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2025年04月04日10:00:34 历史 2662

  中新网4月4日电 题: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记者 朱延静

  “沧海桑田,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一切都会以崭新的面貌重生,我们都身处于历史之中活着。”

  这是来自台湾青年张遇《黄土家族》书中的一句话。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49年,诗人余光中随父母迁至香港,次年赴台。1949年,士兵张文学随国民党军来到台湾。

  洇在余光中心里的乡愁,同样也锁在张文学的眉头。

  2024年,张文学的长孙张遇撰写的《黄土家族》出版,其漂泊的一生,被两岸更多的人看见。

  近日,张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为我们讲述了更多背后的故事……

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 天天要闻
  张遇。受访者供图

  张文学是谁?

  张文学,生于河南,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台湾度过。

  18岁时,从开封高中被拉去当兵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那次跟着国民党军四处流窜,竟回不去家了。

  张文学在台湾工作、娶妻、生子,常常买回家的那袋山东大馒头,或许可以暂解乡愁。

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 天天要闻
  婚后一年,张文学夫妇抱着女儿出游。拍摄于1963年,于台湾日月潭。受访者供图

  就这样,张文学在冬天没有雪的城市,从一名青年小伙子,磋磨成了一个老人。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次年,张文学时隔近半个世纪,终于又让双脚踩到了黄河边上的故土。

  回到黄河边

  返乡的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张文学18岁离家时,家在杞县,来年当他抵达台湾时,其家人回到了老家灵宝。后来因战乱爆发,再也没回过开封,此后他的妹妹张秀兰一家都定居在三门峡市。

  就这样,张文学跟大陆的家人失去了所有的联系。

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 天天要闻
  资料图:村子后方的黄河。受访者供图

  1987年11月2日,当开放两岸探亲的新闻传来时,张文学在电视机前激动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张文学在红十字会的牵线下拼命写信打听,向杞县、开封发去无数信件,但多数都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

  张文学几乎要放弃了。直到仍在杞县的张二爷偶然间发现在邮局躺了8个月的寻人信件,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第一次返乡时,张文学给妹妹带了纯金耳环,还有一只玩偶熊,那是小时候妹妹吵着要的玩具,现在,她终于收到了儿时期盼的礼物,自己却早已变成了一个中年妇人。

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 天天要闻
  资料图:张秀兰在厨房做饭。受访者供图

  此后多年,张文学常往返河南与台湾之间,帮河南的家人排忧解难,还在当地投资建了一个造纸厂。

  “返乡探亲期间是爷爷晚年少数能打从心底感到快乐的时光”,张遇在《黄土家族》中说道。

  直到2010年,张文学没有再回到河南,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寄到了妹妹家中,信中说“他没有撑过去……”,张秀兰全身瘫软,失声大哭。

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 天天要闻
  河南省三门峡市重王村,秀兰与纯智(张遇父亲)姑侄两人并排坐,抱着张文学初次返乡时赠送的熊玩偶接受采访。拍摄于2022年。受访者供图

  再次寻根

  在张文学去世后的几年,除了一封讣闻,海峡对岸的河南亲人再也没有收到过任何台湾那边的消息。

  2014年,张遇来到北京大学暑期交换学习,休假期间,他觉得自己应该去一趟河南,“或许那里有我的亲人呢”。

  拿着爸爸给的三个地址,张遇去了爷爷往来信件最频繁的三门峡市重王村,在村口询问后,他就被带到一个老人家中。老人与他四目相对,泪水陡然决堤。

  原来,在张文学频繁返乡的这些年间,会带很多照片回来,张秀兰要认出张遇并不难,两边家人的全家福就挂在客厅斑驳的墙上。

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 天天要闻
  资料图:三门峡家中客厅上挂着两岸亲人的合照。受访者拍摄于2014年初次返乡时。受访者供图

  从那时候起,张遇就开始构思《黄土家族》,此后的9年间,他往返两岸,寻访、收集资料。在此期间,台湾的家人也第一次来到河南。2024年底,这本记录家族近百年历史的书籍终于出版。

