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关注龙口丰仪店村“红色故事”:一沓老照片 传承英烈精神

2025年04月05日11:20:18 历史 4034

人民日报头版关注龙口丰仪店村“红色故事”:一沓老照片 传承英烈精神 - 天天要闻

清明之际,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英烈

追寻最闪亮的坐标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清明之际,各地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英雄烈士,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融入报国之行。

一个子弹盒

记录烽火岁月

4月4日,辽宁省本溪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里,人流如织。

展柜里,一个东北抗联时期的子弹盒静静安放,斑驳锈迹诉说往昔。

子弹盒的捐献者名叫张鹏一,是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前馆长。退休后的他致力于义务宣讲东北抗联精神、参与组织“重走抗联路”活动的同时,还坚持寻访踏查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为抗联历史研究贡献力量。

“这个子弹盒,是我在杨靖宇创建的辽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遗址发现的。”看到有观众驻足细看,张鹏一上前讲解:那时候,抗联将士们物资匮乏,对于仅有的弹药非常珍视,部队还规定,战斗结束后,只要有条件,还要尽可能把弹壳捡回来,交给密营修械所处理后重新使用……

小小的子弹盒,是张鹏一坚持踏查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一个缩影。不到两年时间,张鹏一已踏查了辽东山区20多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向陈列馆捐赠东北抗联史料百余份、战斗生活物品10余件。

一根手杖、一把皮尺、一个背包,这是张鹏一的装备。“从秋天落叶到开春,这几个月是踏查最好的时节,没有枝叶遮挡,山势地形一览无遗,便于寻找。”张鹏一说。

进深山,钻密林,踏枯叶,爬陡坡。

“这么辛苦,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要坚持?”有人曾发出这样的疑问。

“趁我还能爬得动山,赶紧多抢救些史料、多挖掘些抗联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抗联烈士。”张鹏一如此回答。

珍贵的史料,是后人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纽带。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目前馆藏文物实物共计1156件(套),再现中国共产党创建领导的东北抗联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超过30万。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孙中华说:“最近,我们向社会各界征集相关文物史料,已经有很多人联系我们,其中有些物品保存不易、几经辗转,让我们很受感动,也更感觉到肩上的责任。”

一沓老照片

传承英烈精神

清明节当日,山东省龙口市丰仪店村红色教育展厅外,晨光穿过松柏,洒下斑驳光影。张大琪将展架小心摊开,指尖摩挲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娓娓讲述着背后扣人心弦的故事;参观者们围聚在旁,屏息凝神,听得入神。

作为曾在新闻战线工作30余年的老记者,几年前,张大琪走访龙口市的红色村落,拍下了一组组感人照片。“在丰仪店村时,我听到村民讲起当地纪念八路军烈士的故事,听着听着,不自觉湿了眼眶。”张大琪回忆道。

故事发生在1942年,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13团“钢八连”在黄县(今龙口市)丰仪店村与日军激战,53名指战员牺牲。丰仪店村村民含泪将烈士埋葬,从此每年自发为烈士添土扫墓,岁岁年年,从未间断。

“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村民们把无名烈士当成了亲人,用心用情守护。”张大琪说,从此他下定决心,通过办摄影展的方式,用镜头讲述这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讲好故事,先要深挖。张大琪先翻阅县志、历史资料,了解当年战役的经过;再背着相机、走访村民,追寻散落在乡野的红色记忆。

3年多时间里,他拍了上万张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其中有一张特殊的合影:画面中,村民们并肩而坐,身后是一幅烈士集体画像,远处青山绵延,仿佛时空在此刻折叠。

“烈士们长什么样?牺牲时多大年纪?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丰仪店村村民心头。”张大琪说,2022年,一名美术家花费一年时间,几易其稿,为53名无名英雄创作集体画像,取名《青春祭》。

“和英雄们合影,是乡亲们多年的心愿。”2023年3月30日,在龙口市烈士陵园,张大琪按下快门,记录下村民们与画作《青春祭》的合影。

当时,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赶来,对着墓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我意识到,镜头能够留住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张大琪说。

展厅里,又一批参观者的脚步声传来,这场摄影展仍在继续。“时间冲不淡我们对先烈精神的继承,也无法冲淡我们血液里的家国情怀。”张大琪说。

一摞笔记本

讲好红色故事

“请问电报上的‘皓电’‘佳电’是什么意思呀?”清明之际,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里,旌德县梓阳学校初中分部的几名学生好奇地询问。

讲解员章霞解释道:“当时发送电报时,为节省字数,每一天都会用一个字专门指代,‘皓’字代表的是每个月19日,‘佳’字代表的是每个月9日。另外,还有人习惯用一些字来指代发报人……”说到这里,章霞转过身问一名学生:“你叫什么名字?”

