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有本,水有源,人不能不知所自来此氏族也。”历史上的战争、瘟疫和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让许多民族被迫迁徙,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在民族大迁徙中,有的民族因无文字记载,久而久之,起源地便演绎成真真假假的传说,让人扑朔迷离。泰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相传泰族的先民是泰老民族。泰老民族包括中国傣族和东南亚的泰族、老族、掸族等。按中国史书记载,泰老民族先民在公元前5世纪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被中原称为哀牢国。其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云南南部,以及贯穿中南半岛北部的广大区域。直到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才将云南纳入版图。公元69年哀牢国被东汉灭亡,残余力量沿湄公河(中国境内叫澜沧江)南迁,进入中南半岛。泰族究竟起源于何处?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们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中国北部往南迁移说、爪哇马来半岛自南往北迁移说、源于泰国本土说。
中国北部往南迁移说。最早提出泰族是由中国北部南迁的学者是西方著名汉学家拉古伯里,他在1885年发表的《在掸族中》说:“掸族的发源地是在中国本部内,位于四川北部与陕西南部的九龙山脉中。”杜德于1923年在美国爱荷华州出版社出版的《暹罗史》也认同泰族源于中国说。从学术角度考虑,这批早期的西方学者发现泰族与中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比如语言、风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而断定这些民族是共同的族源。特别是他们在地名的考证,语言对比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但这些早期的西方学者研究,不可能脱离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当时,正处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抓紧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进行殖民侵略和渗透的时期,为推行其殖民统治,这些学者有意或无意会受到本国政治利益的影响和左右,以民族起源地为铺垫,寻求殖民扩张的理由。这恰恰暴露了英、法帝国主义在占领东南亚以后,妄想进一步图谋中国云南的野心。
二战时期,日本借道泰国入侵英属缅甸殖民地,企图切断中国抗战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宣扬“大东亚共荣”,把泰国捆绑上军国主义的列车。授意和默许泰国銮披汶.颂堪政府推行大泰民族主义。泰族起源于中国的假说,正迎合了大泰民族的需要,一时间,泛泰民族主义肆意叫嚣,疯狂抬头。捕风捉影说泰民族起源于中国川陕地区,甚至远到新疆的阿尔泰山,因为受到汉族的压迫和驱赶被逼南迁。甚至把三国蜀汉时期,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说成是泰族首领;把唐、宋时期,以云南大理为中心,由乌蛮和白蛮建立的南诏政权、大理政权说成是泰族建立的国家,把大理叫做侬塞,意为泰族生活的故乡。銮披汶.颂堪政府在泰国国内施行一系列反华排华政策,取缔华文教育、规定某些职业只许泰族人经营、颁布《划地区禁止外侨居留法案》。授意时任泰国艺术厅厅长銮威集瓦干等人篡改泰国历史,把泰国史说成泰族史,鼓吹“泛泰民族主义”,把居住在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和印度境内的阿萨姆族,统统置于泰国的领导之下,做起“唤起泰国团结合作,领导泰族走向繁荣”的春秋美梦。
爪哇马来半岛自南往北迁移说。有的学者不赞成泰族是由中国南下的假说,提出泰族由爪哇、马来半岛北上的假说。美国民族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1942年出版的《人类学》一书中指出,泰族人有马来血统,是从马来半岛南部向北迁徙而来。泰国学者颂萨.素汪那汶将现代泰人与印尼人的血型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泰族起源于印尼群岛,然后由马来半岛北上的假说。由于该假说所提供的论据不够充分,所以在学术界影响不大,但也有不少支持者,尤其是居住在泰南的泰族大多赞同这一观点,认为他们的肤色和饮食习惯与马来人有许多相似之处,相较于中国南下的假说,他们更认可爪哇马来半岛自南往北迁移说。
