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2024年04月07日15:55:13 历史 1715

2009年,河南安阳,一铲子下去,全国舆论沸腾——“曹操墓在河南安阳被发现”。

围绕着曹操墓真假的争论,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平息。哪怕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2023年都开馆,依然有人不信。

“曹操墓里发现了两个头骨。专家鉴定,一个是曹操的,一个是曹操小时候的。”这个梗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曹操本人可能也会纳闷,自己都去世1800年了,自己的归葬之处缘何会引起如此关注?

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 天天要闻

2024年2月,优酷人文频道的《百家新说》节目上线了《此处葬曹操》的专辑,一共六集。主讲嘉宾是著名考古学家、曹操高陵发掘的见证者唐际根教授。

他从曹操墓的发现开始讲起,谈到一系列证据,再分享了考古所见的曹操形象是什么样的。最后一集在3月25日播出,讲的正是当年的质疑。

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 天天要闻

2024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考古公开课》播出《此处葬曹操》专题,开头依然是当初的舆论风波。

从曹操墓最初发现线索,到发掘研究,到2009年发布,直到今天,主讲嘉宾唐际根教授一直是处在风暴眼中的人物。

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 天天要闻

2023年6月,阿信家出版了唐老师的新书《此处葬曹操》,就有读者问,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长的篇幅去回应质疑,似乎没有这个必要。

正值清明时节,今天阿信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曹操高陵考古和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愤而写书”

唐际根教授是以研究商代闻名的考古学家,他在殷墟担任了27年的考古队长

殷墟是中国的考古圣地,也是考古学家的摇篮,那里走出了李济梁思永等考古大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甲骨的发现和随之进行的考古工作使殷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 天天要闻

殷墟第四次发掘

引自《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一系列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的展开,郑州商城代表商代早期、殷墟代表商代晚期,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此时正在上研究生的唐老师发现郑州商城和殷墟的陶片之间有一个缺环,中间似乎缺了一个过渡期。

他将能收集到的陶片图片全都打印下来,贴满了16平米宿舍的墙面。就这样天天和陶片“面面相觑”,他找到了那个缺环,提出了“中商”的概念。

提出概念没有用,一定要有实证。1999年,在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他带领团队找到了那个缺环,这就是洹北商城(见《圆桌派》第六季《我发现了一座城》)

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 天天要闻

洹北商城1号宫殿基址

引自《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从此,商王朝的框架被完善,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贡献了重要成果。2006年,在他的努力促成下,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和阿信一样默默地献上了膝盖?

按理说,一个研究商代的考古学家不会去插手汉魏的事。但是用唐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是被迫卷入这件事中的。

2008年安阳西高穴大墓开始发掘的时候,他正在安阳做殷墟考古队长。

因为自己从小喜欢三国,所以在发掘期间也常常进入墓室,观摩各种遗迹现象、查看各种遗物,他从未怀疑过那就是曹操墓。

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 天天要闻

西高穴大墓,二号墓即曹操墓

引自《此处葬曹操》

但是2009年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的消息一经发布,各种质疑随之而来。

有的说整座墓都是考古队造的假,有的说墓里出土的关键证据石牌是伪造的,有的说论证过程有瑕疵……看到同事被冤得那么惨,他说自己是“气不过”才出来说几句。

为了向公众系统地解释这为什么是曹操墓,所以写了一本叫《曹操墓真相》的书。而2023年出版的《此处葬曹操》在逻辑上更加缜密,系统梳理并回应了当年的质疑。

加之对曹操的喜欢,唐老师这些年一直对曹操墓出土的文物进行着研究,在这本书里也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

虽然说是“愤而写书”,其实这是考古科普的一个典型案例。里面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严密的论证,有精彩的还原。

书中丝毫找不到说教的痕迹,但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明白,科学地发掘一座墓是如何进行的,考古研究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它可以满足很多人对考古的好奇心,考古竟然如此有趣!


研究的细致程度令人惊叹

考古学家总和泥土打交道,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土色、质地等判断地下是否有古人活动的痕迹。

观察力也是成为优秀考古学家非常重要的因素。还记得上面说的唐老师曾经和满墙的陶片图片“面面相觑”吗?正是极强的观察力,让他通过陶片纹饰的细微差别找到了那个时代的缺环。

也正是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使得一个鲜活的曹操跃然纸上。

或许没有人会想到一块碎裂的、黑黢黢的石头可以还原曹操所生活的时代,看见曹操的性格

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 天天要闻

七女复仇画像石

引自《此处葬曹操》

这就是一块被称为“七女复仇”的画像石

优酷的节目中,唐老师用整整一集来解读这块画像石的画面。

你会看到汉代男子流行戴平巾帻,女子流行梳四起花钗的发髻,不论男女都会穿着交领、宽袍大袖的衣服。当时用的武器有环首刀、用于搏杀的手戟,还有攻防兼备的钩镶等。

从行刺女子的分工和动作可以看出她们有明确的复仇目标,淡定的渔人表明女子并且没有滥杀。最巧妙的是汉代的艺术家用一只蜻蜓说明了这个行刺事件的时间发生在夏末。

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 天天要闻

《此处葬曹操》随书附赠的微展览折页

相信1800年前的工匠听到这样的讲述都会大呼:这个人太懂我了!

继而唐老师还原了整个故事,解读了当时崇尚厚葬的社会风尚。研究到这样的细致程度,简直令人惊叹!

这一研究成果在图书《此处葬曹操》中被做成了“纸上微展览”,大家可以更直观地读懂这件1800年前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品。


跨越1800年的知己

《此处葬曹操》上市之后,有读者评论说:作者也太爱曹操了吧!

