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地球上最高的山,屹立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8848.86米。它不只是个地理奇观,更是中尼两国在上世纪争得脸红脖子粗的焦点。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站稳脚跟,尼泊尔这个小邻居却跟咱们杠上了,非说珠峰是他们家的。我国也不甘示弱,拿出历史地图和文献,说珠峰明明是中尼共有的。这事儿越闹越大,国际上也盯着看热闹。
后来,毛主席一出手,用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把这团乱麻给理顺了,不仅保住了我国的主权,还让中尼关系更铁。
珠峰争端是怎么起的
珠峰北坡在中国西藏,南坡在尼泊尔,横跨两国边界,想分清楚谁家占大头还真不容易。藏族人管它叫“乔莫朗玛”,意思是“圣母峰”。
清朝康熙年间,咱们的《皇舆全览图》上就标了“朱母朗马阿林”,说明那时候珠峰就算是中国地盘的一部分。到了1950年,中国接管西藏,这历史依据自然就继承下来了。
可尼泊尔那边不这么看。1953年,他们的登山家丹增·诺尔盖跟新西兰的埃德蒙·希拉里一块儿登顶珠峰,成了全球头条。
1955年,中尼建交,边界谈判一提上日程,珠峰归属就成了绕不过去的坎儿。尼泊尔说,珠峰全在他们境内,理由是南坡那条登顶路线最出名。
咱们这边则说,北坡在西藏,地图上写得清清楚楚,凭啥全给你?
尼泊尔还放话:“你们中国没人登过顶,有啥资格说珠峰是你们的?”这话听着刺耳,中国憋着一口气,寻思得拿出点真本事来。
那会儿是20世纪50年代,冷战正酣,美苏斗得你死我活,亚洲这边也不消停。
印度在南亚挺有话语权,跟尼泊尔关系近得很,总想插一脚。印度支持尼泊尔,觉得珠峰这事儿能拿来压中国一头。美国和英国也盯着,想挑拨离间,让中国跟邻国闹僵,自己好坐收渔利。
尼泊尔国内受这些外部势力一撺掇,有些人情绪上头,甚至搞起了反华游行。政府顶着压力,在谈判桌上态度硬邦邦,一步不让。我国既得守住主权,又不想把邻里关系搞砸,真是左右为难。
毛主席咋出手的
关键时刻,毛主席站出来了。他眼光长远,知道珠峰这事儿不能光靠吵,得讲策略。
1960年3月,尼泊尔首相毕希瓦·普拉萨德·柯伊拉腊跑北京来谈。这哥们儿上来就很强硬,说珠峰是尼泊尔的,谁也别想分。
毛主席不急不躁,提出个方案:珠峰一分为二,南坡归你们,北坡归我们,顶峰大家共有。这主意听着挺公平,既照顾了尼泊尔的面子,也保住了中国的权益。
可柯伊拉腊不干,说尼泊尔人民感情上接受不了。毛主席就稳住他,说这事儿可以慢慢商量,总能找到两边都满意的办法。他还打比方,说珠峰这么高的山,谁也搬不走,不如一块儿管着。这话说得既实在又有气度,把谈判气氛缓和了不少。
毛主席和周总理合计,决定派登山队从北坡登珠峰,给谈判加点筹码。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西藏日喀则集结,近300人浩浩荡荡开拔。
北坡陡得要命,风雪交加,队员们吃了不少苦。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终于登顶,把五星红旗插上了珠峰。
这消息一传开,谈判桌上中国腰杆子更硬了。尼泊尔一看北坡都让咱们登了,也不好再死犟。
1961年10月5日,《中尼边界条约》签下来,写得明明白白:边界从珠峰顶峰过,南坡归尼泊尔,北坡归中国。
这结果跟毛主席当初提的方案一脉相承,算是皆大欢喜。
珠峰这事儿解决得漂亮,不光保住了中国的主权,还让中尼关系更近了一步。
后来两国在珠峰管理上合作得挺好,登山者想从南坡上就走尼泊尔那条,想挑战北坡就来中国这边。南坡相对平缓,国际游客爱去;北坡难度大,专治不服。
中尼关系后来发展得更顺,咱们在尼泊尔修路、建桥、搞电站,帮他们经济发展了不少。文化交流也多起来,两国人民互相了解更深。
参考资料
百年回眸 | 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 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