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2025年07月11日01:32:07 历史 181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蒙古国撑过了一个世纪,还在地图上稳稳地占着个角,真靠自己?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一块地,从清朝手里走出去

地图上画的蒙古,面积比新疆还大一圈,整整156万平方公里。

可放到人头上看,全国加起来还不到360万。人少地广到什么程度?平均一平方公里两个人都不到。

这一格地,怎么就没被谁吞了?得从它怎么“走出去”说起。

1911年,清朝轰然倒下,外蒙古趁乱喊了独立,背后站的是沙俄

俄国撑腰,沙俄军队、顾问一路开进库伦(今天的乌兰巴托),推着“博克多汗”搞了个“大蒙古国”,清政府想管,没法管。

民国刚刚立,袁世凯也顾不上那么多。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等到1921年,苏联干脆扶起蒙古人民党,直接变成个社会主义小兄弟。

这一步,彻底掐断了和中原的那根线。

1924年,外蒙古改成“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了第一个承认苏联的国家之一。

从那之后,这个新生国家就活在两个大国的边上——苏联保着,中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50年代初,蒙古想加入联合国,中国按了下否决票。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这地以前是中国的,现在独立得不干净,不过后来中方选择“承认独立”,这一放,就成了现实。

接下来几十年,蒙古国完全跟着苏联转,苏联怎么说,蒙古就怎么做。

苏联养着它,给钱给粮,修路建厂,全套都包。

冷战期间,蒙古被打造成对中国的一道缓冲墙,中蒙关系几度冷淡,直到1979年改善关系,才重新热起来。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1990年,苏联气数将尽,蒙古也变了天,搞多党制

1992年,宪法一改,国家改名“蒙古国”,总统一出场,走上了完全市场经济。

苏联不在了,中国不出手,这块地居然没乱,也没人来抢,全球都以为它可能会塌,其实它硬是靠边缘生存撑下来了。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现在的蒙古,活得并不宽裕

别看面积巨大,蒙古国能用的地不多,超过80%都在草原、戈壁或者高原地带。

农业耕种线几乎覆盖不了全国,牧民才是主力,他们养羊、骆驼、马,过着半游牧生活。

资源多,是真的,铜、金、煤、钼这些矿埋在地底下,吸引了不少外国资本。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2009年开始,外国公司大举进驻。

特别是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在奥尤陶勒盖铜金矿投了大钱。

这个项目后来也出了问题,当地民众认为被坑,政府频繁改合同,搞得外资也不敢太放心。

2023年,蒙古人均GDP大约6000美元,总体经济产值不到150亿美元。

换个对比,中国一个地级市——比如鄂尔多斯,一年经济体量就顶蒙古国三倍。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乌兰巴托是唯一算得上城市的地方,聚了全国一半以上人口,城市化进程极度不平衡。

乡村里,基础设施拉跨,草原上,很多牧民连稳定的电和水都没有。

医疗也不行,大城市医院有一些好医生,乡下几乎靠草药,教育虽然覆盖到大部分人,但质量跟不上,外语普及率低,大学毕业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更难的是环境,蒙古国每年都遭遇极端天气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冬天大雪封路,牲畜冻死一大片;夏天沙尘暴频繁,荒漠化速度惊人。联合国曾警告蒙古,90%的牧场已经退化或即将退化。

为了生存,很多年轻人往国外走。

据统计,2024年约有15万蒙古人在韩国非法务工,占总人口4%。

首尔街头不少蒙古劳工在洗车店、餐馆、建筑工地打工,很多人做得不合法,拿不到身份。外交部甚至发过公告要求别偷渡。

国内工作机会少,很多依赖矿业、运输、低端商贸。大量年轻人选择开网约车、摆摊、搞翻译,勉强过日子。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政治方面也不轻松。2024年总理欧云艾尔德,内因丑闻压力下辞职,新总理冈博贾布上台承诺改革,可舆论不买账,全国仍有零星示威。

可选举照常,议会运作正常,经济虽然慢,还没塌,能走到今天,没人能说蒙古发展得好,它确实活了下来。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地图连着,命运断开

别看名字差一个字,“内蒙古”在中国,“蒙古国”在外头。

地图上,它俩像连体婴,一个靠着北京长大,另一个被苏联带大,现在一对比,谁走得远,一眼就看出来了。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2023年,内蒙古GDP超3.2万亿人民币,蒙古国呢,才150亿美元出头,连人家的边角料都比不上。

人口也悬得厉害:内蒙古2400多万,蒙古国360万不到,连个省级市都凑不齐。

资源都有,但用法不同,蒙古国的矿,全靠往外挖,拉去卖铜、卖煤,没炼厂、没产业链,只能靠原矿挣钱。

力拓集团在奥尤陶勒盖挖了十多年铜金矿,老百姓不满意,合同换了好几版。

政府又想要分成,又怕外资撤,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结果是什么?铜有了,钱没多少,外债反而堆了几层楼。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反观内蒙古,煤、电、稀土,一条龙搞下来,不光能发电,还能做成磁体、钕铁硼、航天材料,全世界抢着买。

2024年,内蒙古卖电卖到俄罗斯,顺带回头供了蒙古一部分。

一个用电挣钱,一个靠别人点灯,落差明晃晃地摆在那。

基础设施更不提了。

蒙古国的铁路,多数还是苏联留下来的老骨头,乌兰巴托到扎门乌德那条,一天跑不了几趟车。

公路很多是土路,雨一大,车都得打滑。

2023年全国铺装路比例才30%出头,而内蒙古,高速、高铁、市政路四通八达。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货能出、车能跑、煤能拉,城市和边境县都接上网线和物流。

