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歆
翻阅史书我们常常会发现,兵力越多的一方,往往最后败得越惨,甚至一败涂地,再难振作。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西汉之后,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反而失败率非常高呢?
杨家湾兵马俑是由步兵和骑兵组合而成,是汉代军队的缩影。来源/咸阳博物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号称兵力”与“实际兵力”之间的区别。毕竟这两个数字应该不是一回事。为了彰显自己“以少胜多”的战绩,常常选择将自己的实际兵力与对方的号称兵力进行对比。但如果对比下双方的实际兵力就会发现,历史上许多被传为神话的“以少胜多”战例,其实双方实际投入的兵力差距并不大,有时甚至“少”的那一方投入的兵力还更多。
影视作品中“以少胜多”的战例。来源/纪录片《大汉帝国》
除了“号称兵力”的问题,学者苏小华在《北镇势力与北朝政治文化》一书中整理了西晋到隋朝期间发生的战役,发现交战单方实际投入军队超过10万人的战役有近70次,但奇怪的是,动用兵力越多的一方,往往取胜的可能性反而越小。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来源/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浮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呢?学术界普遍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中首要的就是后勤压力。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这意味着,为了维持10万大军的作战能力,需要额外动用30多万人来负责后勤补给。这代表古代很多数十万大军甚至百万大军中,实际上能打仗的只有几万人左右。更为糟糕的是,维持如此庞大军队所需的物资消耗是惊人的。
除了后勤因素,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样对战争形态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在较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模式通常是:农闲时节,各国动员全国适龄人口参与,而且经常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这种战争模式的基础,就是古典模式下的国战动员体制。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庄园经济的兴起,这种模式逐渐无法适应时代变迁,最终走向衰落。西汉之后,庄园经济与世家大族的崛起导致动员成本大幅攀升,使得国家难以像之前那样轻易地组织起“带甲百万”“兵车万乘”的大规模军队。取而代之的是职业军人的出现,他们虽数量不多,但战斗力强悍。
这一点在淝水之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东晋的数万精锐北府兵,将前秦号称的百万大军杀得落花流水。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的观点是:“(前秦的百万大军 )也不过是一批被驱迫的新发之卒,散处道途,并没有形成战斗能力。”
淮淝奏捷图。图绘谢安于山中运筹帷幄,遥授机宜,指挥东晋将士在击败前秦苻坚入侵的故事。来源/故宫博物院
如果仔细观察史书,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战争中出动兵力的记载,往往是越到近代越为精确,而越往古代越为模糊。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军事分工的日益明确。过去,不论男女老少,一旦被征发,统统算作“士卒”;而后来,战斗员、后勤人员、民夫等分工明确,使得军队数量统计更为精准。其二,军事理论与战术能力的进步,使得军队指挥更加科学合理。
所以后来到了明清时期,战争用兵时,便不再执着于将大军集结在一起,而是以3-5万人为一个集群,分散行军。这样一来,既方便指挥,也能降低补给压力。
影视作品中的古代战争画面。来源/纪录片《帝国的背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出动大军的一方就一定会失败。比如晋灭吴、隋灭陈等战役,就都是依靠优势兵力才取得胜利。这些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速度,即迅速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在副作用显现之前迅速削弱对方的战斗力,从而一举定胜局。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大军被自身庞大的规模所拖累。事实上,《孙子兵法》早有阐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因势利导,相机而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隋书·食货志》 魏征(中华书局)
2、《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
3、《北镇势力与北朝政治文化》苏小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梦溪笔谈》沈括(中华书局)
国家人文历史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