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2025年01月03日08:52:17 历史 1944

红军长征最初被称为“战略转移”,李维汉在《回顾长征》中写道:一九三四年七、八月间,博古把我找去,指着地图对我说:现在中央要转移了,到湘西洪江建立新的根据地。从江西的瑞金到湘西洪江,整个行程走下来不到2500里,但最终结果却是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一路走到了陕北,走了两万五千里,足足是原计划的十倍。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对此,李维汉在回忆长征时明确指出:我认为长征改道是从通道会议开始,而由黎平会议最后决定的。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此时改变战略进军方向,并不是一时的冲动。

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 天天要闻

图为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的部分旧址:宜章(上)、界首渡口(下)

长征初期,由于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并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中央红军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中遭受惨重损失。


1934年11月17日,蒋介石颁发了《筱戌行战一电》,也就是《湘水以西地区剿匪计划大纲》,要求湘军黔军桂军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加紧修筑碉堡,构筑工事,严密防止中央红军的一部或残余兵力,突破湘江封锁线,越过湘江、漓江以西地区与四川的红四方面军或湘西的红二、六军会合。

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 天天要闻

图为湘江。

中央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遭受重大损失,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


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中央红军与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展开了殊死决战。经过五昼夜浴血奋战,中央红军虽大部分渡过了湘江,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此前,任弼时、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已于10月24日抵达黔东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胜利会师,并协力转战湘西。强渡湘江后的中央红军,也准备继续执行原定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而蒋介石早已识破中央红军的这一战略意图,调集了五、六倍于红军的兵力,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上湘西途中”。用蒋介石的话讲,就是“请君入瓮”。

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 天天要闻

图为国民党军在中央红军前进道路上预置的封锁线。

在红军遭受惨重损失的情况下,博古、李德不顾敌人重兵追堵的事实,仍主张继续去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使中央红军面临覆灭的危险。


此时的中央红军,无不为脚下的道路而“迷茫”,无不为每天的命运而忧虑。

他们要走向何方?

下一步该如何走?

翻过老山界后,有关红军前进方向的争论,变得越来越激烈。

1934年12月11日,国民党“剿匪”第一兵团总司令刘建绪,向在湘西南地区负责追剿“共匪”的各师旅长,发送紧急电令:“务求在湘黔边界剿灭共匪。”12月12日下午,蒋介石又一次发出:“重申在湘水以西剿匪大纲”的电令。历史的指针,拨至中国革命最危急的时刻。

通道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解决处于危急情况下的红军行军路线和战略方针问题。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毛泽东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不仅可以避免同五、六倍于己的敌军交战,还可以通过攻打战斗力相对薄弱的黔军,争取主动;更重要的是可以打乱敌军围歼中央红军于“上湘西途中”的计划。使进入贵州的中央红军与四川的红四方面军,湘西的红二、红六军团,形成鼎足之势。当晚19点30分,一份“中革军委”名义的“万万火急”电报,向各军团、各纵队首长发出。

长征初期,红军电令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平、急、火急、十万火急、万万火急;落款通常为“朱”(朱德)或“周”(周恩来),或者两人联合署名“朱、周”,但这个“万万火急”电令尤为特别,是中央红军10月17日实施战略转移以来,罕见的以“中革军委”名义发出的电令,“万万火急”电令发出后,中央红军即刻执行上级精神。周恩来更是亲自到红一军团二师先头部队中,交代抢占黎平城的光荣任务。

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 天天要闻

黎平朱家木屋——毛泽东1934年在黎平的旧居


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 天天要闻

毛泽东1934年在黎平的旧居(陈列室门口)


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 天天要闻

毛泽东住室内


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 天天要闻

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陈云 题


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 天天要闻

黎平红军街

1934年12月17日 毛泽东到达黎平县城。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黎平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通道转兵划上完美句号。

作为长征中调整军事战略进军方向的开端,通道转兵在生死攸关时刻,保全了党和红军的有生力量。红军长征在通道,绝处逢生,转危为安。


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 天天要闻

长征途中《通道会议》时的毛泽东

在中央红军面临覆灭危险的严峻时刻,毛泽东在湖南通道力主转兵改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由于此前毛泽东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他的正确意见得到王稼祥、张闻天等许多人的支持。


长征改道的确是从通道会议开始,由黎平会议最终决定的。

回顾长征之通道转兵:长征改道从通道会议开始,黎平会议决定。 - 天天要闻

图为黎平会议旧址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肯定了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正确意见,调整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


1934年12月,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通道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会上,毛泽东深刻分析面临的严峻形势,主张避开国民党军的锋芒,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道敌军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这一主张得到了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多数同志的支持,为长征改道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央红军兵分两路向黎平进军,并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针问题,围绕“北上”与“西进”展开了激烈争论。最终与会多数同志接受了毛泽东同志“向黔西北进军”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正式确定了长征改道的战略方向。

长征改道对红军的影响有哪些?

长征改道对红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摆脱了敌人包围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巨大困境,原路线有被敌人围歼的危险。改道后,红军成功地跳出了敌人预设的包围圈,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保存了有生力量。

2,转变了军事路线

长征改道标志着红军开始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走上了符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正确军事路线。这一转变对红军后来的战略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3,赢得了战略主动

改道不仅是红军在军事上的重要转折,也是其从被动转向主动的重要开端。通过改道,红军获得了新的战略机遇,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4,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在改道过程中,红军与广大农民和群众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和宣传,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这进一步扩大了党和红军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长征改道对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它挽救了红军的命运,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