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历史名人“武训”。

2023年09月08日12:22:04 历史 1561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军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说的都是一个字“吃”。

有人的地方就有吃 ,人人愿意吃的美食就叫“名吃”,那些百年老店的食物就叫历史名吃。

自古以来,往往“名吃”都与“名人”密不可分。这能说在历史上,我们的古人就懂得借名人效应做广告的缘故吗?

关于这,笔者没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千年奇丐历史名人“武训”的故事……

可谓是:“嚼历史名吃武豆沫,大快朵颐;聊历史名人武训,头头是道”!

周日无事,与朋友一起到周边乡镇游玩,寻味早餐,听说聊城市冠县柳林镇豆沫很好喝,我们就驱车奔向那里。

在镇上大隅首,有两家卖豆沫的,还有卖火烧的。我们在一家人多的豆沫摊边坐下,豆沫用红色的大瓦缸装盛,里面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历史名人“武训”。 - 天天要闻

豆沫是粥类的一种汤食,用小米、黄豆、芝麻、粉条、青菜等磨糊熬制而成,味道芬芳。感到惊异的是,火烧用带麸子的粗面、芝麻盐揉制而成后,都要放到秤上称一称,每个五两,锅下烧火用的是两三掐粗的房梁旧木。


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历史名人“武训”。 - 天天要闻

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历史名人“武训”。 - 天天要闻

这样的明火烙烤面食在城里是不可能的了,真是大快朵颐,眼界顿开。

柳林镇出过一个名人——清朝的武训,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吃饭时我们询问摊主是否知道武训的情况?一提武训,他来了兴趣,好像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


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历史名人“武训”。 - 天天要闻

他说,武训是我们镇上响当当的一个名人,是从清末、民国到建国初期在教育界很有影响的人物,以乞丐之身建立三处义学,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他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有记载的历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写入正史的人,被誉为平民教育家。他还有个外号叫“武豆沫”。我们好奇地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啊?他边收拾碗筷,边笑着说:他是一个乞丐,吃饭满嘴粘饭粒,说话黏黏糊糊,就像这豆沫一样呗,是他的诨名吧。他见我们对此感兴趣,又介绍武训纪念祠和武训的老家——武庄就在附近,值得一观,并告诉了大致的方位。


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历史名人“武训”。 - 天天要闻

早餐后,我们先参观了武训纪念祠,之后又去武庄游览。在武训故居指示牌处,遇一头发花白的中年正在院中锄地,交谈中得知该人正是武训的四世孙,于是我们向他询问了一些其先祖的情况。他告诉我们,武训共姊妹七人,为家中老小,上有四个姐姐、两个哥哥。武训本没有后代,按当地习俗,他曾祖父过继给了武训,其本人就算是武训的后代了。

我们与其交谈时,了解武训相关的名字,鉴于有讳祖先,他不愿意谈及不雅的名称,我们理解其意。处于好奇,我们还是做了一番探究。

武训的名字有武七、武豆沫、武疙巴、义学症、义学正等不同称号。从地方风俗的角度讲,在旧时的鲁西乡村,一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有几个不同的名号。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小名。小名是出生时父母随意给起的名字,有的按先后顺序排行,叫大小、二小、三妮、四妮,有的叫石头、木头、狗蛋等,随意而起,仅是小孩的名称符号,以示区别。

男孩子起名排行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一个祖父同孙辈为顺序排行,女孩子不参与其中。一是依同父母姊妹弟兄的顺序来排名,“武七”之名即应是这样。

有的认为,武训是否行七并未坐实,而武训并不叫“武七”,这是知县郭春煦代拟的(黄清源《武训评传》)。这一说法不确,是对当地当时的情况了解不清造成的。武七之名按本地乡俗是顺理成章的,勿需做过深的究索,他的后代四世孙的说法即是最好的证明。

二是大名,也称大号。孩子出生一段时间或者上学时,按家中的辈分所取之名,名字由当地的名人或老师来取,上学读书或续写家谱时都用这个正式的名字。


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历史名人“武训”。 - 天天要闻

武训亲弟兄仨,两个哥哥分别叫武谦、武让,都是“言字旁”,有谦让之意。武训就是他正式的名。有的认为武训是官方给他代起的名字,据黄清源、姜林祥《武训评传》考证,早在其母亲去世后,在祭祀父母的神主上即有“武训奉祀”字样,那时武训三十五岁,还在行乞,未建义学,尚不出名呢,可见武训应是本名。

