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2022年07月05日06:23:29 热门 1379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他是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

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建国后,

他任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

国外司世界经济研究处处长、

中央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教务主任、

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筹备处主任。

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从驰骋在史诗般恢弘的战场,

到默默耕耘于平凡的教育岗位,

他留下一部部著作,

更留下矢志不渝的追求。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一起追忆

陈涛教授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陈涛先生是贸大外语学院日语系的第一位主任,是贸大创建时期的领导,早在建校筹备期间就是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前身)筹备处主任,后任教务处主任,日语系主任、教授,长期从事日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编撰了我国第一部《日汉词典》,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截至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为止,该辞典仅在国内就售出了逾五十万部,还在日本和香港地区发售,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国内外公认的日本语言专家。

陈涛先生不仅是日语学界的权威,还是一位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入党的老党员。纵观陈老的革命生涯就是在阅读一位老无产阶级革命家探寻革命道路的求索历程。

他的革命生涯早在留学日本时期就开始了。1920年在他十九岁时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来到位于东京的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1926年1月陈涛回国,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受党组织委派赴广州就任广东省省立第一中学教务主任。1927年1月至1928年10月,他先后在武汉、南昌等地进行革命活动,曾任广州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兼第一学生队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是起义革命委员会成员之一。1929年以后,他在大连、沈阳、北京等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和党的地下工作。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建国初期,陈涛进入工商部任企划处长。在百废待兴、人才匮乏时期,他利用长期在白区工作的人脉关系,广泛招收到大批知识分子,经人事部门审核后录用为政府干部。他领导这些人力资源参照中外旧有资料,整理编辑解放前全国经济领域的分类综合统计资料,仅用半年时间就统计编印了一套数十册的《经济统计资料》,成为中央财委召开各种专业会议时的主要参考资料。

陈涛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前半生是革命者,驰骋在救国救民的战场,后半生是默默耕耘的教育者,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前半生是革命知识分子,后半生是知识分子革命家。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选择了革命,当革命成功后他不求名利,回归平凡。

他学的是经济,战争年代他曾几度从商,为解放区筹集药品和物资,资助狱友和生活困难的同志。而在和平年代,他没有用所学的知识去赚钱,他也没有像和他有同样经历的人那样留在政府里做官,而是选择了静下心来搞教育,将他的革命经历和革命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贡献给了经贸大学。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陈涛先生主编的日汉词典


那是在五十年代初,年过半百的陈老受命筹备创建中央贸易部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北京外贸学院前身),任筹备处主任,并担任教务主任。筹建工作基本就绪以后,陈老便留了下来,回到了日语系这个最基层的教学单位,以日语系主任的身份全身心地投身到日语教育事业中。从1956年起,历时三年时间以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忘我的工作态度完成了他多年前的理想——《日汉辞典》的编撰工作,于195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在中国内地和日本、香港发行,成为日汉词典的鼻祖,创造了当时日汉双语词典的发行量之最。在此基础上,七十年代中期,陈老策划和参与了《现代日汉大词典》的编辑工作,当这项工作完成交稿后,陈老凭借过去在革命时期办报刊、做杂志的经验,提出创办一本日语综合期刊杂志。在他的策划下,由日语系创办的双月刊杂志《日语学习与研究》于1979年创刊,并请廖承志同志题写了刊名。办刊初期陈老亲自撰写文章,并要求日语系老师都要积极写稿子,还鼓励年轻人勇于投稿,极大地鼓舞了年轻教师动笔写作的热情。在陈老的策划和指导下,《日语学习与研究》最大发行量曾高达每期八万册,并凭借其专业性和权威性,逐渐成为青年教师和学者提升发展专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几十年来为日语界培养了几代人的学者和教授。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1977年摄于北大承泽园书斋中

