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耐,不想码字。便开启读书模式,翻开一直在读而始终没有读完的关于杜甫的传记文学《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本书是洪业先生关于杜甫的传记----这个说法不甚妥当,严格来说这是一本关于杜甫研究的学术著作。原著是英文,我看的是一个汉译本,由曾祥波先生翻译。洪业先生是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杜甫的研究,是杜甫研究的权威专家。他所著的这本书,尽管成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但迄今为止,一直被公认为研究杜甫最权威性的著作。而译者曾祥波先生也不是无名之辈,他现为人大教授,主攻唐宋文学,也是杜甫研究的著名专家。
洪业先生一生致力于杜甫的研究,他曾对杜甫有一个很精妙的评价:“杜甫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长,是忠诚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职的官员,是心系家国的邦民。杜甫秉性善良,心存智慧。他对诗歌有着深入的研究,得以理解人类本性的力量和脆弱,领会政治的正大光明和肮脏龌龊。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国度。”他认为,杜甫的一生有三个“W”:忧虑(Worry),酒(Wine)和文字(Words),并且认为杜甫“为人一贯实诚可敬,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公共生活中都是如此。”
我曾在《相比李白高适,杜甫才是平凡人真实的一生》一文中写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寄托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苦痛,而每个读杜诗的读者,是以自身投射过去,也都会隐约看见自己的影子,心有戚戚然。”现存杜甫的三千多首诗作,百分之九十几都是四十岁以后写的。所以没有一定生活阅历,没有经历生活毒打的年轻人,读杜甫的诗,总会觉得对牛弹琴,莫名其妙。而经历过生活的坎坷和生命的生离死别的中年人,都能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泱泱泥污人,狺狺国多狗”“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等等诗句中,找到共鸣并感同身受。所以读杜甫的诗,需要一定的生命积淀和生活阅历,才能读懂。
杜甫的一生波澜壮阔,艰难坎坷。一生的最重要转折点是安史之乱,此前,他曾是官三代富三代,是聪慧且无忧无虑的少年,意气奋发云游四方的青年,也曾科举落榜,但从未为生活犯愁。此后,是四处奔波穷困潦倒的中年,是到处漂泊曾有过短暂欢愉但更多是愁苦的老年,一直颠沛流离,穷困至死。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哲学家克罗奇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只要它还影响着我们,就存在我们之间。”所以,我读这本书的起因,并不仅仅是想了解杜甫这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更多的是尝试能从杜甫坎坷的一生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
杜甫一生当过官,但都是些小官,当然最大的是在成都定居期间曾任好友严武幕府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一个从六品上的职位。再去成都之前,他还曾任“华州司功参军”,一个从七品下的官职。华州即今渭南市华州区,与我的老家渭南市临渭区崇凝镇毗邻,三十多年前曾多次到那里游览,只是未曾注意过大诗人竟然也在这里当过差。
“司功参军”的主要职责是“掌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丧葬等事”,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组织部长兼教育部长。可以说,职务不高,权力不小。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从左拾遗任上,因为房琯鸣不平而被贬至华州,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弃官而去,杜甫在华州任职不到两年时间。然而,这短短的一年多里,是杜甫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之一,大约有三十多首,著名的“三吏”“三别”就在这个时期创作完成定稿。当然也是杜甫思想发生剧烈转变的时期,至此后,尽管他曾在成都严武任节度使时,短暂地给严武当过幕僚,再也没有回到朝廷的决策中心,心灰意冷,自我放逐。
杜甫在华州的一年多时间,主要负责学校、庙宇、考试、典礼乃至办公设备,帮助刺史起草表奏书简,记录华州主要官员的优劣、服务年限、请假考勤等,工作内容非常庞杂,期间还经历过大旱和饥荒,当然他最为得意的是还给当时主政的郭使君写过一篇《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分析当时的形势,“今残孽虽穷蹙日甚,自救不暇,尚虑其逆帅望秋高马肥之便,蓄突围拒辙之谋。”建议朝廷集中兵力攻击相州东、西两州,“臣则请朔方、作西、北庭等军渡沁水收相、卫;贼若回戈距我两军,臣又请郭口、祁县等军蓦岚驰屯据林虑县界,候其形势渐进,又遣李广琛、鲁炅等军进渡河,收黎阳、临河等县,相与出入掎角,逐便扑灭,则庆绪之首,可翘足待之而已。”
没想到吧,杜甫不单是个诗人,还是个战略军事家。
除了这篇《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杜甫还写过《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在这组文章中,杜甫共出了五道考试题,让举子们从中选择三道来回答,如果答得好,便推荐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按照洪业先生的考证,这五道考题分别是:
第一题:有什么办法能够增加政府的收入以供养朝廷军队,而不是把经记负担转嫁到百姓头上?
