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和于禁想比,确实是命好。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就是默默无闻,不受重用,后来跟了刘备才开始水涨船高,被拜为讨虏将军,英雄得到了用武之地。在定军山一战中,他又恰好碰上了身为统帅,居然亲自带小兵在外面打野的夏侯渊。黄忠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一战斩了夏侯渊,功成名就。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黄忠被封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高于魏延、赵云等其他诸将。随后不久,黄忠病死,没赶上刘备的夷陵惨败,算是保住了晚节,保住了一世英名。
所以说啊,想知道什么叫命好,看看黄忠就知道了。
相比于黄忠的命好,于禁简直就是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的倒霉蛋典型。所谓晚节不保,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说的就是于禁这种人。
至于说,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要提到于禁,就要嘲笑他的晚节不保,而刻意的忽视他早年立下的赫赫战功。其实,这主要是三个方面汇合起来,导致的悲剧。
第一、于禁晚节不保,他已经没有机会补救了。
如果说,于禁年轻的时候栽个跟头,干了有损节操的事,这都没关系,后面还有大把的机会可以补救。因为只要于禁还能干出点成绩,曹操还是会原谅他的。毕竟成王败寇嘛。当年威震逍遥津,杀的孙权胆战心惊的张辽不就是这样一个早年节操不行,晚节却非常好的典型代表么?
同理,还有张郃、姜维、罗宪、黄权等,也都是这样的早年有投降行为,晚年节操爆表的代表。
但是如果这个顺序倒过来,于禁早年的节操不错,但是晚节不保,那就肯定不行了。因为他没机会补救了!只能接受盖棺定论,这评价能好到哪里去?
第二、庞德宁死不屈,反衬出了于禁的猥琐形象。
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怪主公。于禁的倒霉之处在于他的晚年实在是太点背了!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人去救,但是没人敢去救。于是曹操亲点了于禁。
主公让去的,于禁不想去也不能不去。最后被关羽打了个全军覆灭,一把老脸算是丢的干干净净。
但这还不是最倒霉的,于禁更倒霉的是,他偏偏碰到了宁死不降的庞德。他的晚节不保,其实完全就是被庞德给反衬出来的。若是没有庞德宁死不屈的反衬,于禁的形象还不至于被贬的那么惨。这就好比当年关羽投降曹操,若是张飞在旁边,也来个宁死不降曹操,惨遭曹操杀害,那么关羽的名声比于禁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第三、曹操和曹丕父子俩,对于禁火上浇油,连番羞辱。
于禁被活捉时,关羽没杀他。只要他一条老命还活着,他就还有那么一丢丢给自己挽回老脸的机会。
然而,于禁惨就惨在,他投降时,曹操对他的评价不高。没多久,曹操就病死了。新登基的曹丕又是个坑货,继续在他身上踩。
曹操对于禁的评价: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于禁传》
曹丕对于禁的羞辱:
帝(曹丕)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于)禁见,惭恚发病薨。——《三国志·于禁传》
有曹操和曹丕两大扛把子的政治表态,于禁的老脸能好的哪去?
平心而论,曹操、曹丕羞辱于禁,绝对是对他们父子俩人人品的一个真实写照。他们笑话于禁,也是在笑话他自己。毕竟于禁是曹魏的人,于禁的笑话也是曹魏政权的笑话。
想当年,黄权降魏,糜芳降吴,刘备没有丝毫怪罪的意思,照样善待他们的家小,这如黄权所言,汉中王必知我之不得已而已。这才叫大气度。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三国志·黄权传》
当年曹操也是个大气度的英雄,捉了关羽还舍得放。但是到了晚年,他也老糊涂了。至于曹丕,他虽然也是个人杰,但是跟刘备和早年的曹操相比,他还差了境界。
总的来说吧,黄忠确实命好,他早年在刘表帐下几乎是默默无闻,跟了刘备后,凭借定军山一战斩了夏侯渊,官拜后将军。然后他死的也很及时,一生没有污点。
反观于禁,他好像早年就把自己一辈子的好运气全部用完了似的。到了晚年,除了点背还是点背。
樊城之战,别人不敢去,曹操硬要他去。打输了,他也很受伤,结果庞德的骨气硬气的不要不要的,简直不给他活路。被关羽俘虏后没多久,东吴偷袭了荆州,他又变成了孙权的战利品,一把老脸丢完了。
然而,这都还不算完。最后曹操和曹丕又来了一个神助攻,等于是在于禁的伤口上撒盐,在已经是趴在地上喘气的于禁身上又狠狠的踹了两脚!于是乎,于禁的晚节也就彻底不保了。
所以说,于禁一辈子只打一场败仗就被别人无限黑,这能赖谁?要赖就赖曹操、曹丕脑子有问题呗!连跟着自己三十年的老将都要落井下石,带头抹黑,这还能赖谁?
只能说黄忠赢了一场不该赢的仗,于禁输了一场不该输的仗。
当黄忠围定军山的时候,法正报于成都的意见是围城打援,歼灭更多曹军的援军和有生力量。并且,夏侯渊是大汉开国名将夏侯婴之后,曹操堂弟,其妻也是曹操之妹,早年曹操犯事,还是夏侯渊顶包让曹操躲过一劫。按理说曹操不应不救,所以围定军山就是为了打曹操援军,刘备也是在定军山周围埋伏重兵,只等曹操来援。
而曹操就是曹操,深知定军山败局已定,再救属于送死,且曹操熟知定军山地形,山地险要,沟谷纵深,易设伏兵,倘若真如曹操对来史所说,徐晃会带兵三万救援,那么这三万人只能排纵队进入,那么入伏之后便会毫无还手之力,而弱派轻骑五千前去又无济于事,因此只好放弃救援。
而黄忠捡了个便宜,就是攻下定军山后劝降夏侯渊不成,将其斩首。这一仗是法正精心设的局,没等来曹军援军,只好让黄忠捡一大功。
于禁之败也非演义里的关羽掘开汉水水淹七军,正史里就是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当然,关羽是看准了这个机会灭掉了于禁部队。
而于禁投降属于走投无路,对比庞德求死的意气风发,显得是有点无名将之风,连曹操也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庞德跟于禁一起投降,或许也不会让于禁如此难堪。
更为惨痛的是,于禁后来又投降了孙权,而孙权把于禁送回曹丕处,曹丕令其为曹操祭拜,在曹操墓碑前挂了一副巨画,画中是庞德大义凛然,求死心切,地上跪着于禁摇首祈降。何等的羞辱,不久之后,于禁便羞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