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宝仪,一个很久都没有出现在荧幕上的女人。
对她的标签和印象,你可能跟我一样,还停留在她的身份:曾志伟的女儿、黄子佼的前女友。或者停留在她很久很久以前跟陈坤拍摄的电视剧《名扬花鼓》的印象里。
但是,直到看完了她主持的《明天之前》四集纪录片,相信你会完全颠覆,重新思考。
就像在《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大火之前,你可能完全不知道导演曾国祥一样。
那些许久没有出现我们面前的人,也许一直不停歇地追求某些东西。
《明天之前》是腾讯新闻出品联合奥斯卡制作团队的成果。看完四集,我非常惊讶团队的资源和触达的深度。
一档现在关注度依旧不高的纪录片,请到了世界顶级科学家、争议话题的主要人物,还有相关行业的代表人物。甚至跟踪采访104岁的老人最后的24小时等等。
一年时间,到访了近20个国家,曾宝仪在自述中还提到:拍摄第三集《近邻?近敌?》之前,被英国的导演吓唬有多危险,以至于连遗书都先写好了。
曾宝仪一路也有怀疑:是不是值得这样去做?也会问:为什么做这件事情的是我?深怕辜负这次难得的机会,也会为自己的个人情绪而自责。
每集的最后似乎没有留下答案,而这些留白是给自己和未来的思考。
与我们的明天最相关的三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01. 你会接受一个AI机器人伴侣吗?
片头开始,是机器人"哈莫尼亚"和曾宝仪、一位用户对话的场景,她会眨眼、能够说俏皮的话。逗得大家特别欢乐,真实地就像你跟几个朋友喝着下午茶、聊个天。
让我惊讶的是:哦,原来机器人不再是僵硬、冰冷的一个机器,现在可以做到这种程度了!
曾宝仪带我们走进了制作AI机器人的幕后工作室,各种在测试中的机器人头。他们正在为实现不同的人物个性、微笑、温度等等人类的特征做出努力。
在跟"哈莫尼亚"的接触过程中,你可以设定或者改变她的性格,甚至还包括想象力、人性意识、智力和情绪等。
你的任何话,她都能够对答如流。简单地理解,她是一个更具象的SIRI。
曾宝仪堂弟问:"爱情是什么?"
机器人“哈莫尼亚”回答说:"对我来说,爱情是友谊、忠诚、理解和耐心,不要忘记还有宽容。"
"哈莫尼亚"的出现,你可以像跟人一样跟她说话、触摸她。
目前,她只能通过连接一款APP来对话,但要实现直接对话,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机器人的出现能够替代真实却不完美的人作为伴侣吗?
他们回答:“当然可以!”
曾宝仪还采访了几位美国加州Abyss Creations这家公司产品的资深用户,他们为"伴侣机器人"提出了真实的反馈建议,并希望成为"哈莫尼亚"的首批用户。
现在陪伴他们的是还没有那么智能的硅胶娃娃。
这让他们不必再承受被拒绝的挫败、社交的恐惧和一个人的孤独。
一位用户会把她带到酒吧,一起过"正常不过的生活"。连他的朋友都说:"他像变了一个人,不再是消极度日,现在经常能看到他笑得很开心。"
如果有AI的程序能够实现,他最希望他的伴侣娃娃能够走到吧台前,问他要一杯酒喝。
不只是在国外,在中国也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也有同样的感受。
2018年姜思达《透明人》这档节目,就曾经采访了一位6旬的农村老人,他养了11个仿真娃娃当女儿,他说:"她不会背叛我!"。
离叔会帮这些娃娃亲手缝制衣服,帮她们庆祝生日,让她坐在副驾驶上,带她出门。甚至还想过死后交给自己的儿子,或者随自己一起火化掉。
每个娃娃上万元到9万多块,但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不会将她们出售。
"不正常"的评判太过傲慢,如果离叔已经把她们当成"家人"对待和保护,好像也没有什么害处。
相信一定有那么个瞬间,这些暂时还没有那么鲜活、智能的娃娃,真实的在他们心里活过!
你可能还是想说:"这太疯狂了!虽然不完美,但真实的人,跟近乎真实还是天差地别!"