医疗这块,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有几家像样的医院,其他省份一旦碰上大病,病人要不去韩国,要不干脆翻山越岭到二连浩特急诊

内蒙古这边呢?三甲医院全区开花,CT、核磁、手术机器人用得溜。

教育也一样,蒙古国最好的大学叫“蒙古国立大学”,全球排名还在1000开外;内蒙古大学虽然不顶尖,起码985联合搞科研,留学生招得多,设备也跟得上。

语言环境上,蒙古国搞了30年“民主化”,可英语普及率低,中文是第一外语。

很多孩子学了十年书,最后当了跨境导游、网约车司机、翻译、矿场勤杂工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2024年,蒙古国内接入外卖平台的不到20个城市,内蒙古超过80个。

你说蒙古国人不知道差距吗?清楚得很。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申请去中国留学、工作、就医。

2024年,中国境内的蒙古籍留学生突破万人,谁都明白,越过这条边境,生活直接换个维度。

问题也不只在经济,蒙古国自己也承认,制度转型以后,国家变“自由”了,反而变脆了。

政党换得快,总理上得猛、下得更快,十年换了八个,没一个能撑完完整任期。

政策一改再改,资本怕了,年轻人也开始外流。

光韩国,就非法滞留了十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你以为这只是发展阶段的问题,实际上是方向根本不一样。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内蒙古这边是国家系统工程,产业链打通、政策配套、财政输血、数据牵头。

蒙古那边,靠天吃饭,靠矿出口,一旦矿价跌,一年白干

草原连着草原,电线杆通不过逻辑。地图画得连,命运早就断了线。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没被吃掉,不代表活得轻松

蒙古国很多人都搞不明白:一个没工业、没强军、没盟友的小国家,夹在中俄之间,怎么还能稳稳地活到今天?

先看现实:蒙古国92%的外贸靠中国,铜、煤、黄金、羊毛,全靠中国买单。

2022年因为口岸疫情关闭,蒙古出口减少三分之一,国家财政差点崩,后来口岸一开,铁路一通,出口马上翻倍,这就是命根子,谁敢轻易断?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这种依赖不是好事,于是搞出了“第三邻国政策”,意思是除了中国和俄罗斯,还要拉上欧美日这些远房亲戚。

法国上来谈铀矿日本想投铜矿德国搞过稀土合作,韩国干脆互免签证。

蒙古还在首尔办了文化节。听起来风风火火,结果大部分项目卡在评估、审批、回报率不明,最后雷声大、雨点小。

说白了,这些“第三邻国”愿意来凑热闹,却没一个像中国那样给实打实的投资。

你要矿,行,你先把法治、环保、劳工制度全理顺;你要贷款,行,利率得跟着国际走。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蒙古哪吃得下?

说蒙古“稳定”,其实是相对的。

它没有叛军,没有恐袭,也没颜色革命,但这种稳定就像风口上的草帽,不是绑得牢,是风没来。

中国的态度从头到尾都克制,没派军、没搞政变、没打压新闻。

2023年,中蒙共建项目全面推进。

蒙古想搞风电,资金缺口几十亿美金,只有中国银行系统敢贷。

蒙古国应该感激中国,因为300万人口,是守不住156万国土的 - 天天要闻

乌兰巴托想扩建铁路,只有中国企业能包工期、送技术,还能提供人手。

按理说这种局面,中国可以提出附加条件,可偏偏没提,这种“没说的话”,才是最有分量的。

对蒙古来说,中国是最大客户,也是最温和的邻居,要是换一个国家,动手比动嘴快,这片土地恐怕早就归了谁。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蒙古国概况》(202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国经济转型与中蒙关系研究报告》(2023)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 - 天天要闻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7月9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党委书记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家认真聆听解说,参观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
从马扎然到丘吉尔:首相们的职场生存指南 - 天天要闻

从马扎然到丘吉尔:首相们的职场生存指南

《首相塔》全八集完结!今年三月到六月,陆大鹏与程衍梁带我们走近欧洲历史上的八位首相或总理,在纷繁的历史中,串联起他们的故事:从缔造“太阳王”的马扎然,到瓦解拿破仑的梅特涅,再到力挽狂澜的克列孟梭,直至缔结“英美特殊关系”的丘吉尔... 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抉择,也亲手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光环背后,其实这些首...
1951年,得知古大存紧急汇报,叶剑英焦急致电陶铸:刀下留人 - 天天要闻

1951年,得知古大存紧急汇报,叶剑英焦急致电陶铸:刀下留人

1951年3月的一天清晨,电话那头传来古大存压低却颤抖的声音:“叶帅,莫雄今晚就要被枪决!”叶剑英愣了不到三秒,随即抄起另一部机子拨向陶铸,四个字掷地有声——刀下留人。广东省政府大院的走廊里,传令兵一路小跑,陶铸收到命令,当场批示暂停执行。
她曾是延安第一美女,却因推广交际舞,不得不离开延安 - 天天要闻

她曾是延安第一美女,却因推广交际舞,不得不离开延安

1937年延安的夏夜,废弃教堂里留声机流淌出《蓝色多瑙河》,一群青年男女正随乐起舞。舞池中央,一位涂着口红、烫卷发的女子格外醒目——她轻挽领袖的手臂旋转,裙摆划过尘土飞扬的地面,仿佛硝烟中绽放的玫瑰。这一幕,让窑洞外几名裹绑腿的女红军攥紧了
管仲:通过经济手段消灭一个国家的鼻祖 - 天天要闻

管仲:通过经济手段消灭一个国家的鼻祖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应该大家都熟悉。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物质生活满足了,才能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简单说,这句话阐述了最基本的一个人生道理,所谓的修养、礼仪都是吃饱了饭以后的事。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里?如果你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