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来自底层农民,披荆斩棘,建立大汉王朝;
汉惠帝刘盈是刘邦的太子,一辈子被妈妈吕雉控制;
前汉少帝刘恭是刘盈的儿子,被吕雉控制,然后又毁灭;
汉后少帝刘弘不是刘盈的儿子,被吕雉控制,被权臣毁灭;
汉文帝刘恒来自苦寒之地的藩王,整顿朝纲,开启盛世;
汉景帝刘启是刘恒的太子,差点搞砸,幸好儿子给力;
汉武帝刘彻是庶子夺嫡,开疆拓土,成为一代雄主;
汉昭帝刘弗陵是刘彻的太子,政绩一般,没有大错;
汉废帝刘贺来自外地藩王,竞争失败,又被废为藩王;
汉宣帝刘询是从小坐牢的囚犯逆袭,把大汉推上历史巅峰;
汉元帝刘奭是刘询的太子,大权旁落,搞垮了江山;
汉成帝刘鳌是刘奭的太子,贪图享乐,加速搞垮江山;
汉哀帝刘欣来自外地藩王,竞争失败,被毒死;
汉平帝刘衎是个幼儿,无力竞争,被毒死;
汉孺子刘婴是个婴儿,成为权臣的小玩具……
西汉历经210年,15个皇帝。
细数这些皇帝,你会发现,悉心培养的太子,却总是搞垮江山。
反而是毫不在意,扔在苦寒之地,甚至监狱里的一点血脉,最后强盛了王朝。
除了4个被权臣玩耍的婴幼儿,6个本不是太子的皇帝,4个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是后人公认的祖宗。
而5个悉心培养的太子,却1个不如一个。
即使尚算得上明君的汉景帝,也是差点搞砸,侥幸过关的。
汉景帝最大的政绩,平定“七国之乱”,其实按照汉文帝的设计,是可以避免的。
当时汉文帝发现一个天才贾谊,立刻召入宫中,彻夜长谈。
贾谊有无数“金点子”,后世的主父偃提出,汉武帝推行的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就是在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基础上设计的。
无奈当时各种条件都不具备,汉文帝把人才储备起来,留着等时机成熟再用。
他先是采纳贾谊的建议,“重农抑商”,促进天下农耕的繁荣。
不久又采纳贾谊的建议,“令列侯之国”,削弱功勋集团对朝政的影响。
遭到反扑后,把贾谊贬到长沙,锻炼后,又召回,拜为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为下一代铺路,准备让下一代完成这个任务。
那么,既然铺好了路,为什么还会闹出“七国之乱”呢?
因为汉景帝太急躁了,他等不及时间的红利。
他一上任,就暴力削藩,直接抢地盘,逼到了诸侯王的忍耐极限。
局势失控,无法收拾。
汉景帝腰斩了晁错,也无济于事。
最后,还是靠他老爸留下的人才,周亚夫出兵平叛,才侥幸过关。
因为这场叛乱,功勋集团重新崛起,汉景帝不得不扶持外戚势力来平衡政权,后患无穷。
不过好在他有一个好儿子,汉武帝雄才大略,光芒过于耀眼。
汉景帝夹在好爸爸和好儿子之间,也就沾了金光,成了明君。
但汉元帝刘奭,就没那么幸运了。
刘奭的爸爸是汉宣帝刘询,就是那个“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一代雄主。
当年汉宣帝流落民间,和心爱的妻子许平君相濡以沫,生下爱情的结晶太子刘奭。
然而在艰难的斗争中,许平君被毒死了。
汉宣帝悲痛欲绝,同时深深自责,对儿子就总觉得亏欠,怎么弥补都不够。
刘奭不适合当皇帝,他老爸比谁都清楚。
多次争吵,多次失望,汉宣帝无奈地感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但他无法废掉太子,因为他总是想起自己去世的妻子。
为了让儿子平平安安,汉宣帝安排了全套的辅政大臣,设置了三重保障。
但没想到,熊孩子的破坏力远超预期,辅政大臣被他弄死,这熊孩子竟然让宦官把持朝政。
强盛的大汉王朝就此衰落。
由于选择接班人的错误,汉宣帝常常被当做反面教材,和后世的清圣祖康熙帝比较。
汉宣帝选择了错误的接班人,大汉王朝被结束了盛世繁荣;
而康熙帝选择了正确的接班人,大清王朝被推上了新的高峰。
汉宣帝的儿子刘奭和康熙帝的儿子胤礽,都是皇帝和心爱的妻子生下的爱情结晶。
妻子不幸去世,皇帝悲痛欲绝,就把所有的疼爱都补偿到孩子的身上。
汉宣帝很挣扎,说“乱我家者,太子也”,一度想废了刘奭,改立淮阳王刘钦为太子。
但想起去世的爱妻,终究下不去手。
只好大力培植太子党,希望依靠强大的政治势力,为儿子保驾护航。
而后世的康熙帝,则是犹犹豫豫,反反复复。
忍无可忍,终于废了太子;
不久又心生愧疚,将他复立起来;
然后过段时间,再次忍无可忍,将他废黜;
最后终生不立太子,改为秘密立储。
康熙帝的犹豫,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九龙夺嫡,造成很多惨剧。
但也正是因为皇子们各展身手,康熙看到了每个人的真实本领,选了个最好的接班人。
为什么悉心培养的太子,却总有一千种原因,让人失望。
反而是毫不在意的一点血脉,一遇风云便化龙,最终把老一辈的事业发扬光大呢?
除了每个人的资质才华,我想,更重要的一点,是眼界见识和思维方式。
被老一辈毫不在意的那一点血脉,他们能够上升,斗争经验会越来越丰富。
他们拥有底层人的生活经验,知道怎么治理他们;
也拥有中层人的生活经验,知道怎么管理他们;
还拥有上层人的生活经验,知道怎么引领他们。
而那些根正苗红,被悉心培养的太子,却是温室里的花朵。
他们只有上层人的生活经验,只知道上层人怎么生活,怎么想。
但这个世界上,上层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底层和中层人。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么治理底层人,不知道怎么管理中层人,那他就就会脱离现实。
即使这个人再聪明,再努力,限于眼界见识和思维方式,他也完全没办法引领众人。
结果无非是:
1、贪图享乐,越玩越花;
2、被人忽悠,大权旁落;
3、否定历史,自取灭亡。
温室里的花朵,终究将被催折于风雨。
这就是悉心培养的太子,为什么总会让人失望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新闻里,政坛上,看看所有的事,是不是无一例外,都没逃过这规律?
那么,回头想想,我们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是被寄予厚望,正在当太子培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