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到底是感念祖母,还是避政自清?

2023年08月04日11:53:04 历史 1729

《陈情表》到底是感念祖母,还是避政自清? - 天天要闻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期间出现的传世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倘若提及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身为蜀汉旧臣的李密所写的《陈情表》一文,凭借其“悲恻动人”的情感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成为流传千古的美文。


历代的文学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评价甚高,宋代释惠洪曾称《陈情表》一文“沛然出自肺腑,无斧凿雕琢痕”;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清代《古文观止》一书则评价《陈情表》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密身为蜀汉旧臣,本是难在曹魏政权内再入仕途。可谁知司马炎势大,强迫曹魏皇帝曹奂禅位给他,改元泰始,史称其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司马炎比相对于曹魏精明多了,为了巩固政权,广罗天下名士去当官。因而,很多旧时蜀国吴国的官员被招募到晋朝官员队伍中。蜀汉旧臣李密就是其中一位。

《陈情表》到底是感念祖母,还是避政自清? - 天天要闻

出人意料的是,李密拒绝了皇帝的征辟。面对这样一位刚完成改朝换代,杀人如麻的皇帝,给旁人八个胆子也不敢拒绝,可谁给他一个小小的蜀汉旧臣敢于拒绝皇帝的勇气?梁静茹吗?还没等司马炎生气,司马炎发现李密奏章的背后,还附着七百余字的自白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陈情表》。


由于《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看了不但不责怪他,反而为他的赤诚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他同意李密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全部费用。这件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细品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能打动这位远远算不上仁德的晋武帝呢?我认为恰恰便是李密悲惨的身世和感怀祖母之不易,愿尽孝道的赤子之心。


恰如文中所说中,李密的童年极为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没了。李家人口凋零,数代单传,李密他爹一走,那家里的顶梁柱也就垮了。祸不单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舅舅强行将李密母亲改嫁他人。没办法,“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李密的祖母刘氏亲自抚养当时只有四岁的李密。更要命的是,“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李密从小体弱多病,到了九岁其他小孩子蹦蹦跳跳的年纪,更是连走路都不能。

《陈情表》到底是感念祖母,还是避政自清? - 天天要闻

待到李密成年后学有所成,走进蜀汉朝堂,成为蜀汉后期为数不多的清正官员时,“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的祖母刘氏疾病一天却比一天重。有句老话常讲,“久病床前无孝子”,而《陈情表》感人之处就在于李密坚持每天服侍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如今病患在床的祖母。这般真挚的感情终是打动了晋武帝,真情流露的文章也得以与诸葛亮那篇鞠躬尽瘁的《出师表》并驾齐驱。


这是我以前读《陈情表》的体悟,但这些年来随着不断翻阅史书,我觉得李密写这篇《陈情表》未必没有几分其他的意味在里面。


大家都知道,曹魏时期,有句歇后语很出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家族一步步从曹操的子孙中夺取皇位的过程,是一个勾心斗角,动辄血流成河的过程。就连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也因痛斥社会黑暗化作了司马昭的刀下亡魂。蜀汉被灭亡之后,作为西蜀才子又是蜀汉旧臣的李密,自然是有一种故国之思。何况李密还认为后主刘禅有着“可以齐桓”的可能,只不过是“未得其人”罢了。


对于蜀汉的被灭亡,他心中应当有些不服,对于篡曹魏而立的司马氏的晋朝,自然也就有一点不屑和不齿,或许还有一点仇恨。当然也就不愿意到这样的朝廷去作官而为它尽忠了。我认为,对于李密而言,与其把给狠毒残暴的司马炎当臣子,倒是还不如试着推脱,在家尽孝侍奉相依为命且年迈的祖母。

《陈情表》到底是感念祖母,还是避政自清? - 天天要闻

读罢《陈情表》,明显感觉到李密把卑微和不屈拿捏地恰到好处。既在世人眼中博得孝子之名,又巧妙避免了祸事,是为孝在前而忠在后,一前一后成就了李密,也成就了这篇流芳百世的《陈情表》。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 天天要闻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绾等人建议说:各国诸候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
苦涩的荒唐 - 天天要闻

苦涩的荒唐

文革后期的73年,小学四年级时一个班级搞了一场随堂批判会,校长都来参加了,因为校长听说这个民办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强的,让“哑巴”都开口说了话。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 天天要闻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飘着细雨。军机大臣瞿鸿禨捧着一叠奏折疾步穿过宫门,却在养心殿前听见瓷器碎裂的脆响。殿内,慈禧太后正凝视着刑部呈报的"杖毙逆犯沈荩事毕"奏本,指尖深深掐进黄绫锦垫。 这个令帝国最高统治者震
送别!杨林德教授逝世 - 天天要闻

送别!杨林德教授逝世

据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我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杨林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3日11时3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杨林德教授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为推动我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