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泽明
雷高镇圩区街道旧貌换新颜,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于雷州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雷州市委的敢担当善作为,天时地利人和。雷州市市委提出坚决打赢“五大会战”, 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交通设施建设为支撑,努力实现交通网络立体化便捷化,全力打好交通建设大会战,全面铺开18个镇提质增效示范创建项目,深入开展“四好农村示范县”创建。乘此东风,雷高镇圩区旧貌换新颜,走进新时代。雷高镇的人民群众欢欣鼓舞、拍手称赞、高度赞扬,他们终于得偿所愿、圆了几十年的美梦,走上了新街道,感谢共产党、感谢新时代。
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公路通,百业兴”,便利的交通就是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修路,对农村尤为重要。雷州市近年来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三纵三横”交通格局,道路建设得以突飞猛进。
雷高镇是一个革命老区乡镇,位于雷州市东南方向,距离雷州城中心16公里,与雷州大地的母亲河---南渡河紧密相邻,东与东里镇相伴,南与调风镇为邻,西与南兴镇接攘,北临浩瀚的大海。全镇总人口约5万多人,大部分是农业人口。辖区面积约150多平方公里,划分为23个村委会、社区(雷高社区、雷高糖厂社区),共74条自然村,耕地面积近11万亩,以种植甘蔗、香蕉、水稻、菠萝等农作物为主,海鲜比较有名,有大青蟹、泥丁、海豆芽、跳跳鱼、沙虾等。由于各种原因,雷高镇镇区的街道已经几十年没有维修和建设,破旧、落后、卫生差、坑坑洼洼,晴天风沙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完全不像一个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乡镇街道,群众的幸福感不强。
雷高圩的简史
雷高圩位于雷高镇西部,距雷高镇政府不足一公里。东边与肖家村相望,西南边与大泥田村接壤,西边与博仁里村为邻,北边与黎陈村隔一条691县道,西北边是山前村和山后村。辖区总面积880亩,常住户口580户,户籍人口2830人,常住人口3280人。1992年被湛江市人民政府评为解放根据地。
一、雷高圩建置和行政隶属沿革
(一)圩区建置
雷高圩距雷城镇13公里,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因圩址靠近雷高村而得名。雷高圩先祖清朝时期南下经商来到此地,见一片平原,土地相对肥沃而在此落居,后来因附近有雷高村而取名雷高圩,改建社区后改名为雷高社区。在1953年6月成立雷高圩居民小组,1954年并到雷高管区,雷高圩属雷高管区第十二生产队,到1988年成立雷高社区居民委员会。雷高圩主要姓氏有卢、钟、陈、洪、林、黄姓。卢氏先祖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太平东岸村,1737年从东岸村迁移至本地。历十三世,人口约300人。钟氏先祖于清代从福建莆田迁移本地居住。历十四世,人口约400人。陈氏迁村始祖陈宏旺,清代从福建莆田南下迁移至广东沈塘迈豪,后从沈塘迈豪迁移至此地。历十三世,人口300人。洪氏,先祖从下坑搬来此地居住,人口不足200人。林氏一百多人、黄氏几十人,迁移情况不详。
(二)、行政隶属沿革
雷高社区清朝时期,属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延德乡一都扶柳社;民国时期,属海康县第七区扶柳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海康县第三区雷高乡;1954年底,属海康县第十区雷高乡;1958年11月至1961年3月,属雷南县先锋公社雷高乡;1961年3月后恢复海康县建制,属海康县调风区雷高公社;1966年9月属海康县东风公社;1978年底属海康县雷高公社;1984年属雷高区公所;1987年属海康县雷高镇雷高乡;1994年属雷州市雷高镇雷高管理区;1999年属雷州市雷高镇雷高社区至今。
