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首次用兵就是博望坡之战,也就是鼎鼎有名的火烧博望坡,诸葛亮指挥若定、略施小计,就打得曹军丢盔弃甲,击败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为刘备解了第一次兵戈之危机,那么博望坡之战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早就想到了曹操会派大军前来进攻荆州,而刘备驻守的新野又是荆州最北边的前线,早在曹军还没有来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开始让刘备招募民众而训练阵法,真等到夏侯惇率领大万大军前来进犯时,诸葛亮早就做好了安排,以关羽、张飞各自率领一支军队作为伏兵,刘封率领一支军队专门放火,刘备和赵云为前锋,以败战引诱夏侯惇进入博望城。
夏侯惇是曹操最亲信的将领,也是这次曹军的主帅,其麾下还有于禁、李典等将,夏侯惇仗着实力雄厚,兵多将广,根本不把刘备放在眼里,一直追着刘备打,结果就被引进了包围圈,在一处道路狭窄,杂草丛生的地方被前后堵住放火,结果就是曹军大败,死者不计其数,而这一切,都是诸葛亮在幕后坐镇指挥的功劳,这一战也扭转了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看法,由怀疑到佩服。
同时,这也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展示其军事才能,只用了火攻的计谋就大破夏侯惇的十万大军,这给了弱小的刘备与曹操对抗的底气,要知道刘备当时仅有数千兵力,实力是弱小得一塌糊涂。
由于这是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同时用的又是火攻,再加上三国演义中博望坡之后又相继发生了诸葛亮指挥和策划的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加起来一共是三把火,因此后来的人把新官上任一定要放三把火作为一条不成文的约定,引申为新官要想有所贡献,必须在刚刚就任期间做出一些有益于政绩的工作,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新官上任三把”。
但以上内容全部是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故事,由于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因此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与真实历史上的火烧博望坡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一点不一样就是:领导博望坡之战的人不一样。三国演义上说是诸葛亮领导的,实际真实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是刘备领导的,正史上当时诸葛亮还在隆中隐居,还没有投靠刘备呢,
第二点不一样就是:博望坡之战的方式不同。三国演义上说是诸葛亮用诱敌深放之计加上火攻击败夏侯惇的,实际真实历史上并没有用火攻,虽然有引诱夏侯惇进包围圈的计谋,但没有用火,只是安排了伏兵击败了夏侯惇。
第三点不一样就是:博望坡之战发生的原因不一样。三国演义上说是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主动进攻刘备所在的新野,而博望坡是必经之路,实际真实历史上是刘备趁曹操在北方作战时,主动率军进攻曹操的核心地区许都,在博望这个地方曹军被迫反击的。
下面简单地说一下真实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这可是刘备平生第一次打的大胜仗,而且是对战白地将军夏侯惇(都说夏侯渊是白地将军,其实夏侯惇也是),夏侯惇是曹操最亲信的大将,虽然军事才能有限,但是实际权力和受信任程度没有人能比,这一战是刘备率军主动攻击许昌,当时曹操还远在北方征服袁绍的残余势力,由夏侯惇、于禁和李典在博望这个地方阻击刘备军。
刘备与夏侯惇对峙,采用自毁营寨、佯装撤退、诱敌深入的方法,成功地把白地将军夏侯惇引进了埋伏圈,并且击败了夏侯惇所率的军队,当时李典还劝谏夏侯惇不要追击刘备,有可能会中了刘备埋伏,夏侯惇不听,结果真中了埋伏,还打了个大败仗。
由于李典早就推测到刘备可能是假意后退,因此在夏侯惇被刘备包围的时候,李典与于禁率军救援了夏侯惇,当时由于刘备兵力也不多,刘表也不愿意多给刘备兵力,导致刘备没有能力同时击败夏侯惇与李典,要不然夏侯惇还真有可能命丧刘备手下,这一战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真实的博望坡之战没有诸葛亮的参与,虽然那个时候徐庶投靠了刘备,但也没有迹象表明徐庶参与了博望坡之战,所以这一战还是完全凭借刘备多年的军事经验打出来的,虽然胜利的战果不多,但对于刘备来说,好歹是其人生少数几次胜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