2017年,有专家预言电脑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还需要至少10年。
但AlphaGo出现之后,每一次的博弈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用不了10年,机器已经做到了!
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大卫·利维说:"我们现在几乎已经生活在机器人时代来临的前夜。"
他预言2050年,会有人类和机器人结婚。
不只是机器人的微笑、温度和姿态的改进。10年前,就已经有韩国专家团队开始研发为机器人和人类基因的组成方式。也就是说,他们在让"和机器人生孩子"成为可能。
同样,有些人坚定的捍卫女性的权利。认为"伴侣机器人"是在商品化、物化女性,作为一种个人私有的物品出现。
我们又是否能跟机器人足够和谐的相处呢?
一切都未可知!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
但真正可怕的是,在多年前,人类对汽车、电脑、手机这些新出现的物件同样充满了恐惧,但我们现在对这些高科技的使用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我们期待而又恐惧,正处在"明天之前"!
02. 如果有可能,你愿意活到1000岁吗?
《奇葩说6》有一期辩题是:临死前,你会选择冰冻自己送到100年后吗?
从正方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听到:对在未来世界重新相见的期待,我们在临死前按下了身体的暂停键,留给所有爱我们的人一丝希望。
还有"大不了还是一场死"的洒脱和搏一搏,万一活过来的侥幸。
从反方的观点中,我们也可以听见:对活着的珍惜,比活多久更重要的是我这辈子这样已经足够的洒脱,追求时间的长久,无异于过多的折腾自己和家人一刻不停歇的惦记。
死是最好的截止日期,推我们一把,去找到活着的更多可能性。
害怕死亡,还是害怕未知?
虽然还没有100年,但已经有人这么做了。
1972年成立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是美国最大型的人体冷冻服务的供应商。
他们将人体进行冷冻,等待未来医疗对冷冻的人体进行救治。其中就有重庆作家杜虹的大脑,还有一位2岁患癌症的小女孩。
这些人体在零下一百多度,细胞停止活动的液氮下,持续等待!
还有一群人,正在为了"人类永生"话题而不懈探索、追求!
长生不老这个话题我们并不陌生,从秦始皇一生的追求和地下王国来看,人类对永生的追求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再近一点,《西游记》里面"吃了唐僧肉"的不老不死的神话,还有皇帝信教吃丹药的执念,每一个都已经和我们说再见。
曾宝仪参加了一场美国的"反衰老与死亡大会",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大型的传销会。
但是不仅是一场追求永生的人的"自嗨",这吸引了全球各地慕名而来的1000多人。他们在各自的摊位展示自己的"冻龄"甚至越活越年轻的研究成果。
一位外国人还认真地跟曾宝仪介绍中医中"精气神"的原理和研究设备。
大会的创始人奥布里是激进生命延续主义的领头人物。30岁时,他才开始将兴趣转向生物学,拿下了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
他说:"如果你问我最好的预想是什么?"
"我会告诉他,大多数人都能活1000年以上。"
2007年以来,直接投资于延长人类寿命相关研究的资金已经超过40亿美金,谷歌、亚马逊、脸书等科技企业均参与其中。
参与美国总统竞选的佐尔丹,看到了邻居3岁的孩子离开人世。让他成为了美国"超人类主义党"的先锋。
他表示:如果竞选上总统,会拨款一万亿美元,用来研究延长寿命的方法,让每个人都因为永生而受益。
很显然,他还没成功获得更多的支持,但他表示会继续参加2020年的竞选。
甚至已经有一位女性自称在一间诊所内进行了手术,而且检测的结果显示她的身体机能已经变得更好。
乔治对外称:一种延缓衰老的技术已经在小白鼠身上见效,2年内会尝试临床试验。
他们认为变老只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还总结出了七种细胞导致人类变老和死亡的原因,他们相信:只要进行细胞修复,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人类永生这个话题的高度关注,对一些疾病的研究的支持资金甚至不及万一。
相关领域的专家感到不屑一顾,认为只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愚蠢的行为。1000岁听起来,还是太疯狂了!根本不敢想!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问题:人口爆炸的情况怎么处理,我们的地球真的容得下这么多人吗?人文的、资源的、道德的问题也扑面而来。
没有死亡的限制,我们会穷其一生做些什么呢?跟爱的人永远在一起,是幸运的。
但我们要追求的是:"活这一生已经足够完满了~"还是说一句:"不,我要追求永生!"
