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尔大林洞的一家餐馆后厨里,有个姓张的师傅,他切了三十年萝卜丝。虽然韩语说得和本地人一样流利,但他至今还在租房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买房,他摇摇头说:“韩国人的地,哪轮得到我们?”这样的情况在韩国华人里很常见。数据显示,全球7000万海外华人中,韩国华人的日子过得最艰难——他们的贫困率超过27%,比南非华人高3倍,比美国华人高5倍。
和其他华人群体对比
大部分海外华人都混得不错。比如在美国,华人家庭每年平均能赚7.3万美元,比白人家庭多出近两成。泰国最有钱的四大家族全是华人,马来西亚首富的位置被华人连续占了24年。可到了韩国,情况完全不一样。这里超过九成华人只能做餐饮、建筑这类底层工作,平均收入只有本地人的六成半。有研究说,华人找工作被拒绝的概率比越南劳工还高四成,就因为简历上写着“中国籍”。
历史问题埋下祸根
韩国华人今天的处境,其实一百多年前就注定了。1882年清朝和朝鲜王国签了条约,在仁川、釜山搞了“中华城”租界。那时候华人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的人,瞧不起当地人。1931年万宝山事件爆发,朝鲜人杀了一百多名华人,抢了他们的财产。幸存者逃回山东老家时,身上只剩下沾了血的族谱。
日本殖民时期,华人被当成“危险分子”对待。日本人规定华人店铺必须挂日文招牌,还要写上“支那”这种侮辱性称呼。等到朴正熙上台,事情更糟了——1961年他搞了个《外国人土地法》,直接不让华人买地。仁川华侨商会的李会长被逼得卖掉祖传店铺,改行开炸酱面馆。
法律和民间的双重打压
现在韩国法律对华人还是很苛刻。想入韩国籍?得连续住满五年、韩语考试拿满分、还不能有任何违法记录。相比之下,土耳其人在德国住满八年就能申请护照。更过分的是,2018年釜山有起交通事故,华人司机被罚的钱是韩国司机的1.7倍。
普通老百姓对华人的态度也很差。有个叫金美兰的延边朝鲜族姑娘在首尔美容院打工,有次被客人骂“中国病毒”,老板还逼她下跪道歉。调查显示,三成五的华人劳工被克扣过工资,但敢去投诉的还不到百分之二,他们怕被赶回中国。
文化上的左右为难
首尔华侨中学每天升旗都很有意思,学生们要带两面旗子——五星红旗和韩国太极旗。有个叫林恩熙的95后女生说:“老师教我们写汉字,但出了校门就得把中文课本藏起来。”去年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里,八成三选择回中国读大学,留在韩国工作的只有4%。
很多华人家庭坚持说中文。大林洞街边裁缝店的王阿姨总用山东话招呼客人:“衣裳做得孬好,恁说了算!”统计显示,四成五的华人家庭在家里只说中文,哪怕这样会让他们在外面更受排挤。2015年韩国要把身份证上的汉字取消,华人集体抗议:“没了汉字名,我们还算是中国人吗?”
未来怎么办
2010年韩国允许外国人买房后,华人开始投资房地产。济州岛有个度假村项目,三成七的投资来自中国。但有钱了也没用——2023年光州华人商会被人放火烧了,墙上还写着“中国人滚出去”。
年轻一代选择离开。吉林朝鲜族姑娘崔秀妍在韩国留学后去了美国,她说:“在韩国永远被当外人,在美国至少能说自己是亚裔。”现在的情况变得很奇怪:老一辈守着炸酱面馆不挪窝,年轻人拼命往外跑,只剩大林洞街上的汉字招牌被风吹得吱呀响。
写在最后
老歌里唱“再回首恍然如梦”,这大概就是韩国华人的真实感受。当日本华人能当议员、东南亚华人掌控经济命脉的时候,他们还在历史夹缝里挣扎。仁川港的渡轮天天在中韩之间来回跑,甲板上那些拖着行李箱的人,谁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是来还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