第二题:有什么办法能够在目前公开的市场中几乎买不到马匹的情况下,提高驿站的效率?
第三题:有什么办法能够恢复对河流的管理,使得渭水利于行舟,漕运能够顺利到达长安?
第四题:对于目前的法律,有没有进一步修订的可能,以增加军队的兵员,同时又不消耗农业生产必需的劳动力?
第五题:因为叛乱并未完全平息,而国家的复苏迫在眉睫,有没有对金融改革和粮食储备等方面问题的具体建议?
同时,杜甫强调,这些问题很重要,“倾之问孝秀,取备寻常之对,多忽经济之体,考诸词学,自吐文章在,防以徴事,曷成凡例焉?今愚之粗徴,贵切时务而已。”
因篇幅所限,我只摘录其中的第一题。
原文:山林薮泽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故供甲兵士徒之役,府库赐与之用,给郊庙宗社之祀,奉养禄食之出,辨乎名物,存乎有司,是谓公赋知归、地著不挠者已。今圣朝绍宣王中兴之洪业于上,庶尹备山甫补衮之能事于下,而东寇犹小梗,率土未甚辟。总彼赋税之获,尽赡军旅之用,是官御之旧典阙矣,人神之攸序乖矣。欲使军旅足食,则赋税未能充备矣。欲将诛求不时,则黎元转罹于疾苦矣。子等以待问之实,知新之明,观志气之所存,于应对乎何有?伫渴救敝之通术,愿闻强学之所措意。道在此矣,得游说乎?
翻译:山林草野之地,各以土地肥沃贫瘠程度及多少区分等次。本来,供给“甲兵士徒之役,府库赐与之用”以及“郊庙宗社之祀,奉养禄食之出”,分门别类,由有关官员负责保存,即所谓的官府赋税得其所归,百姓“安而不扰”。今本朝承继周宣王中兴之大业于上,百官像仲山甫一样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于下,而东边的叛贼安庆绪仍在负隅顽抗,四海之内也还没全纳入国家法度。所得之全部赋税,全用于供养军队,说明官吏缺乏旧时的典章制度,人神次叙反常。欲使军队物资充足,则赋税未能备足。欲将不时强制征求,则百姓遭受痛苦。为了解你们的新见解,观察你们的志向所在,作为待问之人,你们有何应对的办法?朝廷早就渴望有纠正弊端的一般办法,愿听到各位勤勉学习之心得。大道在此,请陈述你的主张。
备注:以上原文和翻译来源自网络。
应当说,杜甫出的这五道考题还是很切近时弊的。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作乱,史称“安史之乱”,已经三年多了,潼关失守,玄宗出逃,肃宗即位,长安光复等事件。这场战乱使社会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杜甫曾在《无家别》中记叙了惨状:“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旧唐书》也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可以说,这场战乱沉重地打击了大唐王朝,至此,大唐王朝由盛转衰,民不聊生,惨不忍睹。
杜甫出这五道考题,就是想考考这些举子们对时局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应对之策,从中选拔栋梁之材到京城参加进士科考试。
然而,这五道考题一出,立即得到了考生们的强烈反对。因为在杜甫之前的考试,考题一般都是从四书五经等经典中选一段话,来考察举子们的学习理解能力。如今要求举子们用经典来解决现实问题,这难度不是一般地大。另外,举子们也对杜甫的身份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杜甫是谁?你自己从未在科举考试中成功过,凭什么来给我们出题?而且,就连你任左拾遗期间也不是很合格,要不皇帝怎么罢免了你?你出的这些考题提出的这些问题在朝廷中并不需要,我们的目的是要考中进士,进而当一名合格的官员,凭什么我们要遵循你的治学之道?!
举子们哗然了,事情闹得越来越大,最后华州知州不得不息事宁人,废除了杜甫的考题,让别人重新出题,这才让事件平息。
通过这件事,也让杜甫心灰意冷。此后不久,他便挂官而去,西去秦州,通过祁山道去了成都,最后定居成都,最终老死郴州。
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再看杜甫初得这五道考题,还是很有水准的,也是很符合他“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创作要求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统考题目不分析国家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不回应社会的关切,只是在莺莺艳歌和卿卿我我的小圈子里打转转,只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那么就失去了教育选拔的目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会有出息,选拔的官员不会有大作为,所以杜甫的考题对于今日仍有振聋发聩的借鉴作用。
杜甫之所以被誉为“诗圣”,不仅仅是他的诗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一边,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温饱,这样的诗才是伟大的诗,这样的诗人才是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