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标志着彭老总人生的一次巨大转折,也可谓新中国军史上的重要时刻。这位昔日军功卓越的元帅,直至1974年离世,都未能完全恢复他的声誉。当时,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几乎所有高级干部都被要求表态,因各种原因,很多人发表了不太真诚的言论。那么,其他九位元帅的立场如何?为何有四人没有在会议上发言?这场纷争的源起实际上更突显了彭老总的无私。作为国防部长,他本可不介入经济建设问题,即使上级询问,他也能以工作繁忙为由推脱,至少不会干扰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彭老总之所以加入辩论,是因为他参与革命的初衷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既然他发现了问题,他无法置之不理。因此,他写下了那篇影响一生的长篇报告。
彭老总只是想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然而事情却失控,会议规模扩大,过去的问题也被挖了出来,一些军事将领也被卷入其中。在这个关键时刻,敢于顶住压力,不参与批评的元帅需要勇气。其中四位元帅分别是刘帅、徐帅、聂帅和叶帅。
刘帅与彭老总历史上多次意见不合,这种分歧可以追溯到红军时代,一直延续到一年前。1958年,彭老总主持了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对此刘帅所在的南京军事学院受到了严重冲击。在当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刘帅虽然身体不适,却坚持参会,接受了批评,然后基本上退出了决策层。仅仅一年后,彭老总成为批判的对象,如果刘帅选择攻击彭老总,很可能会带动一批二野系统的人,加剧彭老总的困境。然而,刘帅是个宽容的人,他只是简单地表达了一些看法,没有打压彭老总的意图,这些话语未被记录在会议纪要中,彰显了刘帅的宽容与克制。
徐帅自草地分兵后一直保持低调,他自知情况尴尬,但他理解自己的角色。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争论,只要他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朝着正面方向前进,他就心满意足。徐帅的性格非常低调,他没有参与批评彭老总的想法。
聂帅一直以来都非常尊敬彭老总,两人合作的时间很长,不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后。在会议开始前,聂帅和彭老总还进行了深入交流,彭老总握着聂帅的手说:“聂总,两弹一星的任务就拜托你了。”然而没多久,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聂帅后来回忆说,或许当时彭总已经预见了结局。在会议早期的讨论中,聂帅提出了一些对“大炼钢铁”的看法,委婉地批评,显示了他在某些问题上与彭老总的观点一致。因此,他没有发表激烈言论。
叶帅对彭老总也有深厚感情,在会议间隙,他与聂帅一起拜访彭老总,希望彭老总能认错,以平息争端。彭老总的笔记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他们来劝我反思自己,即使有些批评不完全符合事实,只要对党和人民有利,就不要过于纠结细节。他们说:“你常说共产党员应该能吃苦耐劳。今天当自己反思时,就要表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尽管叶帅等人的关心是真诚的,但这场讨论后,彭老总仍然内心痛苦。
除了这四位元帅外,还有两位元帅未参加会议。陈毅留守在北京,因为即使在重要会议期间,首都也需要有高级干部坐镇。罗荣桓因病在治疗,解放战争中就已查出重病,建国后身体逐渐恶化,出于对他的健康考虑,没有要求他参加会议。这两位元帅因未出席会议,也未参与彭老总的批评。
剩下的三位元帅是朱总、林总和贺总,尽管他们在会议上发表了言论,但态度各异。朱总与彭老总有着多年的合作和深厚的感情,一开始,朱总希望能帮助老战友度过难关,他尽力为彭老总打圆场,影响了一部分人。然而,当风头越来越猛烈时,朱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评,他只能不情愿地表达对彭老总的“问题”看法。
贺总的态度则完全相反,早在会议定性之前,他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目前只是“干劲不足”,认为彭总对先前的成就过于否定,夸大了短期困难。在一次发言中,贺总还提到了彭总曾在火车上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中国工农不行,可能就要请红军来。”这句话当时引起了一些误解,无意中也加剧了局势。林总的态度相对奇怪,他是后来才到达会议现场的,当时已经定性,因此他的发言大多是批判性的。不过林总也公正地提到了一件事,澄清了彭老总20多年来的历史误会。
会议结束后,军队领导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彭老总退出核心,朱总也因一开始的同情态度不再担任军委副主席。随后的军委常委排名为毛主席、林总、贺总、聂总、朱总、刘帅、陈毅、邓公、罗荣桓、徐帅、叶帅、罗瑞卿、谭政。军委日常工作由林总主持,但由于身体等各种原因,林总有时会不在北京,这时贺总代为主持军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