“任欣滢。”一名女生回答道。

“那如果是你发电报,也可以写‘滢电’。”

“学生的思维比成年人活跃,一定要在讲解中增加细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章霞说。

具体翔实的讲解背后,是持之以恒的细心积累。

章霞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厚厚的一摞笔记本。这些笔记本有大有小,有新有旧,但每一本都字迹工整,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和新四军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知识。

担任讲解员13年来,章霞共进行讲解工作6000余场,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200多件展品、7个主要讲解点位、1个半小时的讲解时长、3000多步的路程,她记得清清楚楚。

“我常见到有人听完讲解眼含热泪,也有人对我说,因为我的讲解从而主动查阅了更多新四军的历史故事。”章霞说,“让新四军历史被更多人知晓,把红色故事讲得有血有肉,令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所在。”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着各地缅怀英烈活动的深入开展,英烈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人们踔厉奋发、继续前行。

《人民日报》(2025年4月5日 1、4版)记者:赵政、刘佳华、李蕊、徐靖

来源:东岳客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武汉市民带着鲜花祭扫张公堤上“汉口碉堡群”,缅怀抗日英烈 - 天天要闻

武汉市民带着鲜花祭扫张公堤上“汉口碉堡群”,缅怀抗日英烈

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摄影记者 刘中灿“武汉张公堤上有很多抗日时期的碉堡群,早上看到有人摆黄花祭奠。”近日,武汉市民李先生反映,有市民在清明期间祭扫抗日英烈,他很感动。4月5日,清明节假期第二天,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武汉张公堤江汉段,沿着大堤步行看到了多个碉堡遗址群。碉堡遗址散布在整条张公堤的沿线,有市民自发前...
清明祭扫缅怀革命先烈 - 天天要闻

清明祭扫缅怀革命先烈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5年4月5日4月2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拍摄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出旗仪式。清明节将至,各地举行祭扫活动,缅怀先辈,寄托哀思。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来源:新华社)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
沙俄和苏联,先后两次对远东下手?斯大林:需确保俄族为主体民族 - 天天要闻

沙俄和苏联,先后两次对远东下手?斯大林:需确保俄族为主体民族

俄国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邻国,同时俄国也是国际上响当当的大国。不过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俄国境内,居然没有一个唐人街?很多人会给你普及知识,说什么唐人街是华人在外面受欺负,从而团结起来的产物。难道说,俄国没有唐人街,是因为华人在俄国没有受到欺负,所以没有团结在一起吗?其实以上对唐人街的定义,已经是老黄历...
清初时期的朝鲜一直使用明朝崇祯纪年 - 天天要闻

清初时期的朝鲜一直使用明朝崇祯纪年

1644年,明朝的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明朝的藩属国高丽,也就是朝鲜和韩国,君臣非常悲痛,准备替崇祯皇帝报仇,可惜实力不允许。后来,朝鲜民间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崇祯纪年的年号。
73岁湖北老人与22岁烈士父亲清明“重逢”,那曲英雄赞歌永远在心中高唱 - 天天要闻

73岁湖北老人与22岁烈士父亲清明“重逢”,那曲英雄赞歌永远在心中高唱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今年清明节,一场跋涉千里,跨越时空的祭扫之行,让无数人心潮澎湃,泪盈眼眶。4月4日清晨,73岁的湖北老人方汉炳,小心翼翼将一包故乡麻城的热土和父亲最爱的火烧粑装进行囊,启程前往1725公里外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望牺牲了73年的父亲方金耀。 方汉炳带了一包家乡的土去祭拜父亲方金耀烈士195...
抗战史上的今天:4月5日 - 天天要闻

抗战史上的今天:4月5日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观察者网特别推出“抗战史上的今天”栏目,每日与您共同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1932年4月5日 日军占领锦州以后,决定乘机恢复南满地区“治安”,并按地区配备兵团进行“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