  “我撰写这本书的初心是我姑奶奶(张秀兰)还在世。2014年,我第一次见到姑奶奶和姑爷的时候,他们当时抱着我哭的那种真挚而感人的反应,给我的触动就是,我希望可以在姑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把这本书出版出来。”张遇近期接受采访时说道。

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 天天要闻
  张遇写作的《黄土家族》。

  记录和记住

  上个月,张遇在宁波做新书分享会,有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先生,站起来说“听了觉得很感触,因为我有一个舅舅也是在台湾那边”。还有一次,有一位阿姨听过后,哭至哽咽难言。

  张遇觉得,他没有刻意去讲一个很伤感的故事。“我只是如实地去讲述我们家族的一些经历、两岸交流的故事等。有这些读者的反馈和反应,对我来说就是写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这么多年来,两岸寻根的故事一直都在发生,但也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顺利找到亲人,团圆相聚,有人还在兜兜转转。

  在张遇自媒体账号的后台,常常有人询问他,能不能帮忙找个亲人啊,张遇也会向他们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有时也会再请当地的相关部门去协助。

爷爷去世后,我开始走上跨越海峡的寻根之路 - 天天要闻
  资料图:张遇的父亲、小姑、姑奶奶与大姑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现在,张文学在河南和台湾的家人们会常常视频问候,有时候也会跨越海峡聚在一起吃饭。今年8月,台湾的家人计划再回河南一趟。

  去年,张遇从天津买了一台车,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自驾了大陆非常多的地方,四川、山西、新疆、甘肃……他一直想要写一本关于当代台湾青年怎么观察大陆社会的书。目前他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接下来一两年会慢慢去整理。

  当被问到如果再次梦到爷爷,会想对他说什么时,张遇笑了笑,说自己在之前祭扫的时候,已把《黄土家族》烧给爷爷,想问问爷爷“书有没有看完呢?有什么意见吗?”

  “我的爷爷离开后,葬在台中家乡附近的山头上,遥望着这片他生活多年的土地……书出版了之后,家人们的生活没有太多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前人的故事被纪录、报道,他们很高兴,而后平淡的日子还得继续下去……”(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家国共清明! - 天天要闻

家国共清明!

人间四月春,风起正清明。清明,是一个思念的日子,也是一个感恩的日子。思念逝去的亲人,在祭祀先人、回忆往事中,追忆传承家风;感念先烈的英雄壮举,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标注不朽功勋、用澎湃热血捍卫家国尊严。梨花风起,家国共清明!让我们在怀念中感恩,在缅怀中奋进,守护山河锦绣,不负过往不负时代!来源:解放军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 幸存者仅剩28人 - 天天要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 幸存者仅剩28人

4月4日,202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等共同祭奠在88年前遇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工作人员敬献花篮,全体人员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鞠躬,死难者遗属代表和学生代表等依次上前献花,表达哀思。在仪...
UFC历史上最可怕的5次KO排名 - 天天要闻

UFC历史上最可怕的5次KO排名

自1993年成立以来,UFC已经见证了许多残酷的击倒。从豪尔赫·马斯维达尔(Jorge Masvidal)在UFC历史上最快的击倒——在5秒内飞膝击倒本·阿斯克伦(Ben Askren),到马克斯·霍洛威(Max Holloway)在UFC 300中在铃声响起前击倒贾斯汀·盖奇(Justin Gaethje),八角笼内的场景总是令人惊叹不已。当然,有些击倒比
红军墓的守护人|老兵在红军墓前一笔一划描红,“我也曾差点成了烈士” - 天天要闻

红军墓的守护人|老兵在红军墓前一笔一划描红,“我也曾差点成了烈士”

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摄影记者 刘中灿清明节前夕,在青山环抱的红军墓前,一位头发斑白的退伍军人正专注地为墓碑描红,他手持毛笔,饱蘸红色颜料,一笔一划,缓慢而有力地描摹着。这位退伍军人名叫舒在则,今年72岁,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坜上村六组村民。20年来,他风雨无阻,义务守护着狮子山上的红军墓。4月4日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