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长子刘据出生时,汉武帝已经年近30。在此之前,由于迟迟没有儿子,汉武帝甚至被人质疑过生育能力。而刘据的出生,让所有的质疑都消失于无形。
在刘据成长的那些年间,他几乎是汉武帝心中最满意的皇子的代表。但是被汉武帝如此看重的刘据,却在正值盛年之际,沦为了谗言的活靶子。
为什么刘据会被那么多人陷害呢?
1、始终站在阳光中,所以忘记了黑暗
刘据是一个非常nice的人,虽然身为皇子,从小在千娇万宠中长大,但他始终保持着宽厚仁慈的性格特质。
汉武帝重视刑罚杀戮,刘据经常劝说父亲减少杀戮,宽厚待人。汉武帝喜欢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刘据却主张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时间一长,汉武帝逐渐对刘据心生不满,觉得这个儿子一点都不像自己。
皇帝对太子有了嫌隙,那些擅长见风使舵的官员当然不会错过这种站队的机会。
有一次,刘据去向母亲卫皇后请安,母子俩可能很长时间没见,就聊得久了一些。没想到立马有人向汉武帝告状说:“太子在宫中调戏宫女,行为无状。”
汉武帝听了半信半疑,为了查明刘据的心意,特意分配给刘据多名宫女,予以试探。
卫子夫听说后非常不安,便劝说刘据:“你得跟你父皇说清楚,免得他错怪了你。”
刘据却不以为然地回应道:“我只要自己问心无愧,管他们别人说什么?父皇是一代明君,不会被那些小人蛊惑的。”
刘据如此正直磊落,围绕在他身边的当然也以正人君子为主。朝中的奸佞小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将来是刘据当皇帝的话,自己将失去所有的权势和利益。
所以刘据即使什么都没做错,单单因为立场不同,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2、失去了强大的母家依靠
刘据无忧无虑的那些年,正值卫氏家族如日中天之际。
刘据的舅舅卫青、表哥霍去病为汉室江山立下了不世功勋,母亲卫子夫也深受汉武帝宠爱,刘据的太子之位当然稳如磐石。
然而,公元前117年,霍去病英年早逝,让刘据失去了冠军侯一系的支持。
不久之后,卫青长子宜春侯卫伉、次子阴安侯卫不疑和三儿子发干侯卫登,也先后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被剥夺了列侯之位。
公元前106年,随着卫青的去世,霍去病、卫青两个强势外戚集团的势力被彻底废除。这之后,江充、苏文等小人对刘据的攻击逐渐从隐蔽转为公开,并且经常挑拨汉武帝与刘据的父子关系。
有一次汉武帝生病,命宦官常融去召见太子。
刘据听说父亲的病情后痛哭不止,但又怕父亲看到自己这样子会伤心,于是对常融说:“你先回去,我随后就到。”
没想到常融回去后报告汉武帝说:“太子听说您有病,面露喜色,故意拖延着不来,好让您等着着急,加重病情。”
汉武帝听了冷笑一声,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等到刘据来了,汉武帝看到他满脸泪痕却强颜欢笑,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
刘据不敢隐瞒,据实相告,汉武帝这才知道,是常融在陷害太子。
虽然这次诬陷以常融被杀为结局,但江充、苏文等人对刘据更加仇视,开始变本加厉地诬陷他。
刘据单枪匹马,又不屑于和陷害自己的人勾心斗角,于是吃了不少暗亏,到头来积重难返。
3、汉武帝晚年糊涂又多疑
每个人都有走向迟暮之年的那一天,汉武帝也不例外。
晚年的汉武帝,敏感多疑,糊里糊涂,把注意力放在寻找长生不老药上面,对子女的感情越来越淡漠。
巫蛊之祸发生时,刘据所在的东宫被挖出桐木人偶,惊惧不已的刘据招来少傅石德商量对策,石德说:“现在皇上正在养病,我们无从明辨,只能伪称诏令将江充等人抓捕入狱。”
刘据采纳了石德的建议,在宫中埋伏了刀斧手,杀掉了江充。汉武帝得知后,认为刘据想要谋朝篡位,遂命令御林军前去捉拿刘据,刘据很快被逼死。
临终前,刘据悲愤地对着父亲的方位大声呼喊:“父皇,为什么您宁愿相信那些奸人,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
没有人能回答他。
经此一役,太子一脉被诛杀殆尽,卫子夫也含恨自缢身亡。
回首刘据的整个政治生涯,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完美的人,多年以来也深受汉武帝的喜爱和信赖。
可能正是因为前半生的顺遂无忧,才让他忘记了居安思危,忘记了韬晦自保。
对于皇室而言,权力永远大于亲情,刘据最大的错误,或许就是把父亲单纯当做父亲,而未当成“老板”来对待。
我们常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有的时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自己羽翼未丰之际,还是要保持低调,留存实力,以待来日。
做太子也好,做将军也罢,都要先具备了做“政治家”的实力,才能拥有长远的明天来大展宏图哪!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