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赵云,一个令人称奇的名字。他曾经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武将之一,却始终无法飞黄腾达,成为一方之主。这其中,是否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赵云,字子龙,一身超凡武艺,为何只能永远站在他人之后,成为别人麾下的奋战者?
少年时期的理想与抱负
公元191年,时年仅19岁的赵云聚集常山百姓自组武装,以图保卫家乡。这一年,他遇到了刘备这个人。也是在这一年,赵云的一生轨迹从此与刘备紧密相连。
彼时的刘备正是意气风发、志向远大的年轻才俊。他描绘的那一幅汉朝大一统的宏伟蓝图,深深震撼了赵云的心灵。本来心怀家国大义的赵云,立时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这一刻,他决定追随刘备,与他一同实现这宏图伟业。
年轻人总有一腔热血,一股冲劲儿。赵云也不例外。他本可以选择袁绍或其他重臣,但最终投靠了当时一无所有的刘备。无疑,这是一份信任,一种信念,也是对那个年代的一种理想主义。
刘备在描绘自己心中的蓝图时,丝毫不吝于笔墨。他渲染了那些明亮璀璨的宫殿、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甚至连宫内美人的歌舞打扮都描绘的毕毕细细。
这些句句家国梦想对于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诱惑。赵云也不例外。他本就是为国捐躯的性格,又何尝不是梦想自己成就一番功业的?
刘备的花言巧语犹如一缕清风,轻轻拂过少年赵云心头那一池死水。很快,一种澎湃的激情便在赵云心中升腾而起。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程,自然对刘备这个人也就肃然起敬。
七进七出,威震华夏
刘赵初识在河北一处,一别经年。等到198年长阪坡之战时,二人才再度相逢。赵云当时已是刘备军一员猛将。这场战役以刘备大败收场,军队溃散,两位夫人下落不明。赵云抱着刘备幼子刘禅,独自面对数十万曹军的重重包围。
危难时刻,真正的英雄本色方能显现。赵云此战爆发,七进七出敌阵,如入无人之境。他所过之处,曹军无不惊骇潜逃。传说他那日独斩曹军五十余员大将,其中更不乏淳于导、夏侯恩等重要人物。
这一战役刘备全军覆没,几位夫人的下落不明,唯一的皇子刘禅也只有十来岁。如果没有人能救出刘禅脱险,那么刘备几十年心血建立的基业就会彻底瓦解。
然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赵云挺身而出,孤身犯险。面对数十万大军,普通人恐怕早已胆寒落荒而逃。然而赵云不仅没有丝毫惧色,反而藏着几分兴奋与激动——他终于有机会一雪前耻了!七次杀入重围,七次杀出生天。赵云手中长枪所向披靡,来者不忌去者不追。十数年未见的威风再次重现人间!
赵云最终救出刘禅成功脱险。“长阪坡”三个字,也因他的英勇喻传千古。曹操爱才,加之赵云当时尚年轻,也就网开一面放他一马。要不然,以曹操的狠辣手段,只怕赵云难逃一死。
这一战,奠定了赵云在三国期间的无可置疑地位。一时间,无数人侧目,赞叹白马长枪赵子龙之威名。然而,此后漫漫岁月,赵云再无出头之日。他始终无法成为一方主宰,最终只是以守护者的姿态离世。这其中,是否另有原因?
刘备的戒心
214年,当刘备称帝的那一刻起,赵云与关羽张飞一道被封为“五虎大将”。然而真正掌控军权的,则只有关张二人。赵云不过是刘备麾下一个保护他安全的队长。
刘备似乎始终对赵云存有戒心。因为赵云并非他的结义兄弟,也不是跟随他创业的元老。刘备只信任三个人:关羽张飞与诸葛亮。赵云始终与他保持某种距离。
其次,刘备担心赵云权力过大。赵云武艺太高,掌权指挥若不受约束,难免生出异心。这可是治国的大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赵云的忠心,是对汉室,并非对刘备个人。这场兄弟阋墙的鸿沟,始终横亘两人之间。
刘备是一个极端敏感多疑的人。或许正因如此,他才建立起今日的业绩。但是这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面对手下将士时,他总是难以完全信任对方。
赵云并不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在刘备心中,赵云始终是外人。他并不信任赵云那种一往无前的狂放性格。刘备更担心赵云武艺太高,将来难以驾驭。
刘备需要忠心耿耿的走狗,而不是一个与自己地位相当、实力相当的第二把手。所以,他有意无意地打压赵云,不给赵云过高的军权。
这就好比他日后重用魏延一样。刘备期望的是一个勇猛过人而又盲目忠诚的心腹大将,而赵云的理想主义性格让他难以完全托付。
忠心耿耿,却无法飞黄腾达
然而,即使终究未被刘备完全信任,赵云仍然忠心耿耿。他从19岁决心追随刘备,直至75岁高龄殒命沙场,前后整整56个年头。这可能是三国时期最长久的君臣关系了。
229年,70岁的赵云还能轻松击败韩氏五虎。当年他那威震华夏的武艺,依然强横无双。然而刘备已经去世多年。赵云此后终其一生,也再无机会统领大军,成就一番大事业。
赵云对刘备可以说是几乎盲目地忠诚。就因为一开始那个年轻人对他描绘的宏图伟业,赵云便一往无前地追随了半生。哪怕到了苍老的年纪,哪怕刘备早已驾鹤西归,赵云的忠心半分不减。
然而这份忠心得不到刘备的完全信任。刘备始终防备赵云,害怕他权力过大。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武艺第一的猛将,却只能永远站在一旁。他为刘备鞠躬尽瘁,却始终无法飞黄腾达。
结语
人生最苦的,莫过于一往无前的付出,换来的却是防备与猜忌。赵云就是这种悲剧的典型代表。许多年后人追思三国历史时,不免为赵云这一生感到遗憾。
然而遗憾不能改变既定的事实。234年,赵云以74岁高龄并伴随着失败而亡。人归老去,留下无尽空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流传的是英雄气概,也有一次次伟业在中途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