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2025年07月01日16:33:05 历史 1166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为了饱腹而发愁。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但对于100年前,甚至是更久远的祖先们来说,这可没那么容易。

翻开史书,“人相食”、“易子而食”、“白骨露于野”的记载几乎每隔几年都会出现。

这可不是乱说的,据清代史料记载,当时身为粮食主产区的苏沪,268年间竟发生了1487次县级灾荒。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这实在有些令人难以理解,要知道,古代人口可并不像现在这么多,但国土面积与如今却基本相似或是更高。

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地多人少的“完美开局”,那么为什么还会发生饥荒,当时的朝廷又为什么不加大开荒力度呢?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真实情况可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简单……

开荒有心无力

古代地多人少,这确实不假。

对于一个佃户而言,开垦出来的土地归农民自己,这似乎也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选项。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开荒可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开荒的第一步,你需要有足够的工具,而出于效率考虑,这个工具最好是铁制品。

可问题是,全套的铁制品农具,对于一个农户来说,几乎相当于他们几个月甚至一整年的收入。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或许有人觉得,说不定他之前家里就有足够的农具呢,这当然不是不可能,但概率太小了。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古代农民来说,他们可能根本凑不齐全套的铁制农具,只能靠木石农具将就。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至于开荒必备帮手,也就是耕牛,“小农十户难置一具”,甚至说不定一个村子也就只有一两个家庭才能拥有。

就算是有了耕牛,那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面对荆棘丛生的生荒地,耕牛出于本能,往往畏刺不前,只能“全赖人力曳犁”。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有没有钱购买农具和耕牛是一方面,而更关键的是,那些荒地之所以没有被开垦,那当然是有原因的。

地势险恶和用水问题不说,很多地方往往生态还非常恶劣。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北方盐碱地“斥卤舄卤,不生五谷”,汉代农人需引黄河水反复冲洗数年方能耕种。

南方沼泽则弥漫着致命瘴疠,唐代岭南垦荒者“遇瘴疠者十死四五”,更惨的还是宋代广南西路移民,“病痢而死者十常八九”。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即便侥幸避开毒瘴,想要清除荒地上的原始植被以及各种石块,也足以让一个成年男子积劳成疾。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壮丁日伐林木不过一亩,北宋江西山民为掘除盘根错节的竹根,“十丁劳作三日方尽一株”。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一般情况下,对于古代农民来说,想要把一片荒地变为熟田,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第一年需要清除植被,基本上颗粒无收,第二年试种杂粮,亩产不足一斛,第三年稍有起色却也经不起丝毫天灾。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也就是说,想要顺利完成垦荒,古代农民们不仅需要购置农具和耕牛,还需要储存至少足够一家人吃一到两年的粮食。

而且还要天公作美,垦荒那几年当地不能出现什么大的灾害,这对于古代普通农民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更大的可能或许是《宋史·食货志》所记载的那样:

皇祐年间淮南垦荒者“春耕夏耘,秋获仅充饥,冬寒无衣蔽体,冻死者相枕于道”。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更关键的是,就算侥幸走了大运,成功开垦出来了田地,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会是你的。

垦荒完成,厄运到来

那些看似无主的荒野,实则是皇权赏赐权贵的储备库。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一旦农民费心竭力把土地开垦完成,那他们的厄运也就要来了。

唐代敦煌文书中就曾说过类似的案例,均田制许诺“男丁百亩”,但沙州农户实际受田甚至不足三十亩。

太平公主以“垦荒”之名圈占郑县万亩沃土,申诉农民反遭杖杀。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明朝正德年间河北皇庄占地三十七万亩,这三十七万亩地是从哪来的呢,当然是民田。

为了凑足田亩数额,太监恶仆强夺民田称为“荒地”,并最终引发“畿内泣血之声闻于天听”的暴动。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清代东北放垦时,汉民流汗三年开出的熟地,常被旗人凭“跑马占圈”强夺。

当时因此民间甚至传出了一句民谣“流汗三年整,旗人一鞭夺”。

更荒诞的是,即便农民侥幸觅得无主荒地,那也不能随意开垦。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根据清雍正七年陕西开垦例律,需官府“插标招垦”方算合法,私垦者隐地一亩即遭责惩,土地充公。

赋税枷锁

即便冲破前两重阻碍,古代的农民们也还要面对第三重危机,那就是赋税。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中国古代的赋税非常高,就算是实行“三十税一”的田租,因此被大家公认赋税较低的汉朝。

如果算上口赋、刍稿税这些杂七杂八的暗税的话,也要至少榨取农民超五成收成。

明代“一条鞭法”简化税制后,火耗银却反而增加了三倍不止。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更残酷的还不止是如此,北魏均田制、明代屯田等政策,在实行初期确实鼓励垦荒,甚至有些说不定还会特意降低赋税。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想要土地的高官豪族们,自然会有各种方式,试图拿到这些新开垦的土地。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想要达成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就是增税,一旦赋税提的过高,农民连卖田都做不到,只能弃耕。

毕竟不管是均田制还是屯田,那些田地归根到底并不属于农民本身,而是属于皇帝。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此外,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以外,开荒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大批量的开垦荒地很容易造成生态问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为了开荒,植被和树木统统被砍伐。

古代地多人少,为何还发生饥荒,当时为何不加大开荒种田力度? - 天天要闻

一旦在这个时候出现一场暴雨,就非常容易出现福建“一岁冲刷,膏腴尽成石田”的惨状。

结语

自然环境恶劣,开垦出来的田地,连产权也无法得到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古代普通农民开荒的积极性会那么低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琉球有权独立!中国将领一句话让全日本集体破防:这是宣战 - 天天要闻

琉球有权独立!中国将领一句话让全日本集体破防:这是宣战

“琉球不该属于日本!”中国将领一句随口抛出的话,瞬间让日本上下炸开了锅。这话听着平淡,可威力不亚于扔了颗舆论炸弹。日本急了,网友怒了,连官员都坐不住了。琉球这块小岛,背后藏着什么秘密?将领的惊人发言一名中国退役将领在某次东亚安全会议上,淡淡
刚宣布要加入我国,并升起五星红旗,却在3小时后消失的国家 - 天天要闻

刚宣布要加入我国,并升起五星红旗,却在3小时后消失的国家

“锡金国王下令升起五星红旗,宣布加入中国!”——1975年4月10日,这条消息短暂传出,震惊周边国家。然而,仅三小时后,印度军队开进锡金首都甘托克,这场“中国梦”瞬间破灭。锡金,这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国,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决定?
库页岛的老百姓,日子有点难,对中国人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闻

库页岛的老百姓,日子有点难,对中国人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的钱,我们想要,可又怕他们把岛‘吞’了。”库页岛一位渔民的话,透着点无奈。曾经的中国东北宝地,如今成了俄罗斯的“后院”,岛上资源多得能闪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却紧巴巴。面对中国伸来的橄榄枝,他们既眼馋又犯怵。严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饶的
山河壮歌丨发“中国抗战第一声”  担抗日救亡之重任 - 天天要闻

山河壮歌丨发“中国抗战第一声” 担抗日救亡之重任

央广网北京7月1日消息(总台记者王东宇 齐莉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北大营附近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1年9月19日清晨,沈阳小西边门附近,一...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 天天要闻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铁岭的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从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来曾在东北求学3年,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46年9月,已经成为党的重要领袖人物的周恩来在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时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