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报告显示,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分布的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在野外均没有被监测到,符合野外灭绝的标准。而在今年的早些时候,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方宣布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灭绝,这个在地球上生活了1.5 亿年的古老物种离我们而去。

文|刘伟鹏
绝大多数现代生物的灭绝现象都可追溯到人类的行为,这个结论大概是错不了的。生物灭绝的原因有很多,但背后总有人类的影子。
有一种长得酷似企鹅的鸟,名叫大海雀,生活在北大西洋岛屿上,它不会飞,只会游泳,在大航海时代,船员补充食物就吃这种鸟,更恐怖的是,岛上没有木材,船员用大海雀的油来烧大海雀的肉,生生把这种鸟类给吃灭绝了。
大海雀是记录较早的因人类贪欲而被灭绝的动物。此后有相同遭遇的,还有爪哇犀牛、桑给巴尔豹、华南虎等动物。

科学家通过计算得出,一个中等捕猎水平的部落,用几百年的时间就可以灭绝一个地区的某种大型哺乳动物。而自几千年、几万年来,在地球上获得先进生产力的人类一直在干的就是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些物种的遭遇了。
除了捕杀猎取,以人为活动为主要途径的物种入侵也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平衡,给当地物种带来灾难性影响。比如人类活动造成的火灾,会使当地不耐火植物逐渐被人类无意带来的耐火植物所取代,而植物的变化又会引发动物的变化,人、植物、动物又共同造成微生物的变化,带来生态一系列反应。这中间,有一些植物和动物便灭绝了。人类的入侵还会使物种被迫形成若干孤立的个体,它们无法跨越分隔线,不能以群体力量来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从而使其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被削弱。

在海洋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样存在。人类活动使各个海拔的温度升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海洋酸化,人类活动致使海洋里对温度敏感而移动能力不足的生物面临灭绝之灾。而这些海洋食物链网底层生物的覆灭又给其它物种的生存环境带来影响,那就极有可能造成数万个物种一同覆灭的局面。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突飞猛进,人类的行为迅速超越生物能量水平,其结果便是人类活动改变环境的速度,远远超过自然界的正常水平。人类可以在几天之内削平一座山,可以在几个星期内修出一条路,也可以几个月内分割一片原野……人类改变环境的速度实在太快,快到让自然生物根本跟不上速度,那它们的命运只能是灭绝。
而地球上的各位,都是网格的一部分,都彼此关联不可分隔,一种生物的灭绝终会影响到另一种生物,如此循环,就会带来环境的巨变,最终影响到人类自己。
新
/
刊
/
速
/
递
Read the new issue of the magazine first

栏目·科学探奇

不久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们使用欧洲空天局的XMM-Newton和美国宇航局的NuSTAR太空望远镜观察到了一个黑洞背后的光线。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直接观察到来自黑洞背后的光。
栏目·真相

今年夏天,酷暑难熬,许多人被高温折磨得苦不堪言,每天靠躲在空调房里“续命”。不过,烈日骄阳并没有影响到谣言的活跃度,它们依旧在网上兴风作浪:空调制冷开到26摄氏度最省电、今年是未来10年中最凉爽的一年、降温喷雾零危害……随着今年三伏天的结束,全国各地也都有了一丝秋季的凉意,记者对夏日的谣言逐一进行盘点,让秋风给它们去去“热度”。
栏目·聚焦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在轻工业19个大行业中,自行车是为数不多的增速超过30%的行业,比整个轻工业行业增速高16.8个百分点。爱好者人数增多,骑行赛事也方兴未艾。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黄山国际山地车公开赛……各种赛事吸引了大量车手参加,骑行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推手。而对于个体而言,爱上骑行,需要理由吗?
栏目·万象

近日,怀柔水库再现桃花水母的消息引发关注。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今年8月以来,本市还在亦庄调节池、黄松峪水库发现了桃花水母的身影。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极高,频频现身北京水域,标志着北京水质改善和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