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就餐“是”与“非”| 校点滴

2023年07月13日11:33:08 热门 1980

外来就餐“是”与“非”| 校点滴 - 天天要闻

本学期,同学反映外来人员到我校食堂就餐的人数明显增多,对其日常用餐造成很大困扰。


外来人员到高校食堂就餐的问题并非近期才出现,针对同学们的问题,后勤部门作出答复。

栏目编辑:小见内

2016.10.15

全文共 3205个字,阅读大概需要5分钟

近日,我校同学李文(化名)曾在其运营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中青食堂是否应该接纳外来人员用餐》一文,该文章短期内得到了大量师生的关注和转发。到2015年10月11日为止,文末关于是否同意外来人员到学生食堂来用餐的投票中已收获1266票,其中不同意者976票,约占77%。现该文章已删除。

2016年月14日上午十点,后勤部相关负责人在食堂三层饮食服务部召开座谈会,对外来人员在食堂就餐的相关问题与学生代表进行商讨。最终表示:食堂每天11:50-12:15用餐高峰期间,将不对外开票。

外来人员就餐,秩序卫生成问题

据李文回忆,约20天前,有一对疑似夫妻的外来人员在食堂吃饭时吵架,甚至打起来这件事给了他触动,再加上身边的很多同学经常会抱怨外来人员在学生的就餐时间“抢饭吃”、二层三层食堂中午就餐时间卫生很差,这些问题使他认为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外来人员来食堂就餐的问题。

座谈会时学生代表反应曾经有一位陌生女子抱着狗进了第一食堂,“狗在食堂里狂吠,吓到了不少同学不说,而且也不卫生。”据她回忆,这名女子年龄偏大,同一天中午、晚上两次抱狗进入食堂。“中午她坐在那里吃饭,把狗就放在食堂的桌子上。晚上食堂人很多,狗从进来开始就一直叫。”

后勤部门负责人对此事进行了解释,这位老太太是一位家属区住户,患有精神疾病,如果在食堂对她进行阻止的话,担心她会有发病的风险。因此后勤默许了她的行为。“外来就餐人员的素质问题确实是一方面,有些外来人员就餐后可能会逗留聊天,并遗留大量垃圾。当然保洁人员的清洁不到位、人手不足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我们会积极联系二、三层的保洁人员,对其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要求和整改。”他也提到,学校食堂正面临着“用工荒”的难题,招聘保洁比较困难。保洁人员的介绍费动辄100-500不等,而且学年末大四的同学毕业,食堂就会进入淡季,是不需要那么多保洁人员的。

外来人员构成杂,食堂拥挤难解决

对于除师生外的就餐人员构成,后勤部表示做过相关调查:一天中午食堂三层现金收取约7000元。按每人10元来算,有700人,其中,约500人是校内服务人员(包括物业、商店等),50人左右的学生(主要是丢卡补办的学生和留学生),30个左右的教职工家属,20人左右的团校第三代(学校退休的老师的孙子孙女),剩下的约100人是和学校没有关系的社会人员,“这100个人,在中午总的就餐人数中是一小部分,但是这一百人集中起来无论如何都会形成一股不小的人流。”

外来就餐“是”与“非”| 校点滴 - 天天要闻

后勤办公室饮食服务部公布的数据

“外来人员高峰时期用餐会给学生带来不便,有很多时候我排队就要很久,而且又没有坐的位置。”2016级的李同学抱怨说。这些抱怨在食堂并不少见,午餐高峰时期的食堂往往是“一座难求”。然而,并不是所有同学对外来人员在食堂吃饭都持反对意见。青少系的陈鹏(化名)认为外来人员来食堂就餐是正常现象,无需太过在意。“外来的人毕竟占少数,而且基本上现在大多数大学都会对外开放,我们有时候去朋友的大学,也会在他们的食堂吃饭。”

据了解,这些非本校的就餐人员大都来自附近的公司,后勤曾调查过正元大厦的职工大概有70人,其中30个左右属于下岗工人,自己带饭。其余会来我校就餐,而其员工有统一的制服所以格外显眼,经常成为同学们抱怨的对象。

外来就餐“是”与“非”| 校点滴 - 天天要闻

正在第三食堂就餐的正元办公的员工

同时,后勤还表示,来我校轮训的团干部每月大概一二百人左右,但是与周边的工作人员不同的是,学校给他们派发了临时卡,可以供其在学校内的超市、食堂使用。但是每周的卡中钱数是固定的,就是在交培训费的时候已经算了伙食费,每周350元,如果350元用光,他们同样会使用现金消费。

近日就有200余人在我校参加培训,“培训课程安排的下课时间一般都会尽量和学生吃饭的高峰错开,例如11:30或者12:30”在我校培训的高女士表示,虽然一般只是在学校食堂吃早饭和午饭,但一般会避开学生用餐高峰。