源于泰国本土说。有的学者认为,泰族既没有从哪里来,也没有迁往哪里去,就起源于当地。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泰国考古学家清.犹地,他在《泰国的史前时代》一书中说:“考古的结果表明,远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现今的泰国土地上就已经有人居住。以后又经历了中石器时代、金属时代,并进入历史时代。”泰国诗里叻医学院的解剖医师索.讪威迁,解剖分析北碧府城关县4000年前的人类骨骼,发现与当今泰人的骨骼相同,并且一直保留着饰齿和拔牙的风俗,从而证实泰国这块土地是泰人祖先自史前以来繁衍生息的地方。泰国前《文化艺术》杂志主编素集.翁添还专门写了一本《泰人没有从哪里来》的文章,加以阐明这种观点。
中国学者对泰族起源于阿尔泰山、川陕地区及南诏是泰人建立的国家观点,始终持批判态度,并用大量确凿的史实证明阿尔泰山自古以来便是萨迦、匈奴、突厥、回纥、契丹和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的活动舞台,泰文化与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四川的蜀文化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与泰文化也截然不同。中国学者对“泰族被汉族压迫七次南迁”的说法进行有力驳斥,并引用大量大理出土的南诏文物资料说明南诏的统治者并非泰族。这些观点被翻译成泰文发表,在泰国产生了很大反响。一些泰国学者专程到大理进行实地考察,大多信服中国学者的观点,现今泰族由中国北方往南迁移说已无多大市场。中国学者并不否认中国南部的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是泰族的发源地之一,大多数学者认同泰人起源于越人,是百越族系的一个分支。《汉书.臣瓒注》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交趾在今越南北部,会稽在今浙江绍兴,加上云南省南部沿边地区便构成一个半月形的广阔弧形地带,这便是最早的百越文化区。
百越是越人的统称,根据中国史书记载,百越分为于越、杨越、南越、闽越、骆越、山越和滇越等,他们有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断发纹身、打牙凿齿、傍水而居、习于舟楫、役象乘象、干栏建筑、种植水稻,以及有肩有斧、有段石锛、使用铜鼓等。通过把泰国泰族与其有渊源关系的若干民族进行比较,便能看出泰族由百越演变而来的痕迹。根据《泐史》记载,叭真于1180年入主猛泐(即占景昽,现名景洪)为王,生四子,分封食邑地就在今中国西双版纳和泰国北部一带,清迈兰那泰与西双版纳景昽金殿国的傣族互通婚姻,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形同一家人。《百夷传校注》中说:“从德宏到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兼及今国境外的掸、泰诸族,在明代都概称为百夷。”中国学术界一致认为滇越属于百越中的一支,百夷(摆夷)就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言的乘象国。
泰国的泰族跟老挝的老族也同出一个族源,最早发源于云南的哀牢山,称为哀牢人。“哀牢”即“老”。“老”在泰语和老语中是“我们”的意思,他们自称“老”,别人则称他们为“哀牢”。“牢”是个虚词,相当于汉语中的“阿”。如今西双版纳傣族男子乳名,首字发音必有“岩”(读作ai),即“哀”的同音异体字。陈序经教授在其《泐史漫笔——西双版纳历史释补》一书中说:“哀牢这个民族的名称,直至今天还用于越南西北与老挝的老族和泰族,越南人把他们叫做哀牢人。”哀牢起源的九隆传说,也为哀牢的族属提供了依据。“……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读作gao)……”其音与泰族序词“九”相同,这里沙壹妇人所说的鸟语,不是什么语言,就是泰语,至今泰语、傣语和老语还能互通。
此外,泰族与中国的壮族也有族属亲缘关系,通过几次壮、泰比较学术研讨,发现壮族和泰族在语言、文化、历史、风俗、考古和人体解剖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壮、泰同源,中外学术界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只不过壮族与汉族的融合要早些,比起傣族和老族来说汉化程度相对要深。泰族与缅甸掸族的关系也很密切,从种族方面来看,泰族是掸族或老族的支派,掸读为檀(Tan),泰音与檀音相近,估计泰是从檀音转化而来。除上面介绍的傣族、老族和壮族等与泰族有着同族源的民族外,还有水族、仡佬族、侗族、黎族和布依族等都跟泰族有亲缘关系,他们都共同源于古代的百越。现在中国南部、泰国北部、越南北部、缅甸北部,甚至印度的阿萨姆邦,皆是古代百越民族的活动范围,只要打破现行的国界,便可以把这些地区视为泰族的发源地。至于泰国的泰族,一部分可能由中国迁徙而来,一部分可能就是当地的土著,他们经过千百年来的民族大融合,而形成了泰国境内的主体民族。
本文参考文献:段立生《泰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