二、雷高圩的变迁
古时雷高圩集镇呈块状,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圩场以农历二、五、八、十日为圩期,上市有番薯、大米和鱼虾、蟹等海产品。南兴至东里、雷城至雷高、雷高至坑尾3条公路线穿越境内。古雷高圩的主街道,是整个雷高的重要通道,位置重要。它是雷高西边博仁里村、大群村、大群上村、下海村、墩上村、扶柳村、南田村、下尾村、下尾园村、官田村、官田仔村、义隆村等12条村庄约15000人以及南兴群众过往雷高镇的重要通道,也是东里、调风以及雷高东片到雷高西片、南兴的必经之路。
民国以前的雷高古圩只有竹本亭2栋,400多平方米,当时主要上市产品有鱼虾类、猪肉、蔬菜、竹木家具、农具、网具等,圩场主要在大街的北边,现在雷高中心小学南边的空地。雷高古圩的主街道只有几十米,由西往东为从现在的大乳田村村口到雷高卫生院,街道狭窄,只有四米多宽。两边有许多座保存还比较完好的瓦房,房子比较高大、宽敞,年代感很强。临街的大门开得很大,是当时最大、最重要的店铺和机关单位,可以看得出它过往的繁华和辉煌。还有一条向北的横街,从主街一直延伸至雷高中心小学,也有几十米。街两边店铺林立,七十年代末还在营业,有杂货铺和饮食铺。据考究,雷高古圩大街南边,由西往东开始两间房子是药材铺,是以前雷高群众看病抓药的重要场所;接着两间大瓦房是木工铺,过去桌、椅、床等一应家俱皆由此而出,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行业和店铺,顾客盈门、生意兴隆;然后是两间更气派、更美观的瓦房,保存得比较好,门前有二支砖圆柱,现在很少能找到这么有价值的古砖圆柱。据主人介绍,这里曾经是饼店,不是一般的饼店,而是雷州传统风俗所需要的大糕饼店---机棕饼,不是当时一般人能够制作的,可见当时主人的财力不一般。另外还有几间不同商店。雷高古圩大街北边,从横街开始,街口是一座炮楼,在解放以前非常重要和实用。实际用途是一个瞭望塔,有二层楼多高,面积大约9平方米,从地面到离地2米高全部是雷州半岛盛产的青石头,往上外面是砖,里面是土角。可惜解放后,工商把炮楼上层拆掉,换成瓦房当做办公楼,现保存比较完整。紧挨着炮楼的是民居,然后是卫生所,卫生院的前身,房间不大,可见以前卫生事业的简陋与落后。接着是银行、税务等部门。向北的横街也保留有一些古房子,那些是麻仔铺(饭店)、五金铺、裁缝铺,卖鱼、卖木器竹器、猪子在横街北边尽头。
解放后,人民政府1950年接收旧圩亭后,由于南渡河海堤建筑,时间持续二十多年,雷高圩作为南渡河建设的建筑材料市场和建设者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地,圩区不断扩大,向东发展,但是圩场中心一直在旧圩区。包括现在的农贸市场、中学及周边地域,北至691县道(雷北大道),南至雷南大道,东至雷中大道,西至中心小学,都是一片坡地、农田、村落、菜园、溪流。农田很大,溪流也不小,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水很深,也很干净,清晰透明。以前要从现在的中学到雷南大道,要绕很长一段路。直至八十年代中期,雷高圩的许多重要单位都在紧靠旧圩区的东边,例如粮所、初中与小学、卫生院、供销社、食品站、农村信用社、药品门市部、新华书店、国营商店等等。八十年代以前的农贸市场在雷高村。
八十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扩张,圩区进一步向东发展,1985年中学才从现在的中心小学搬出迁到现址,当时还是一片坡地,种植着菠萝,南边靠近水田。随后农田和溪流都被填平,农贸市场也建起来了,逐渐建起了现在的雷西街和迈旦街。中国电信雷高营业厅以及周围街道两边的店铺和楼房随后也逐渐建起来,形成了现在雷高圩繁华、热闹、商业发达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