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南韩军队在朝鲜人民军的猛烈攻势之下,节节败退。
仅仅用时三天,6月28日,朝鲜人民军即攻占当时的南韩的政治权力中心,汉城沦陷。
为了维护自己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和利益,美国悍然决定出兵干涉。
不仅如此,美国还纠集了其他15个国家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派兵参加朝鲜战争。
1959年9月,美国第十舰队在仁川登陆,随即凭借优良的装备对朝鲜人民军以沉重的打击,一时间,战场局势瞬息被扭转。
同年10年,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赴朝参战。
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还处于一穷二白的地步。
但就在这种困难的情况后,毛主席指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还是义无返顾的选择出兵相助,抗美援朝也是保家卫国。
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国以轮战方式先后进入朝鲜的参战的总兵力有190万人,国内补充兵源更是多达50万人,最高峰时在朝鲜多达135万人。
正是因为这些前赴后继的“最可爱的人”,最终才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
在这场胜利的背后,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纷纷节衣缩食、慷慨解囊支援朝鲜,更有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长眠在了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除了因为唇亡齿寒,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其实在这背后,也隐藏着中朝两国之间互帮互助的悠久的友谊。
那么在这之前,朝鲜又为中国做出过什么贡献?又给过中国哪些帮助呢?
2
说起中国和朝鲜之间的关系,除了两国之间一衣带水,隔江相望,在历史上,朝鲜一直以中国的藩属国的角色出现。
时间回到公元1392年,高丽国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发动政变,推翻高丽恭让王,自立为王。
为了寻求庇护,李成桂派使者前往南京,并准备了“朝鲜”和“新宁”这两个国名,请求得到明太祖朱元璋为其册封,定立国名。
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取至“朝日鲜明”,特赐封“朝鲜”,这个名字也就被一直沿用到了现在,李成桂的朝鲜史称为“李氏朝鲜”。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率领20万大军进攻朝鲜。
一个月之间,在倭寇的猛烈进攻下,朝鲜几乎亡国。在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当时也是举全国之力援朝抗倭。
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明军在名将李如松的指挥下,以损失6万人的代价,终于将倭寇击退。
在万历末年,努尔哈赤率6万金军兵犯辽宁。在萨尔浒之战中,朝鲜政府投桃报李,派出一万多精锐部队协助明军对抗金军。
虽然萨尔浒之战以明军战败告终,但是做为藩属国的朝鲜对于明朝的援助不可谓不大。
随着清朝取代明朝,朝鲜自然也依附在清朝的麾下。
但是随着甲午战争清朝落败,清朝已经没有能力再去庇护朝鲜。至此,日军开始侵略朝鲜,朝鲜在日本一步步的蚕食之下,于1910年正式亡国。
虽然朝鲜被占领了,但是朝鲜的抗日斗争却不曾停歇。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但是在民间,很多的爱国军民自发的组织队伍,以游击战的形式打击日军。
由于东北毗邻朝鲜,朝鲜亡国后,很多不甘做亡国奴的朝鲜人纷纷越境到东山避难,最高峰时人数高达200多万。
这其中不乏很多朝鲜爱国人士,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自发的投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去。有的为我军提供情报、有的提供引导和休整、有的更是在双方联合之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杀。
随着大批的朝鲜军民纷纷涌入,在当时的东北抗联中,就出现了很多的朝鲜面孔,这不仅给抗联提供了很多的新鲜血液,还诞生了很多的高级指战员。
在抗战时期,在这白山黑水之间,就埋葬了很多的朝鲜战士,其中牺牲级别最高的是时任抗联第一军参谋长的李红光。
而其中最让人熟悉就是莫过于日后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当时他在抗联第一军中任师长。
金日成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与世界同行》中,对他在东北战争的20几年的生活经历,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
东北的白山黑山的山野中,是他曾经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的地方,也是他与日军展开武装斗争的地方。这个地方见证了他从无到有,也见证了他历经的千难万阻和千辛万苦。东北的这个山野,就像是他的远在朝鲜的故乡的山野一样,其中承载了他对于往事许许多多的的怀念,是他一生都需要铭记的地方。
3
在1932年4月,20岁的金日成便在吉林领导朝鲜军民组建了抗日游击队。
5月在与日军的首次交锋中,就取得了胜利。6月更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游击队凭借灵活机动的特性,也取得了胜利。
在此后的岁月中,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多次粉碎了日军的围追堵截,在敌后沉重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他们自己的一份贡献。