陈涛先生还是一位重情义的国际主义者。他在日本有多位曾经支持过中国革命的日本友人,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后和他们失去了联系,而陈老念念不忘,终于在一九八一年以八十一岁的高龄重访日本,会见了昔日老友,了却了夙愿。日本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为中日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老前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就有日本学者在网上发表文章,纪念这位中共老党员为中日交流做出的贡献。其中“用语言架起中日交流桥梁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留学体验”(https://www.nippon.com/cn/in-depth/d00709/)一文,专门介绍了陈老的生平和留日期间从事的革命活动。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1981年,陈老访日时和驻日使馆工作人员和部分留日学者合照

从日本回来后,陈老又开始筹划编写一套大型、中小型配套的词典。终于在他八十五岁高龄时开始了我国第一部近千万字的大型日汉词典《日汉大辞典》的编撰工作,历时五年完成,1991年1月1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遗憾的是距陈老病逝只差了九个月,他老人家没有能够亲眼见到这部词典的问世。

陈涛先生的一生平凡而伟大,是我敬仰的革命前辈,学界泰斗。能够有幸和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共过事是我一生的幸福和骄傲。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外贸学院工作不久,学校根据上级下达的科研任务,准备在他主编的《日汉词典》的基础上编写《现代日汉大词典》。那时不比现在,很多书面文字和文件的转送大都要由人亲手去传递。于是我和另一位与我同时分配来的同事(李二敏教授)便担负起了为陈老上传下达的通讯员的工作,往返于外贸学院和北京大学承泽园陈老居所之间。我是捧着陈老五十年代编写的《日汉词典》度过了大学的学习时光的,到贸大后不但见到了陈老本人,还能聆听他的教诲感到无比荣幸。因为当时我校到北大还没有公交车,去一次陈老北大的家来回要大半天还多,但是我很乐意去陈老那里,有幸能为自己一直敬仰和崇拜的人服务,心里充满自豪和光荣的感觉。我在读书时只知道他是日语学界的泰斗,如今知道他还是一位老革命,曾经做过党的重要领导,更是敬佩有加。陈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近距离就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因此我虽然敬畏他,但从未在他面前感到过局促。他待人接物的风度和在处理具体问题方面的大度,让人感觉这位老革命知识分子的与众不同。特别是在后期稿费等的利益分配上,陈老和夫人张京先老师的那种在荣誉和利益面前的谦虚和谦让态度让我和我的同事肃然起敬。在词典编写的前期和后期很多方面要与陈老进行沟通,那段时间日语系会经常派我俩过去,每次去他都很客气地嘘寒问暖,对年轻人的爱护溢于言表,很是受到鼓舞。陈老喜欢花,他住的院子有一个很大的花园,栽满了各种月季花,他一有空就和夫人张京先老师在花园里忙活。记得有一次是春夏之交的季节,我们去时他正在月季园里为满园初放的月季花忙碌,见我们去后便放下手里的活计接待我们,看到我俩喜爱园中的花朵,临走时非要送我俩每人一盆娇艳欲滴的月季花,我们那时真的是太年轻,不敢承受所尊敬的前辈的馈赠之重,执意未收。后来每每想起来就后悔当初的不懂事,辜负了老人家对我们的关爱。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左图,陈老和院子里的月季花。1978年摄于北大承泽园。 右图,陈老和夫人张京先老师。1984年摄于北大承泽园。

记得一九八〇年在陈老八十大寿之际,日语系的老师们酝酿要给陈老祝寿,他得知后不让,反倒和张京先老师在家里自己请人帮忙准备了自助的西式餐品邀请日语系全体老师,在他家里过了这个温馨的大生日。那时陈老身体非常健康,里里外外忙着,丝毫没有八十岁老人的耄耋之感。印象最深的是陈老拿出了亲自做好的草莓果酱分享给大家,那是我第一次吃到的自家做的果酱。参加这次家宴的还有日本外教,席间陈老没有发表什么致辞和讲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让许久未归的儿女回家吃饭一样,拿出了最好的食物,满足地让大家在那里享用,不时地关照一下,让大家吃好喝好,还特别提醒我不要拘束。那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吃饭还要粮票的年代,陈老在家里招待系里三十多口人实属不易。就在那天我作为小字辈的一分子,看到了陈老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一位老革命、老党员,有渊博的学问,还有关心别人胜过自己的长者情怀。更加体会到很多与陈老共过事或有幸听过他教诲的老同志对陈老的评价——