03.生还是死,爱的束缚,还是死的自由?
《明天之前》还获得了跟澳洲植物生态学家,一位104岁老人大卫·古道尔度过最后24小时的机会。因为在澳洲安乐死并不合法,他必须到瑞士的一家诊所结束自己的生命。
重要的是:他并没有生病,对死亡却出乎意料的坦然。
曾宝仪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安乐死,是一个繁琐的过程。
选择安乐死的客户到达诊所,必须连续两天接受两个不同的医师,对客户进行生理跟心理的评估,确认安乐死是客户本人在意识清楚下的意愿,而且有能力自己按下那颗注射药物的按钮,如果最后一秒钟后悔的话,也有办法可以自己终止这个过程。
在最后的采访,曾宝仪拥抱了这位老人,然后提出了:"我希望就这样和您静静地待上一分钟"。
一分钟还没过完,这位老人发声:"这太奇怪了!"
节目组采访这位老人的孙子,一度进行不下去。曾宝仪也陷入自责当中。
旁边的人说道:"对别人来说,这次安乐死可能只是一个故事,但这是他的祖父!"
菲利普·尼什克是这次安乐死的策划人,一位澳洲的26岁患抑郁症的儿子、一位杀妻嫌疑犯......
在他的影响下,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否拥有死亡的权利,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对生命的亵渎呢?
这个过程太简单随意了吗?一个人生的小坎坷,也许就会看不见明天。
有点人捍卫自己活得体面、死得尊严的权利,也有人拼尽全力想要活下去。
一位澳洲的女子珍妮,在小的时候被诊断活不过1岁,但她却成为了国会的议员。她是菲利普·尼什克最坚实的反对者。
她认为:"在捍卫人平等地死的权利之前,应该先让人平等地活着。"
曾宝仪到她家里采访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带着呼吸机,但她的眼睛迸发出来的对体面的活着的希望,这种能量场扑面而来。
她一直在证明:残疾人不是不能为社会贡献的无用的生物。每个人都能够激发TA所有的潜能。
珍妮说:"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极坏的情况让我想去死,我很庆幸法律不允许我这么做,寻死不是治疗。"
安乐死变成一种很简单的出口,重病绝症能不能有更新的研究成果好像也没有足够大的动力了。
我们尊重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无法动弹、不能自理的活着的极度痛苦,他们应该有机会选择体面的死去。
同样,我们没办法真正的感同身受,也许你不知道对方正值最好的年华,却经受心理上的折磨。他们用死亡下了一道血书,告诉我们:这是作为个体死亡的权利。
爱我的人,我也爱你们,但我的生死我来决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抱有希望,那就是对生命和活着的敬畏。
在安乐死的当天,大卫·古道尔显然有点急不可待。
他问他的孙子:"我们还在等什么?"
"还有一些表格要填。"孙子回答。
"哎!"他摇头叹了一口气,"总是有一大堆表格要填!"
这是镜头留给我们关于他的最后的画面。
在等待死亡宣告的时候,曾宝仪在外面的休息室翻到一本中古神秘诗人鲁米(Rumi)的诗集。打开之前,她轻轻问诗集:你今天要教会我什么事?
这一段诗恰到好处,解释了死亡的课题:
Today is such a happy day,
(今日如此美妙,)
There is no room for sadness,
(没有可让悲伤容身之处,)
Today we drink the wine of trust from the cup of knowledge,
(今日让我们从知识之杯里啜饮那叫做“信任”的佳酿,)
We can't live on bread and water alone,
(我们既然不能只靠面包与水过活,)
Let us eat a little from the hand of God.
(就让我们吃点从神的手上接过来的东西吧。)
我们在人类重大发明成果即将到来的明天之前,开始思考一个小个体存在的意义。
上面的三大问题:"伴侣机器人"、"永生的追求"、"安乐死的权利",也许你有自己的回答。或者,你跟我一样,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做出判断。
那么,这一次的停下来思考,一定也是你的一堂关于"人类与自我"的课程。
就像那首诗给我们上的课一样,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可以说出:"Today is such a happy day..."
我们无比期待未知的明天,正如我们此刻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