到严重歧视甚至驱逐,种族屠杀成为乌干达的主色调。
私生活方面,阿明曾主动透露自己吃过人肉,所以被冠以“吃人魔王”的恶名。
同时,他还时常写信骚扰英国女王,言语之露骨简直少儿不宜。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曾锐评道:“阿明统治时期乌干达发生的事件令整个文明世界感到恶心。”
1978年,国际咖啡价格大幅下滑,以咖啡种植业为经济命脉的乌干达遭受重创。
与此同时,乌干达国内发生大规模骚乱,阿明统治岌岌可危。
内忧外患下,为维持统治,阿明决定对外发动战争转移矛盾,而他选择的对象则是向来以军事力量孱弱著称的坦桑尼亚。
阿明对外宣称,坦桑尼亚国防军派遣1000辆坦克入侵乌干达,乌干达有权对坦桑尼亚还以颜色。
明眼人都看得出阿明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别说是坦桑尼亚,在当时可能整个非洲都凑不出1000辆坦克,坦桑尼亚要有这实力,早就一统非洲了。
1978年10月30日,乌干达对坦桑尼亚宣战,在坦桑尼亚毫无准备的情况下,7万乌军轻松占领坦桑尼亚北部的卡盖拉地区。
战争爆发之初,尼雷尔心存侥幸,以为只是边境小打小闹,阿明闹够了自然会撤军。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攻占卡盖拉地区后,阿明纵容乌干达军队烧杀抢掠,奸淫妇女。
总人口5万人的卡盖拉地区,足足有8000多平民被残忍杀害,4万多人沦为难民。
阿明和乌干达军队的残暴令尼雷尔迅速清醒,立刻开展战争动员。
服过兵役的年轻人重回部队,警察和狱卒拿起武器加入战斗,许多民间企业贡献车辆和物资,短短几个星期,坦桑尼亚国防军扩充至十万人,他们赶赴前线,将侵略者牢牢控制在北部边境地区。
与经过解放军训练的坦军相比,乌干达军队简直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散兵游勇,每当部队出现1%至2%伤亡时,全军便四散而逃,根本不堪一击,交战过程中也看不到一点战术。
在这种情况下,训练有素的坦军直接对乌军进行降维打击,直至1978年12月,乌军已全线溃败,撤回国内。
但尼雷尔并不愿意就此鸣金收兵,他已下定决心要为非洲铲除阿明这颗毒瘤。
1979年1月,坦军派出一万多名精锐士兵,在59式坦克、歼-6、歼-7B战斗机掩护下攻入乌干达境内,在当地反政府武装帮助下打响乌干达解放战争。
眼看着联军一路高歌猛进,已经逼近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走投无路的阿明四处求援,昔日与他称兄道弟的盟友却个个默不作声。
就在这时,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站了出来,派遣一支2500人的军队前来支援阿明。
这支军队清一色苏式装备,其中包括T-54、T-55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甚至还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图-22战略轰炸机,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饶是如此,利比亚援军还是在卢卡雅一役中败给坦军的“步坦协同”战术。
见大势已去,阿明只得仓皇出逃,从此流亡海外。
乌坦战争最终以坦桑尼亚的全面胜利结束,坦桑尼亚国防军威震非洲,被冠以“东非解放军”的称号,这既是对坦军的肯定,也表达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敬畏。
此后,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派遣军官前来中国取经,直至今天,中国军校已经为非洲贡献了数不清的高级将领。
以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为例,单是这里就为非洲培养了包括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刚果总统卡比拉在内的五位总统。
简单来说,在如今的非洲,中国留学背景绝对是军官晋升的重要通行证。
经过中国文化的熏陶,非洲留学生们理解了和平的来之不易,当他们回国后,他们带给非洲的并非永无止境的战争,而是促成和平的方案,这才是文化输出的正确用途,也是中国的大国担当。
本文由“论史鉴今”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