“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唯独没有他自己”。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1979年,陈老八十大寿在陈老家门口合影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1989年8月9日摄于北京颐和园

八十年代中期,我被学校公派留学去了日本,一九九〇年春回国,惊闻陈老逝世,不胜悲痛。我最后一次到陈老家是在一九九七年初夏,有一天接到陈老次子陈家麟先生的电话告知陈老的家要从承泽园搬到燕北园,有一些日语研究的藏书,日语系如需要可来选一些。我急忙和当年的同事李老师打车前往。去到时,家已搬完,家人都已离去,只有一排书架立在那里。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很是感慨,我们匆匆选了一些原版资料和研究书籍带上就回来了。那些书籍上都没有签名,多年以后,直至我退休,有一些还摆放在系里的书架上供老师们阅读和使用。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追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我国日语学界老前辈陈涛教授 - 天天要闻

陈涛教授一生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低调行事。他逝世后子女们将他的《留日时代的回忆录》和《生平简历》整理发表,使我们对陈老的革命生涯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的简历只写到了1949年平津解放。在他的回忆录里,他对自己跌宕起伏的革命经历轻描淡写,对自己两次被捕,在敌人监狱里度过的几年光阴里所遭受的苦难只字未提,我们所读到的只是一个革命者对信仰的坚持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对敌人的仇恨、对革命同志的关心和爱护。

正如老校长孙维炎同志在三十年前纪念陈涛教授的文章里所评价的那样——

“陈涛先生的一生从史诗般恢弘的战场,到平凡的教育岗位,又到孤独冷遇的境遇,最后在高昂的催征战鼓中戛然而止……。他留给我们知识分子的宝贵遗产中,比他那用心血写成的一部部著作更宝贵的,是他那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陈涛先生是一面旗帜,将学界的丰碑——《日汉词典》《日语学习与研究》《现代日汉大词典》矗立在了日语系,将贸大日语系推到了日语学界的最高点,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也使得贸大日语名扬全国和日本。曾几何时,日语系群英荟萃,鼎盛时期有在编教师三十余人,汇集了多名日语界知名学者,如汪大捷、宋文军、冷铁铮、岳久安等都是日语界如雷贯耳的教授。他们多为陈老留日的后辈,对陈老敬仰有加。陈涛先生逝世时尚健在的岳久安教授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如今这些前辈虽然都已作古,但是陈涛先生和前辈们留下来的宝贵的学术遗产和治学精神会不断激励后人为之奋斗。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贸大日语系就站在陈涛老主任制定的学界高起点上,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现代日汉大词典》的编写工作,并继承他的事业,坚持将《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办了四十余年,如今又完成了《现代日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已交付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值得欣慰的是,日语系的后来人没有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在困难的条件下不图名利,坚持做词典的修订和杂志的编辑等默默无闻的工作。在他老人家之后的几十年中,先后有岳振平、韩进旺、孙光、李林、姚莉萍、李二敏、李爱文、郭德玉、马骏、赵力伟等十位同志担任过日语系主任,如同接力棒一样传承和维护着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和有形的学术遗产。这些后来人与陈涛老主任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是留日学人或有长年在驻日使馆工作的经历,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所从事的日语教育事业以及与日本相关的研究工作。

2021年8月27日


来源:外语学院 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1990年5月5日第二版;陈涛先生追悼录刊行会:《陈涛先生追悼录》1991年版

文字:姚莉萍(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

动图设计:翁乐怡

编辑:刘志凌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