又有人说:反质疑这部分看到了作者强烈的情绪。

看过考古报告的人,一定以为考古学家只会写长宽高、类型比较、年代和分期,看不到作者内心丝毫的波澜。而从事科普写作的人也很少会把个人情绪带到书里。

但如果你了解考古工作者工作的艰辛、为此作出的各种牺牲,或许你会理解看到同事被冤后的仗义执言。同时,这种文风背后也是作者鲜明个人风格的体现。

从包括“七女复仇”在内的诸多画像石被铺在墓底,加上科技手段的分析,唐老师推断曹操曾拆了一座祠堂

曹操这样的行为正是要砸烂一个他不喜欢的旧世界。那个旧世界充满了虚伪的表演,以修墓建祠、厚葬亲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孝顺,从而获取功名。

曹操曾在任济南相的时候就下令“绝淫祀”,要改变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 天天要闻

画像石中的“羽人

引自《此处葬曹操》

曾经有很多人评价过曹操。《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是这么说的:他有敢说敢做、豪迈磊落、放浪不羁的浪漫色彩。曹操拆祠堂这件事也正展现了他敢说敢做、豪迈磊落的性格。

唐老师在很多场合直言自己喜欢曹操,喜欢曹操“不装”的性格

他擅长透物见人,从曹操墓中锈蚀的铁铠甲和铁刀看到其统一北方矫健的身影,从曹操墓随葬的耳杯,看到那个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从“樗蒲床一”的石牌看到曹操身处危机四伏的环境所承受的压力……

不得不说理性分析的背后又有着感性的一面。曹操的压力,或许他感同身受。

当年洹北商城发现之前,没有人相信他的“中商”之论,早商和晚商两个阶段是前辈学者多年的研究结论,可谓根深蒂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果只有理论,找不到实证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从疑惑到理论再到实证,大约经历了十年。这十年的压力下有多少人能坚持?凡此种种,还有很多。

中信出版这本书上央视了!1800年过去了,这位古人为啥值得纪念? - 天天要闻

曹操墓中的耳杯

引自《此处葬曹操》

唐老师说曹操是个真性情的人,而一个会把自己的情绪毫不掩饰地表露在文字中,会为了同事仗义执言的人,无疑也是个真性情的人。

情绪归情绪,在论证过程中,可谓无懈可击。完整的证据链、细致入微的研究让人没有任何理由去反驳这是曹操墓。

说实话,阿信第一次看到书中列举的质疑时也认为部分质疑似乎有点道理,但在严密的论证下就再也没有疑虑了。

唐老师不仅回应了质疑,还补充了不少冷知识,比如简体字本就是古人创造的。

这本书不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也告诉大家考古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更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思维方式。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印部长竟称关税战是“千载难逢机会” - 天天要闻

印部长竟称关税战是“千载难逢机会”

印度部长竟称关税战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美经济学家警告:别被华盛顿当作工具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9日警告印度不要卷入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据印度《商业标准报》报道,萨克斯当天在“崛....
22岁俄罗斯女子婚后十天投入他人怀抱,得知丈夫阵亡,立即索要百万抚恤金 - 天天要闻

22岁俄罗斯女子婚后十天投入他人怀抱,得知丈夫阵亡,立即索要百万抚恤金

安吉丽娜·瓦留希娜 (Angelina Varyukhina) ,是一位俄罗斯女子,因为正在索要阵亡丈夫奥尔基·科斯特科 (Georgy Kostyrko) 的抚恤金而引发了关注,进而也成为了众矢之的。据当地时间4月9日的消息称,瓦留希娜正在试图获取全部的1133万卢布(约97万RMB)的抚恤金,但这招致了其婆婆奥尔加·科斯特科 (Olga Kostyrko
哪管“关税大刀”砍 绿营还在忙罢免 - 天天要闻

哪管“关税大刀”砍 绿营还在忙罢免

▲台当局金融安定基金进场护盘,但台股昨仍大跌千点。(台媒图) “特朗普动一张嘴,好公司都被干趴。”近日,美国对贸易伙伴祭出“关税大刀”引发全球股灾,台股更是接连3天暴跌。有岛内女工程师帮公....
单单从战斗力角度看,黄埔一期中谁最厉害? - 天天要闻

单单从战斗力角度看,黄埔一期中谁最厉害?

所以我们今天以战斗力的角度去评判,在所有黄埔一期生中很难绝对地去分析到底谁最厉害,因为不太好比较,而不同的军事将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场环境下也展现了不同的军事才能。
39年前命案现场464根毛发等被妥善保存,最终锁定真凶! - 天天要闻

39年前命案现场464根毛发等被妥善保存,最终锁定真凶!

一起发生在1986年的命案,最终在2025年的春天迎来了正义的审判。1986年10月2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某单位值班室内,年轻女职工周某被人杀害,现场及附近没有监控,没有目击证人。由于值班室面积狭小,生活物品交织杂乱,现场勘查难度极大。最终,民警提取了带有微量血迹的物证和几条并不清晰的指纹纹线。为了尽可能多地采...
开国上将宋任穷回忆三次反顽打击石友三部 - 天天要闻

开国上将宋任穷回忆三次反顽打击石友三部

冀南反顽战役,将石友三部逐出冀南冀南反顽战役开始前,石部主力六十九军及孙良诚等部共1.7 万余人,摆在南宫之垂杨、董家庙和枣强之大营以及咸县之郭固、雪塔等地区,高树勋部主力在冀鲁边观城地区,一部延伸到临清、冠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