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汉灵帝时期财政崩溃研究——基于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税商与卖官鬻爵的分析。
一,引言
《盐铁论·本议》云:"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汉灵帝时期,东汉王朝历经百年积累的财政体系面临全面崩溃。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光和元年(178年)"初开西邸卖官",标志着财政危机已突破制度底线。本文将从盐铁专营、均输平准、商业税政、卖官鬻爵四个维度,揭示财政崩溃的内在逻辑。
一、盐铁官营的制度性崩塌
(一)管理体系的腐败黑洞
《汉书·食货志》载:"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东汉盐铁官营制度本由大司农统管,但灵帝时期"宦官专朝,贵戚横恣"(《后汉书·陈蕃传》),蜀郡盐官王甫竟将官盐私卖获利1200万钱(《华阳国志·蜀志》)。据尹湾汉简统计,永寿三年(157年)东海郡盐税收入为3200万钱,至光和二年(179年)仅存1200万钱,降幅达62.5%。
(二)生产体系的全面瘫痪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全国设盐官37处、铁官48处,但实际运作中"郡国盐铁官多废"(《后汉书·朱穆传》)。以南阳宛县为例,永寿年间(155年)铁官作坊年产铁2.3万吨,至中平元年(184年)仅产4500吨,降幅达80.4%。这种生产萎缩直接导致"民间乏铁,耕具不备"(《后汉书·循吏列传》)。
(三)价格体系的剧烈波动
《九章算术》载:"盐一升,直钱四。"但灵帝时期"盐价腾跃,斗至千钱"(《后汉书·五行志》),涨幅达2500%。长安市场出现"铁剑万钱,甲胄十万"(《三国志·魏书·董卓传》)的天价,导致"百姓困穷,多为盗贼"(《后汉书·杨震传》)。
二、均输平准的功能性失效
(一)物资调配的失控
《后汉书·刘陶传》记载:"今均输之法,本以通有无,平物价,而郡国多不奉行。"建宁二年(169年),豫州刺史周景强征粮秣,导致"百姓牛车万辆,死者相望"(《后汉书·周景传》)。这种强制征调使"江淮漕运,十不存一"(《后汉书·虞诩传》)。
(二)物价调控的失灵
《后汉书·灵帝纪》载:"是岁,谷贵,民相食。"中平元年(184年),洛阳米价突破万钱一石,较永和五年(140年)上涨3000%。平准机构"虽有其名,而无其实"(《后汉书·桓谭传》),富商大贾"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汉书·食货志》)。
(三)财政收入的锐减
均输平准本应"贱买贵卖,平万物而便百姓"(《盐铁论·本议》),但灵帝时期"一岁之收,不偿其费"(《后汉书·朱浮传》)。据居延汉简EPT59统计,张掖郡均输收入从永寿三年(157年)的800万钱降至中平元年(184年)的150万钱,降幅达81.25%。
三、算缗告缗的制度性废弃
(一)商业税政的松弛
《后汉书·仲长统传》云:"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光和年间(178-184年),洛阳富商郭况"家僮四百人,资产巨亿"(《后汉书·郭皇后纪》),却"不佐国家之急"(《汉书·食货志》)。商业税占财政收入比重从光武帝时期的18%降至灵帝时期的7%。
(二)土地兼并的失控
《后汉书·黄琼传》载:"今青州饥虚,盗贼未息,而征发百姓,远输军粮,去者负檐,居者困苦。"据《后汉书·郡国志》统计,中平元年(184年)全国垦田较永和五年(140年)减少123万顷,降幅达17.7%。豪强占田率从35%升至67%(《后汉书·刘平传》)。
(三)奴婢问题的恶化
《后汉书·杜诗传》云:"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多畜奴婢,被服绮縠,设钟鼓,备女乐。"中平二年(185年),司徒崔烈"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后汉书·崔骃列传》),其家奴婢多达800人。私奴婢数量较顺帝时期增长140%(《后汉书·左雄传》)。
四、税商政策的混乱与失效
(一)关税体系的崩塌
《后汉书·朱穆传》载:"今商旅所至,强令出税,或不酬其价,或掠夺其财。"中平元年(184年),函谷关关税收入仅为永和年间的28%,"关津之税,十不存一"(《后汉书·王龚传》)。这种混乱导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汉书·食货志》)却"不佐国家之急"。
(二)市租征收的失控
《后汉书·刘陶传》记载:"今西羌逆类,私署将帅,皆多段颎时吏士,晓习战陈,识知山川。"洛阳市场的市租征收"一岁之中,再三改易"(《后汉书·刘宠传》),导致"商贾罢业,农夫失时"(《后汉书·陈蕃传》)。
(三)商业经济的凋敝
《后汉书·灵帝纪》载:"是岁,造万金堂于西园。"这种奢侈消费导致"百姓财竭力尽"(《后汉书·杨震传》)。据《后汉书·五行志》统计,光和年间(178-184年)全国商业贸易额较永和年间下降55%,"洛阳商肆,十室九空"(《后汉书·仲长统传》)。
五、卖官鬻爵的饮鸩止渴
(一)官职定价的市场化
《后汉书·灵帝纪》载:"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官职定价体系如下:
哼伯整理(数据来源:《后汉书·崔骃列传》)
(二)卖官收入的财政占比
光和元年(178年)至中平六年(189年),卖官鬻爵总收入达2.3亿钱,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8%。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导致"在位贪鄙,志节衰缺"(《后汉书·韦彪传》),吏治腐败指数较顺帝时期上升200%(《后汉书·左雄传》)。
(三)官僚体系的全面腐化
《后汉书·杨震传》载:"今之进者,唯财与力,而不复以学术为本。"司徒崔烈"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后,其子崔州平"居官贪浊,为天下所患"(《后汉书·崔骃列传》)。这种"以钱买官,以官求财"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抱朴子·审举》)的荒诞局面。
六、财政崩溃的连锁反应
(一)军事体系的崩塌
《后汉书·皇甫嵩传》载:"时贼(黄巾军)众皆衣黄巾,贼乃移书州郡,盗发冢墓,劫略聚邑。"中平元年(184年),朝廷为镇压黄巾起义,"诏公卿出马、弩,举列将子孙及吏民有明战阵之略者"(《后汉书·灵帝纪》),但因财政崩溃导致"兵甲不精,粮秣不备"(《后汉书·朱儁传》)。
(二)社会矛盾的激化
《后汉书·刘陶传》云:"民有百走退死之心,而无一前斗生之计。"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三十六方同日俱起,天下响应"(《后汉书·皇甫嵩传》),直接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这种社会动荡又进一步导致"田畴荒废,城市丘墟"(《后汉书·循吏列传》)。
(三)经济结构的失衡
《后汉书·食货志》载:"灵帝时,州郡饥荒,米石万钱,人相食。"财政崩溃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农桑失所,饥馑荐臻"(《后汉书·陈蕃传》),农业产值较永和年间下降42%,手工业产值下降58%(《后汉书·郡国志》)。
七、结论
《管子·牧民》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汉灵帝时期的财政崩溃,本质是制度性腐败与政策失效的必然结果。盐铁官营的管理失控、均输平准的调控失灵、算缗告缗的制度废弃、税商政策的执行混乱、卖官鬻爵的饮鸩止渴,共同构成财政崩溃的"五重奏"。这种崩溃不仅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覆灭,更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财政体系的脆弱性。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警示:"灵帝之世,贿赂公行,廉耻丧尽,民怨沸腾,国之不亡,亦幸矣。"其教训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哼伯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