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今年清明节,一场跋涉千里,跨越时空的祭扫之行,让无数人心潮澎湃,泪盈眼眶。
4月4日清晨,73岁的湖北老人方汉炳,小心翼翼将一包故乡麻城的热土和父亲最爱的火烧粑装进行囊,启程前往1725公里外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望牺牲了73年的父亲方金耀。
方汉炳带了一包家乡的土去祭拜父亲方金耀烈士
1952年,这位年仅21岁的年轻父亲,为了保家卫国,奔赴朝鲜战场,次年在281.2高地激战中壮烈牺牲。当时,方汉炳仅有1岁,对父亲的记忆全来自奶奶的讲述,只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士,是为了国家牺牲的。
72年来,因为不知父亲葬在何处,方汉炳每年清明,只能朝着北边朝鲜的方向磕头祭拜,寄托哀思。而今年,他与方金耀烈士dna比对成功。得知父亲如今安息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立刻整理行装,踏上了这一程“重逢”的旅途。
72载春秋更迭,72载忠魂不朽,去时风华正茂,归来英雄忠魂,当年过古稀的儿子,用颤抖的双手将家乡的一抔泥土和父亲最爱吃的火烧粑,带到22岁父亲的墓碑前,生者与逝者灵魂融汇,孝义与忠诚涤荡心房,那定格在硝烟战火中的青春面容,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敬意和感动如风不止,如浪奔涌。
这是来自故土的依恋,是血脉亲情的牵绊,更是发自肺腑的礼赞。这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承载着家人的无尽思念,寄托着对英雄的崇高敬意。让孩子的眷恋随家乡美食的香味飘送,让烈士的英魂在故乡的气息中安眠。一场别具意义的祭扫,一次等待大半生的团聚,既是给烈士家人的一份情感慰藉,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敬仰英烈、尊崇英雄的庄严表达。
临行前,方汉炳端详着父亲的烈士证
血浓于水的亲情,如温柔的纽带连接时空,传递思念。有多少烈士家属都如方汉炳这样,因为不知牺牲的亲人葬在何处,年复一年,从襁褓中的婴儿盼到鬓发苍苍的老者。好在,技术的进步为飘零多年的思念搭起了桥梁,让烈士的后代以特殊的形式,“拥抱”了记忆中的亲人,在思念与缅怀中感悟烈士精神,传承优良家风。
保家卫国的壮举,如永恒的金星熠熠生辉,激励后人。无数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英雄,像方金耀烈士一样,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和平,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每到清明,我们纪念英雄、看望烈士,就是要将这种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家国情怀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融入骨血。
致敬英烈的行动,如热烈的火种,燃起奋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从2014年至今,我国连续11年迎回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每一次迎回都是对英雄事迹的尊重,每一次身份确认都是对烈士尊严的捍卫。跨越时空,不离不弃的守护,让我们铭记这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从他们“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气概中坚定信念,得到鼓舞,收获勇气。
“待我回家”,是铁血誓言里的柔情眷恋,“代我回家”,是长眠异乡的未竟之愿,“带我回家”,是万里山河的庄严应答。
崇敬英雄才能英雄辈出,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只是化作了山河,融入了岁月,永存于人心。那声“向我开炮”的呐喊,依旧在新时代的浩瀚长空回荡,那曲激昂的英雄赞歌,永远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高亢唱响。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