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 不在李自成 更不在清军 真实原因让人痛心疾首?

2024年06月23日11:42:13 历史 1679


明朝灭亡 不在李自成 更不在清军 真实原因让人痛心疾首? - 天天要闻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尽,享国276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这个由朱元璋开创的,汉人最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收复丢失450年之久的燕云十六州,一统华夏恢复汉人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的灭亡确实让人扼腕叹息。

那么明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是亡于铺天盖地的农民起义,亡于闯王李自成。

有人说亡于满清铁骑,因为历史上中原步兵,对战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历来输多赢少。

也有人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累积已久的朝政腐败,早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难以逃脱“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终于内忧外患,难以为继,用直接推翻明朝的李自成的话说,就是“气数已尽”。

也许你说的没错,但这些原因都是表象,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先来说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

1、明朝对我国现代疆域的贡献,明朝在国土扩张方面积极而果断,成功击败了强大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威胁,统一了华夏大地,是少有的北伐游牧民族成功的中原王朝。最关键的是收复了被少数民族霸占450年之久的燕云十六州,一举解决了游牧民族对中原腹心之地的直接威胁,基本奠定了中国近现代领土的版图疆域。

2、政治贡献,明朝是少有的对外硬气的朝代,明朝的统治者坚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原则,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称臣,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成功恢复了延续千年的宗主国地位,使万邦来朝。

3、文化贡献,明朝在文化方面也有显著的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明成祖时期《永乐大典》的编纂。当时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集大成者。民间文化方面,明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文学繁荣兴盛。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在明代创作完成,可以说这些作品成为了明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彰显了明朝文化辉煌的一面。

明朝灭亡 不在李自成 更不在清军 真实原因让人痛心疾首? - 天天要闻

4、科技和经济贡献。明朝时期,科技和经济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朝大量使用火枪和火炮,并组建了专业的火枪部队神机营。在医学科技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巨著的出现,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明朝的经济十分发达,有人称万历年间中国GDP占世界的80%,当时江南等地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对外关系,明朝在明成祖时期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如郑和下西洋等,展示了明朝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的伟大成就,将中国的影响力拓展到了东南亚、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等地,比最早的葡萄牙探险家迪亚士早了82年。

那么,这么一个强盛而辉煌的王朝,为何会败亡?

有人说这是300年王朝周期律注定的,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都逃脱不了300年更替的枷锁,但我只能说这是借口,300年王朝周期律只是一个说法,因为封建王朝是父死子继,根本无法做到代代有明君,这是事实,但300年王朝周期律的说法就有些扯了。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未能有效抑制利益集团对大明财政根基的侵蚀,明朝的利益集团分为两部分,皇族和文官集团。

先说明朝的皇族,明朝后期皇族数量在历史上,仅次于汉朝。到了明末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十万之多。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嘛,大家都知道,出身贫苦。他当过农民,讨过饭,做过贼还当过和尚。朱元璋受的罪,他就不愿让后代们再遭受同样的命运。

所以,明朝建立第二年,朱元璋就规定了皇族的优养制度,最主要的就是皇子封藩制,其中,皇帝的嫡长子封太子,其他儿子要封为亲王;亲王的长子封世子,其余封郡王;郡王由长子世袭,其余封镇国将军;之后便是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等等,形成完整的皇族体系。

同时,朱元璋还制定了皇族的供养标准,诸王每年五万石米,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逐次递减,最低一档的皇族每年也有禄米两百石。

朱元璋是一代雄主,能力自不必说。但是,麻烦就麻烦在他的数学不好。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代照这样的速度倍增下去,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的规模,尤其是妻妾成群的皇室族群之中。

朱元璋自己就有24个儿子,藩王们也大都有几十个儿子和成百孙子。于是,短短的28年之后,朝廷就无法负担皇族供养,而被迫降低标准。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皇族供应制度却一直沿袭到灭亡。

朱元璋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他为了让儿孙富足安定,而定下的这个优厚供养皇族的制度。不仅让明朝的财政不堪重负,甚至还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让他的儿孙们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明朝灭亡 不在李自成 更不在清军 真实原因让人痛心疾首? - 天天要闻

再说文官集团,明朝到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宦官干政,代表江南工商利益集团的东林党人虽然起到制衡宦官的作用,但又反对对工商业和矿业征税,进一步侵蚀了明朝的财政根基,大量的白银落入文官利益集团口袋,明朝财政入不敷出,根本无力应对内部此起彼伏的失去土地的农民起义和关外的满清政权。

