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很少夸赞臣子,但他对萧瑀却毫不吝啬。李世民在《赐萧瑀》诗中写道: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萧瑀是谁?萧瑀是隋朝时名将,隋炀帝的小舅子,萧皇后的亲弟弟。后来被俘归顺唐朝,被封为宋国公,李世民登基后拜为宰相,但萧瑀性格刚直不适合当宰相,于是李世民改他为太子太傅。唐太宗夸赞他是“卿之忠直,古人不过,”并赐诗。
萧瑀为人和善,对佛法很是崇信。隋炀帝驾临涿县时,萧瑀结识当时一个释家智者释智苑。释智苑有个大心愿,就是要在幽州北山崖璧石窟凿刻经文。萧瑀知道后对姐姐萧皇后说了此事,萧皇后大为感动,决定资助释智苑完成心愿,于是捐赠千匹丝绢和财物,萧瑀也捐赠了五百匹丝绢给释智苑。
释智苑想建造一座木佛堂,但又发愁木材和砖瓦从何而来?又担忧建造木佛堂会占用刻经文的时间和经费,所以迟迟没有开工建造木佛堂。但一位积德行善的好人,除了达官贵人会来帮他,就连上天也会眷顾。
一天晚上,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众人惊悚。第二天雷住雨歇,众人发现山下路边堆满了千根粗大的松柏树木,这都是晚上被洪水送过来的。正好可以实现释智苑建造木佛堂所需的木材,甚至还有盈余。至于木材来自哪里?有好事者追溯发现是来自很远的西山,被霹雳击倒后顺着洪水漂流到了释智苑刻经文的东山。
众人赞叹是有神仙相助。释智苑亦是赞叹不已,留够建造木佛堂的木材,其他都分给了山民,山民也很高兴,就帮助释智苑和工匠们建造木佛堂,很快就建好了。释智苑石窟刻经文装满了七个石窟,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圆寂,但他的未竟事业有弟子们继承了下来,释智苑的事迹轰动隋唐,直到现在还有他的故事流传于世。
积德行善之人,有人助,又有神助,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洪水送木就是那么的巧合。洪水送木的故事,给我的启示就是,凡是积德行善之人,心中所想之事,都能恰到好处地得以实现。
隋朝释智苑即静琬法师,其所刻创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经典,即房山石刻,是我国古代碑刻艺术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