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一向为后人所诟病,其实这样的战略如果能贯彻到底,宋朝也是有希望实现大一统的。
宋朝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是遵循自己的战略的。利用这种战略,宋朝初期经常打胜仗,士气越来越高,积小胜为大胜。南方很快就统一了。
但是,统一完南方后,宋朝就开始飘了。它开始准备吞并北汉,夺取幽云十六州。不幸的是,此时的辽国不同于以往所有的游牧政权。他是兼具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多重属性的复合文明。汉人有的,它有(比如辽国拥有了汉人治国安邦的能力和耕种田地的能力),汉人没有的,它还有(汉人没有良马,辽国却有)。此时的宋朝在面对辽国时是不占优势的。
更何况,宋朝还不占地利。除非宋朝每个环节都不出错,否则它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一旦宋军攻坚受挫,辽兵来援,宋朝的疲惫之师很难占上风。再加上宋军受限于变态的军事制度,军队机动性很差,野战能力也弱,粮道还常常被截断。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其实这个时候的宋朝应该继续遵循先易后难的政策。不应该惹辽国。北汉虽弱,但是背后有辽国做后盾。宋朝攻打北汉,就等于是打草惊蛇,得不偿失。
如果宋朝此时继续和辽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继续麻痹辽国。然后向西发展。控制河西走廊,占据这样的战略高地。既可以压制党项人的发展,又可以为将来击败辽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河西走廊是优良的育马场。拿下这里,宋朝就可以组建优良的骑兵,赶超契丹骑兵。更重要的是,河西走廊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宋朝可以像汉朝那样,通过河西走廊攻击辽国相对虚弱的右翼,掌握战争主动权。以游牧骑兵的作战思维对付契丹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避免在以幽州城下攻坚。
此时的河西走廊是被四个政权控制。即: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政权、吐蕃人建立的六谷部政权、回鹘人建立的甘州回鹘政权、汉人建立的归义军节度使割据政权。这四个政权里,党项人的实力并不是最强的,但是党项人却统一了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政权,可见河西走廊并不难打。宋朝如果专心经营河西走廊,是很有希望完全控制河西走廊的。
拥有河西走廊之后,宋朝也可以进而拿下党项人的西夏政权。事实证明,如果宋朝全力攻西夏,是完全可以拿下西夏的。西夏能够长久存在,除了自身的英勇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依靠灵活的外交,在大国之间玩平衡外交。西夏被宋朝痛扁之后,就向辽国称臣,利用辽国牵制宋朝。西夏被辽国攻打后,就向宋朝称臣,利用宋朝牵制辽国。西夏体量太小,即使全民皆兵,也才勉强维持向辽国、宋朝称臣的局面。如果,宋朝一开始就对西夏穷追猛打,不给西夏喘息之机,是完全可以拿下西夏的。西夏根本不可能有施展外交手段的机会。只可惜,宋朝对西夏打打停停,给了西夏喘息之机,养虎遗患。
宋朝拿下西夏之后,就可以占领河套地区。河套地区也是优良的养马场。宋朝占领河套地区之后,辽国的防御线也不再完整。宋朝可以绕道河套地区,进攻幽云十六州侧后。就像德军绕道阿登森林,攻击马奇诺防线一样,达成战略欺骗,从侧后突袭,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宋朝在统一北方时没有遵循自己“先易后难”的战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先吞下北汉,惹怒辽国。然后进攻幽云十六州又连连受挫,被辽国击败。雍熙北伐再度失败后,宋朝又开始攻打相对弱小的西夏(此时党项人还没有建国,名字还是定南节度使)。结果也没有完全打服西夏。此番操作,完全背离了自己“先易后难”的战略。
北方战事的失败,导致宋朝北部边境一直没有完整的防御线,进不能实现大一统的目标,退不能保持宋朝的固有领土。为后来北宋国都被破,皇帝被俘埋下巨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