1936年5月,金日成更是组建了朝鲜祖国光复会,与此同时,朝鲜人民革命军也正式成立,根据地就设立在吉林长白山。
并与中国军队互相配合,肩并肩的开展抗日武装战斗。
在1937年,金日成更是率领朝鲜人民革命军渡过鸭绿江,对日军占领的普天堡展开了一场夜袭。
普天堡奇袭战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朝鲜人民与日军做斗争的信息。这场战斗岁歼敌有限,但是意义非凡。
在东北的20几年之中,金日成不仅与我国的杨靖宇等将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履历更能深刻的证明中朝人民之间亲密的友谊。
随着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在朝鲜半岛搞起了对抗。
金日成只带了少数抗战中的指战员回到了朝鲜,其实大部分朝鲜军民仍滞留在东北。
而早在8月14日日军投降前夕,在莫斯科,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一条约直接不仅直接导致了外蒙古的独立,而且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苏联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倒向国民政府。
苏联在撤离东北时将东北挖地三尺,将能带走的全部带走。
不仅如此,由于苏联不确定共产党能打赢这场内战,更是把一些日军投降后遗留的武器全部运回国内,打了空手而来的想得到苏联大哥原则的中共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因此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初到东北时,由于缺衣少食,更没有枪支弹药,形势是非常不利。
在苏联与国民政府的蜜月期中,我们不但没有得到苏联方面的军事援助,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还处处受制,不得不放弃了长春等一些大城市,局势一度对我军极其不利。
好在1945年9月15日,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解放战争期间东北的工作,指导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成立了中国中央东北局。
同时,在朝鲜平壤在设置了办事处,方便与朝鲜方面随时取得联系,相互协助。
在这种危机关头,东北局派陈云等同志到朝鲜,希望能得到朝鲜方面的武装支援。
因为北朝鲜在日本占据时期,曾是日本的工业与后勤基地。
日本投降后,朝鲜自然得到了大批日军遗留下来的武器装备。朝鲜方面得知我军缺少枪制弹药,毫不犹豫的一次性就援助了10万件武器弹药。
金日成得知我军的处境后,还号召全国人民将手中的装备都捐献出来。
在其他物资方面,朝鲜也尽可能的满足我们的需求,1946年,朝鲜在得到东北局的援助请求时,援助了我军1000套军装、1车药品、以及能做10000套军装的布料。
这些物资,对于当时的朝鲜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4
当然,除了东北局以外,1946年到1947年,山东军区也从朝鲜购买到了数量众多的武器装备和生活用品。
朝鲜不仅援助了我军大量的物资,在其他方面也为我军提供了大量帮助。
首先朝鲜通过便利的水路系统,源源不断的将朝鲜方面的物资运输到中国前线,再帮助中国将东北的特产运输到香港等地售卖后,换成前线急需的物资和经费送回前线。
同时,在战争期间,我军也出现了的大量的伤员和需要转移的华侨,经中朝双方的沟通协商后,这些人员的转移安置工作也经过朝鲜来转运。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朝鲜方面接收了大量的中国伤员,伤员的救治工作也同时开展;同时朝鲜方面还协助安置了6万多人的华侨。
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当初滞留在东北的朝鲜人就纷纷加入到东北野战军中,金日成还号召朝鲜的年轻人也加入到这场战争中,帮助中国共产党打赢这场内战。
1947年,根据统计,在东北联军中,朝鲜人就有12万人,这些还不包括地方武装部队。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就有5万人的朝鲜人陆续离开中国,回到朝鲜,这才给了金日成向李承晚开战的底气。
而这5万朝鲜人,就是解放战争后期隶属于四野的156师、164师、166师,也就是传说中的3个朝鲜整编师。
可以说,这5万朝鲜人为我国的解放事业付出了无私的贡献。
当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时,他们心系自己国家的革命,思乡情切,再加上当时金日成对我党的请求,从1949年7月开始,我军迅速开展了送这5万人回国的行动,直到1950年4月结束。
也正是由于这5万人的加入,金日成才能一鼓作气的将李承晚军打的一退再退,如果不是美军插手,可能现在的朝鲜半岛早已经统一。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这5万人中幸存下来的几千老兵,因为思恋在中国的时光,又回到了他们年轻时为之战斗过的地方,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所以说,在抗美援朝爆发时,不能说是我们单方面的支援朝鲜,因为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最困难的时候,朝鲜同样也曾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奉献。
无论是朝鲜对于中国的援助,还是中国的抗美援朝,无不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友谊,这是彼此之间革命友谊最好的见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只有互帮互助,中朝两国人民才走出来那段难以忘记的岁月。
在这岁月静好的今天,才更加应该格外珍惜那份战火中的情谊,那些最可爱的人也值得格外去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