有名望的人家除了给孩子起名外还有字。据载武训除姓名之外,另有字“蒙正”。很显然,像他这样一个没有地位的乞丐是不可能再有“字”的,“蒙正”应是后期官府或地方绅士为弘扬名声给其加上的。

三是诨名,也叫绰号、外号。是一个人在儿童或少年时代时,根据本人的一些特点,周围的人随意而取的,形象生动,别具特色,一般含有蔑视、调笑的意味。如脑袋长得不圆,叫偏头;一只腿残疾,叫瘸子等等,不一而论。在过去乡村,许多人流传的不是大号,而是外号。


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历史名人“武训”。 - 天天要闻

“武豆沫”应是武训的绰号,他挨家行乞、沿街表演时嘴角粘连,星沫乱喷,说话嘟嘟囔囔,黏黏糊糊,据此乡人谐其名“豆沫”。另有人说,他还有外号叫“武疙巴”,疙巴是当地人对黏糊风干后形成的一种硬状物的叫法,行乞人身上常粘带这些东西,以此取名也属正常。豆沫、疙巴、义学症、义学正都属于他的外号,只是时间不同、取向不同罢了。这更多显示的是一种乡间习俗。


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历史名人“武训”。 - 天天要闻

武训去世已百年有余,尽管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他的“我讨饭,你行善,一心修个义学院”的善举,向为人们所称赞,所乐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应该属于后一种人吧。纵观古今,像武训这样以“千古奇丐”之名而流传于世的又有几人呢?若非唯二,还有谁唯一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偏乡僻壤觅味,睹物思人臆想,也是“白头乡人在,闲坐说豆沫,简语聊武训”吧。

《一知斋主》20230908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30分钟5分钟 告别天险历史 长江柴盘子新航道开通 - 天天要闻

30分钟5分钟 告别天险历史 长江柴盘子新航道开通

5月12日,随着长江航道重庆长寿水道忠水碛水域左槽柴盘子最后一座航标设置到位,柴盘子新航道正式投入运行。新投用的柴盘子航道,位于长江重庆长寿水道忠水碛水域左槽,以往船只通航要经过忠水碛水域的右槽王家滩,而王家滩素有“川江瓶子口”之称,地处三峡库区水位变动回水区,河道蜿蜒曲折,河床地形错综复杂。为解决该...
新疆且末县蓝天救援队创建者王东去世 系突发心脏病,曾在罗布泊救出失联76小时的科考队员 - 天天要闻

新疆且末县蓝天救援队创建者王东去世 系突发心脏病,曾在罗布泊救出失联76小时的科考队员

5月11日,新疆蓝天救援应急协调中心发布讣告,新疆巴州且末县前任队长王东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10日离世。5月12日上午,王东的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在且末县殡仪馆举行。且末县蓝天救援队秘书组组长帕热合江·图尔荪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王东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讣告介绍,王东自2015年12月加入巴州蓝天救援队,2019年8月被任命为巴...
官方下达通牒,李嘉诚打破沉默,开出四项条件,让步了? - 天天要闻

官方下达通牒,李嘉诚打破沉默,开出四项条件,让步了?

李嘉诚终于让步?四大条件暴露资本与国家的大较量96岁的李嘉诚挥着荧光棒看五月天演唱会的视频,这几天刷爆全网。网友都在调侃"首富的快乐咱不懂",但这场热闹很快被记者一个问题打破:"卖港口是不是在坑国家?"旁边助理赶紧打圆场:"老爷子退休啦!
赖清德称台湾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样”,国台办: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 天天要闻

赖清德称台湾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样”,国台办: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5月14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陈斌华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陈斌华资料图记者提问:赖清德日前在台南参加八田与一纪念会时称,台湾与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样,是像家人一样。岛内舆论抨击其对日本殖民时期屠戮台湾民众的惨痛过去选择性失忆。对此有何评论?陈斌华:今年是日本侵占台湾130周年,...
辽金时代博物馆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神秘面纱 - 天天要闻

辽金时代博物馆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神秘面纱

在吉林省农安县前岗乡辽金时代文化园(以下简称文化园)内,吉林印记辽金时代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静静伫立。博物馆以文物搜集、整理、保护和展览为主线,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深厚人文历史,融合青铜文化、辽金文化与民俗文化,自2012年开馆以来,持续为游客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的神秘面纱,展现其悠久历史与灿烂文...
我国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复兴 - 天天要闻

我国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复兴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历史积淀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来的文明。在数千年文明积淀中,也有些民间游戏代代相传,包括一些博彩的游戏。其中有斗鸡、斗狗、走马、斗蟋蟀、斗鹌鹑等比较流行,而且产生了许多相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