对于食堂就餐拥挤现象的原因,校后勤部负责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学校确实很小,虽说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但是学校小也有烦恼,在2006年,学校招生人数的突破4000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由于教室和食堂离得很近,学生5-10分钟就可以从教室到食堂,必然会出现人群的集中。像北大那些,从教室到食堂起码20分钟,而且到达食堂的时间也很分散。食堂的分布也很分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现金消费泛滥,规定难执行

后勤办公室网站上所发布的《学生餐厅就餐须知》,第一条为:“学生餐厅售饭窗口,不接受现金消费,本校师生凭校园一卡通用餐,餐费当面认定,及时核对卡内余额。如果本人校园卡丢失或者忘记携带,就餐时需购买临时餐卡,临时餐卡不再享受学校补贴价格,须加收管理费,费率按照统一规定执行。卡片遗失应及时通过电话银行对银行卡挂失,到圈存一体机上对校园卡进行挂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据青春报记者调查,座谈会前,我校的学一食堂和第三食堂的所有档口都可以以“开票”的方式使用现金消费。第二食堂从韩国料理为分界(包括韩国料理),以右可以开票就餐(即不能开票的只有套餐档口)。每天开票的高峰期都在中午。

对于就餐规定额第一条没有得到落实额情况,后勤部门负责人解释说:“由于学校编制的原因,后勤饮食部门工作人员退休后一直没有新的员工,现在只有四个工作人员,因此,没有足够的人员和精力实施这一规定。

我校共有四个食堂(包括清真食堂),高峰时期需要容纳千余学生的用餐。而我校中午用餐高峰段为11:20—11:50和12:10—12:30,这个时间又恰好是许多单位的午休时间,第一、第三食堂的工作人员表示,每日午高峰时期,外来人员约占现金消费的1/6到1/5。外来人员和学生的用餐时间相撞,一定程度上给同学们的正常用餐带来了不便。而第二食堂从韩国料理为分界(包括韩国料理),以右可以开票就餐,但大多是学生,外来人员较少,午餐和晚餐时就餐压力也较小。

限制外来人员,食堂收益或受影响

10月10日,青春报记者在中午用餐高峰时期走访食堂发现,当日第一食堂和第三食堂外来就餐人员较多。

我校紧邻久凌大厦和北科大厦,仅这两栋办公楼里就有众多企业,除此以外,学校周边还有青政大厦、外研社、链家公司等许多企业单位。对于许多在这附近工作的工薪阶层来说,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低价、高性价比都使我校食堂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来自久凌大厦的单先生一般中午来我校食堂用餐。“以前不知道,后来同事告诉我的。”单先生所在的公司,每日有20到30人来我校食堂用餐。“等餐时间还好,座位一般占一占都有。”同样位于久凌大厦的正元办公,每日也会有20余人前来用餐。“一般都是中午来,一般都能坐上位”,正元办公的曹女士说,“基本上我的同事们都来这里。”

高校食堂的低价格确实是吸引外来人员的一大因素,曾有学生提议学校食堂应该对外来人员提价销售,以此限制外来用餐人员人数。

“价格对师生和对外来人员一样也不太合理,毕竟学校应该对学生有一定优惠的,提个10%还是能接受的。”在北科大厦里工作的郑先生对于“提价”一说法也表示认同。与他不同,来自十号院的樊先生则表示抗拒。“如果在现在基础上提价,我可能不太接受。除非食堂能把菜品质量也提上去。”同时他也建议,“如果你们要对外来人员提价的话,得调查一下他们的来源和收入情况,如果都是来自写字楼的话,提价可能对食堂的效益造成影响。”

正如樊先生所说,如果限制外来人员,很可能会对食堂的收益造成影响。

“如果控制外来人员不让来,对我们肯定有影响。”食堂三楼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的市场竞争严峻,人工贵而且难找,所以他们更希望学校食堂能对外营业。“中午人多,但是下午就一直等到6点10分下课,外边的人就不来了。现在不好干,真有压力,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

在近些年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高校食堂的运行压力增大。自2012学年起,我校就应北京市教委的要求,将平均每生300元的“平抑资金”(其中平均每生北京市财政拨付150元,学校补贴150元)补贴食堂原材料以及人工费用,保证学生食堂“基本伙”饭菜价格的稳定。

政策下的补贴使食堂的饭菜价格保持稳定,较低于市价。但是这些补贴的对象均是学生,而外来人员享受与学生相同的价格,相当于享受着对学生的补贴。

倪一灵 王清原 高淼 袁复鹤 肖琬滢 | 采写

视觉设计中心 | 制图 、摄影

外来就餐“是”与“非”| 校点滴 - 天天要闻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