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5日
将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
本报交通青年科学家精神传播平台
携手行业专家、科技企业代表
透过一张张照片
讲述交通科技工作者建设绿色交通的故事
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多式联运迈向高质量发展
讲述人: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甘家华

这张照片是宁波舟山港的穿山港区以及后方与港口无缝衔接的穿山港铁路。穿山港区是目前我国前沿水深最深、泊位等级最大、装卸设施最先进的集装箱码头之一,可接卸全球最大的2.4万标准箱集装箱船,连续6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是全球第二大单体集装箱码头。穿山港铁路于2019年12月开通,设计了4条到发线和2条装卸线,配备4台轨道式龙门吊,可满足海铁联运集装箱整列取送和装卸,具备24小时全天候作业能力。通过打通港内堆场与铁路港站作业区域,融合海铁联运系统与码头作业系统,实现了铁路站与港口一体化布局,铁路与码头“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2022年,穿山港区完成海铁联运55.5万标箱,同比增长65.9%。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新时代中国多式联运蓬勃发展的缩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式联运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均提出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特别注重发挥多式联运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依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在物流领域扎实的科研基础,我们团队持续探索,给出“物优其流”最优解,为行业多式联运技术政策体系建设贡献了坚实的科研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多式联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是交通运输行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动多式联运由“夯基垒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必将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以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为导向,以强化基础设施联通、服务规则联通、信息数据联通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为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帮藏羚羊“过马路”
讲述人: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王云
夏秋时节,当你沿青藏公路驱车经过可可西里时,时常可以看到,公路两旁随意遛达觅食的藏羚羊。
为探索解决藏羚羊季节性迁徙与繁忙的青藏公路交通流之间的矛盾,我们申报了交通运输部“十二五生态建设和修复试点工程”,根据近年来的实地观测和专家咨询,结合现场地形、公路投资,决定在K2998处设置一座桥下净空为4米、长度约为300米的桥梁。此外,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引桥边坡植被恢复、桥下植被恢复和施工便道植被恢复,面积约1.8万平方米。

自2016年施工结束,我们通过红外相机技术和现场调查对通道桥梁的桥孔利用率进行了跟踪监测。这张照片是红外相机捕捉到的藏羚羊穿越桥梁通道的瞬间。2017年至2020年,一共统计到2425只动物穿越通道,其中包括1527只藏羚羊、376只藏野驴、255只狐狸、123只狼、144只藏原羚的身影。总体穿越数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藏羚羊的穿越数量,2019年是2017年的5倍之多。
虽然目前观测到的穿越频率尚未达到设计预期,但我们没有颓唐气馁,因为我国交通建设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所建立的藏羚羊通道桥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意义的。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现场调查、广泛沟通,实施建设隔离栅和逃生平台,不断探索我国交通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和谐共处之道,坚定迈向光明生态未来。
与绿色港口共成长
讲述人: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李静 朱利
如果说青春是彩色的,那么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简称部水运院)环保节能团队的青春里,最亮丽的颜色一定是那一抹清新的绿色。我们与绿色的结缘要从一张照片说起,这张照片是2019年团队在厦门港调研绿色低碳港口时拍摄的。

2008年,节能减排刚刚上升为基本国策的时期,为了更好地推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部水运院联合厦门港口管理局在行业内率先开展了“厦门港节能减排规划方案研究”项目,形成了国内第一个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规划方案。
在绿色发展成为港口行业转型升级主攻方向的“十二五”时期,在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的“绿色港口建设”试点工作中,部水运院支撑编制了《创建绿色港口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同时,团队支撑亚太港口服务组织(APSN)于2016年开始正式实施了“亚太港口绿色奖励计划”,将理念进一步向国际推广。
“十二五”时期末,中国港口协会于2015年开始组织绿色港口等级评价这一“以评促建”工作。部水运院主编的《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公正、客观,符合港口绿色发展实际,成为了评价工作的主要支撑。
进入“十四五”时期,在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团队又开始了(近)零碳港口(港区)创建方案的研究工作。
我国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也是部水运院环保节能团队的成长之路。参与见证一个又一个港口的绿色低碳管理水平、技术应用水平得到真正提升,作为部水运院环保节能团队的成员,我们都深感荣幸与自豪,在未来也会继续用青春奋力书写支撑水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光辉篇章。
高速公路也能静悄悄
讲述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李明亮 徐剑
交通噪声是道路沿线居民区和生态功能区的重要污染源。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道路两侧交通噪声超标问题尤为严重,特别是夜间噪声超标通常达到10分贝以上,难以采用单一的声屏障方案进行解决,急需经济、有效的综合手段进行交通噪声治理。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公路院)依托绿色公路建造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道路交通噪声控制研究创新团队,围绕公路交通噪声防控持续开展研究,攻克了路面对轮胎噪声影响的标准测试方法、力学与降噪功能平衡的大空隙路面设计、声屏障与路面协同降噪机理等关键技术问题。

这张照片是部公路院和江苏交控养护技术公司合作的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综合降噪试验段——江苏盐靖高速公路(G1515)投入运营的现场。试验段实际运营过程中,公路周边村庄昼夜噪声全部满足2类区声环境标准限值要求。与全封闭式隔音屏相比,可降低成本80%以上,经济与环境效益显著,也为综合降噪性能长期对比跟踪提供了实地场景,是交通噪声防控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在首个综合降噪工程成功实施后,团队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接下来,团队将持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继续开展公路综合降噪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长期跟踪观测,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升级,努力打造适合我国公路交通运营环境的综合降噪标准化技术体系,为全面有效地解决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好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守关人
讲述人:天科院环境科技发展(天津)有限公司 高清军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特殊日子被立为纪念,作为站在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第一道关口的一名科研小卒,与有荣焉。
2008年我研究生毕业,顺利进入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天科院),成为了一名环评工作者。环评批文是决定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是建设项目的第一道生态守护关口,责任之重,不言而喻。在饱受专业考验“折磨”的同时,我也快速积累了环评专业技术知识,并锻炼了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坚韧意志。
十五载春秋如白驹过隙,我从一名环评新兵渐渐成长起来。这张照片是我参与灌云县临港产业区达标尾水深海排放口选划报告技术审查会议现场,也是我最为平常的工作状态之一。

诸多科研项目随着深耕一线的深入瓜熟蒂落,一系列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专业认可。我和部天科院的同事们一起承担着“为部服务、支撑行业、服务社会”的职能,履行着新征程上科研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如今,环评发展进入攻坚期。环评管理领域的任何变革既关乎地方政府、企业和环评工作者,也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底色,更关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站在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第一道关口,交通强国与美丽中国,是我与众多“守关人”共同的梦想,唯有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才能不负拳拳科研报国心!
编辑丨薛彩云 周昕 廖芊
审核丨梁微
监制丨陈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商务:010-64266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