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的名字,一如其地理位置,一如其城市个性。人们说,张家口大境门的风,很硬。南方人形容风,风轻,风高。北方人形容风,硬。这个硬字,很有质感,倒与张家口的别名相得益彰。张家口,别名武城。
万全右卫,明朝一个长城脚下的边防卫所。现在的景区,流行实景演出。但这个卫所的实景演出,不是金戈铁马,狼烟峰火,而是茶马互市,商贸往来。其中“斗茶”一幕,茶从四面八方而来,茶从福建武夷山而来,茶从湖南安化而来。
黑茶从湖南安化出发,茶马古道行千山万水。至张家口大境门,是它的中点,又是张库大道的起点。
△图为大镜门
历史的偶然:隆庆议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改革”一词,缘于燕赵之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改革之先河。
“茶马”一词源自唐朝时期开始实施的茶马交易制度。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食,特别偏爱云南的红茶、四川的乌茶以及湖南的黑茶,将这些茶叶视为助消化、养胃的佳品。中原王朝用茶叶等商品与边疆游牧民族交换战马,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茶马司”,负责管理茶叶贸易,以茶叶换取战马,即“以茶易马”。
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在历史的尘烟中,冲突不断,然交往亦不断。战争如野火,交往如春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571年的春风,来得有些偶然。这一年,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隆庆议和。
△图为大镜门
据《明史》记载:隆庆四年(1570)冬,俺答有孙曰把汉那吉者……把汉恚,遂率其属阿力哥等十人来降。一个家庭矛盾,闹成了“外交事件”。当时大同巡抚以礼相待,并将此事速报朝庭。
当时主政者,如果换一个人,此事也许就是历史的小插曲。但此时,一位改革者,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张居正。他的高瞻远瞩,让历史的小插曲,变成了民族联欢的大合唱。他派使向蒙古发出示好的信息,将家庭矛盾,化解为民族解冻的春风。明隆庆五年(1571年),蒙汉双方定盟,设立互市场所。
络绎不绝的马来,源源不绝的茶往,来来往往之间,张家口大境门,各行的交易铺延锦数里。
张库大道,起于明。
历史的必然:张库大道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张库大道,兴于清。
张库大道的起点为张家口大境门。我国长城的的关口以”关“和”口“称谓,张家口的这个关口颇有点例外,称为”大境门“。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在张家口建“大境门”。有说“大境门“三字为顺治六岁所书,然不可考。
张库大道,从张家口至蒙古库伦城(今蒙古乌兰巴托),再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一条古商道。据刘振瑛《张库大道简史》称,张库大道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和”草原茶叶之路“。
有朋自远方来。既然是“镜门”,那就常常打开,欢迎客至。
从时间的长度,张库大道延续200余年;从地理的长度,张库大道延绵1400多公里。而对每一个行走于草原和历史之间的商队来说,这是一条没有确切长度数据的大道。每一次的张库大道都是不同的。逐草而居,逐水而行。你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着你,有目的地库伦、恰克图,以及数倍的利润,但也可能有黑灾、白灾、路匪,或者群狼。
△图为大镜门
商道,塞外的风,冷而硬。商队,塞外的驼铃,温而暖。
茶马互市成了中俄互市。马不见了踪影,但茶仍然是商贸的主角。好的年份,茶的交易额,可以以十倍为增长的速度。张库大道被反复提及的恰克图,其实就是一个中国商品城。1728年《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后,中俄商人,纷涌而至。
这条商道甚至被马克思写入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年开始的……茶叶陆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塞长城的张家口……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俄里到达恰克图”。
站在大境门远眺,大境门内,繁华街景,仿佛当年景致,不减当年盛况。大境门外,延绵的古道已经隐没入芳草,延绵的商队已经沉默于历史。但昨天的张库大道,今天的中欧班列,这个世界的商贸永远生机勃勃。
潇湘晨报记者谭文艳 刘锦程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