2、崇祯皇帝政治经验不足,无法平衡明朝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你说明朝穷吗?其实明朝一点都不穷,明朝后期工商业发达,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从李自成攻陷北京短短数日就从在京权贵搜刮7000多万两白银。后来被灭的襄王,搜出的白银都是数千万两,这还是明朝一个藩王而已。所以说这只是明朝财富的冰山一角,因为真正的财富是不会被轻易搜刮出来的。

你说明朝军事战斗力弱吗?一点都不弱,明朝有强大的火器营,这方面农民军、关外清军根本无法比。

明朝有人才吗?有统兵大将吗?有,而且人才济济,明朝后期孙承宗李成梁李如松袁崇焕等都是出色的军事统帅。

那么既然明朝不穷,军队战斗力不弱,又有统兵大将,为什么还会败,灭亡的这么惨,很简单,临危受命的崇祯皇帝政治经验不足,一上台就清除魏忠贤宦官集团,导致朝政失衡,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再到后面明朝权贵抛弃明朝中央政府。

从崇祯皇帝为剿饷发愁,号召权贵捐款,求爷爷告奶奶才得到20万两白银就可以看出来,明朝财政已经被权贵和利益集团掏空,空有其强大的实力却没有号召力。

老实说,真实的崇祯皇帝,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有心挽救大明王朝,但奈何政治经验太稚嫩。

如果换一个政治经验老道的皇帝,或者崇祯有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人辅佐,能改变明朝灭亡的局面吗?

明朝灭亡 不在李自成 更不在清军 真实原因让人痛心疾首? - 天天要闻

答案是:能

1、利用魏忠贤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争斗的契机,逐步收回文官集团控制的工商业、矿业税收控制权,充实大明财政,充实军饷,减轻农民负担,这样起码农民起义能消停一些。

2、有了军饷,再派出得力的将领,对付实力大减农民军,根本不在话下;而关外清军,骑兵很强,但在先进的火器面前还是不堪一击,只要火器弹药充足,对付清军骑兵有巨大的优势,虽然收回辽东有难度,但起码固守山海关是没有问题。

3、逐步削减皇族供给,利用锦衣卫纠劾皇族违法行为,收回皇族兼并的土地,发还给失去土地的农民。这样农民起义自然能够彻底平息。加上勤政爱民的崇祯皇帝的努力,明朝再次中兴未尝不可。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讨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蒋洁敏、白恩培、傅政华、黄兴国、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内鬼”出镜忏悔 - 天天要闻

蒋洁敏、白恩培、傅政华、黄兴国、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内鬼”出镜忏悔

6月27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政论专题片《第二个答案》。专题片介绍,党的二十大以来,截至2023年11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67万件,其中立案中管干部86人、厅局级干部3533人、县处级干部2.8万人。“这是一场压倒性的胜利,党、国家、军队内部的严重隐患正在消除,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专题片说。政知...
我们现在是否急需一场变法 - 天天要闻

我们现在是否急需一场变法

关于变法,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说法,其实我们离最近的一次变法也就一百多年。 到了近现代,变法一词逐渐被“改革”二字所代替。那么我们现在是否急需一场变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现在正逐渐摆脱房地产经济,而所谓的“旧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新环境
【检察护企】瑞丽检察:以“检”之力 护“企”前行 - 天天要闻

【检察护企】瑞丽检察:以“检”之力 护“企”前行

检察护企      为有效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常态化长效机制,深入推动“检察护企”专项行动走深走实。6月26日上午,瑞丽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邵曰生到雅戈尔(瑞丽)服装有限公司、瑞丽市音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和法治需求。      走访...
一袋馒头换状元,贫寒学子的逆袭人生 - 天天要闻

一袋馒头换状元,贫寒学子的逆袭人生

前言在清朝,有一位出身贫寒的学子,他的人生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徐州小子,志存高远清朝年间,江苏徐州的一户贫寒农家里,诞生了一个名叫李蟠的男孩。他的家族曾有过书香门第的辉煌,但到了他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然而,贫寒并未磨灭李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闻

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百万人丧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袁公博编辑|t引言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自孟津以西的流域,由于多流经山谷,自古以来改变不大,而孟津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营的故事 - 天天要闻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营的故事

史料记载:文登营“在文登县东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县西门内,十年迁此。有土城周三里,东、西、南三里。营当东面之险。今移县城中”。据老人们传说,文登营以前庙宇众多,像毗卢庵、三元殿、旗纛庙、老爷庙等。经世事变迁,如今已经荡然无存,只存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