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日本侵华战争之后,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史学家研究的焦点所在,日本从“仰慕”学习中华文化再到“蔑视”甚至是侵略中国领土,这种思想方式上的转变与日本人中国观上的转变密不可分。
幕末时期作为日本近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上承元和偃武,下启明治时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这段时期,日本人的中国观又有哪些转变,其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又有哪些呢?
幕末之前日本人的中国观
事实上,纵观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其实是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江户初期,幕府治国的核心主要以儒家朱熹的朱子学说为核心,在此期间,江户幕府鼓励国内士人文人研究学习朱子学儒学经典,甚至将朱子学说奉为日本诸学中的圭臬。
因此,作为朱子学说发源地的中国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江户初期,日本从上到下都对中国抱有强烈的尊崇与憧憬。
日本“海禁”时代之后,这种带有部分盲目追随性的思想又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首先提现在学者思想家身上,就是从开始的全盘接纳推崇朱子学说演变至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并强调日本本身的独特性。
这部分研究者主要以西川如见、新井白石、荻生祖徕等人为首,他们在学习朱子学说的基础上已经能够开始主动地批判当时的“华夷秩序”,并开始思索日本自身的思想发展方向。
明清之后,日本开始流行所谓“华夷变态”的理念,这主要是因为清朝满人入关,推翻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这就使得部分日本人认为他们才是中华文化的最好践行者。
因此这段时期的日本思想家更多的是追求本国文化的优越性,这个理念的盛行无疑也佐证了日本早就对自身处于边缘地位的不满,他们急切想要摆脱当时所处的窘境。
而到了江户中后期,朱子学说在日本国内开始不再受到青睐,相反,王阳明的心学开始受到部分思想家和文人的追捧。
其原因主要源自于王阳明的学说中所具有的鼓励自我、自尊无畏、思想解放、鼓舞志气等积极因素对当时的日本政治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这点来看,此时日本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尊崇有所转变,更加注重从中择取对本国发展有利的一部分加以应用和宣扬。
综上所述,幕末之前,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大抵以学习尊崇为主,一直到江户后期才开始将重点转向本国文化的优越性。
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过程
幕末时期,随着王阳明学说在日本的盛行以及整个国际局势的变化,日本开始对中国有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态度”。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美国舰队敲开了日本的大门。
1854年,幕府再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炮火下屈服,不仅签定了《神奈川条约》,之后更是和英国、俄罗斯、荷兰也签定了同样的条约,与此同时,日本绵延200多年的锁国政策正式瓦解。
国内国际形势的种种转变不得不迫使日本从上至下开始思索新的道路,然而此前一直作为日本“导师”形象的中国早已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甚至也如他们一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约。
这就使得日本国内对中国的态度再次发生转变,他们开始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
在此之后,日本国人一方面为了寻求本国的发展之路,一方面又想知道面对这样的困境,曾经强大的中国又采取了哪些行动,日本决定派遣使者来到中国考察。
1862年日本“千岁丸”号驶抵上海,然而当时的上海,民生凋敝,经济惨淡,远不是传闻中繁华的十里洋场。
不仅如此,刚刚经历过战争侵袭的中国,不仅没有出现良好的改革趋向,相反,部分封建主义依旧根深蒂固,民众生活可谓水深火热。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初抵中国的日本人瞠目结舌,随后船上便有人将其目睹记录在册,传回国内,而经此一事,中国积弱已久的消息在日本国内不胫而走。
不久之后,许多在华日本人纷纷开始将在中国的所听所闻传回国内,至此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彻底转变,从开始的尊崇直接转变为轻视和不屑。
此时,日本国内开始涌现另一部分思想家,他们不再遵循前人的思维方式,彻底将曾经奉为圭臬的儒学经典抛之脑后,转而学习起了在他们眼中更为强大的西方列强的发展模式。
为此,日本国内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儒学衰微,国学兴起,以及洋学广泛流传。
再之后,日本国内极端国权思想和极端民族优越主义空前膨胀,这也促使他们萌生了更大的企图,尤其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大幅度提升,这就使得国内对外侵略主义再次抬头,甚至发展到后来,最终成为国家主流政策。
综上所述,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总体是呈现一个下降趋势的,起初,他们对于和日本面对同样困境的中国或许也曾有过同情和反思,但是随着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这种同情就渐渐转变成了轻视和不屑,最终导致他们对中国态度的彻底转变。
这一切,为后面的日本侵华做了铺垫。
1874年到1945年之间,因为日本侵华,中国非正常死亡人口至少2.8亿人,伤亡人数更是又3500多万;而日本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20亿美元。
幕末日本人中国观转变的原因
那么,如果想要探求幕末日本人中国观转变的深层原因,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从中国方面来看,清末闭关锁国,使得中国国力衰微,渐渐被世界大潮抛在身后,而清政府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好想象中,故步自封,使得原有的大国优势荡然无存。
除此之外,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儒家思想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其次,从日本方面来看,国人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以及在西方列强的炮火攻击下东亚国际秩序观的转变,使得日本国内对所谓的“神国”理念和民族优越论高度膨胀。
多重因素联合下,最终导致了幕末日本人所固有的中国观的根本性转变。
幕末日本人中国观转变的影响
那么,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究竟对中国乃至世界格局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直接影响了日本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幕末之前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虽不甚亲密,但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甚至由于这种慕强心理,日本上下都在学习中国的思想文化,甚至将其视为治国之本。
在这段时间,日本与中国之间偶有使者往来。
而到了幕末时期,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不仅改变了日本国内的思想文化发展方向,更是直接扭转了日本对中国的外交态度,而这无疑也是后来日本决定侵略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对日本本身而言,国人中国观的转变使得日本国人的国家主权意识空前膨胀,尤其是在意识到中国积弱的现状之后,更是促使他们萌生了跻身东亚各国中心国家的企图,此后,日本国内的极端民族优越主义更是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力量。
除此以外,由于日本国人对中国态度的急剧转变,使得他们将目光直接投向了西方列强,在此之间,日本国内涌现出了一部分彻底倒向西方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他的“脱亚入欧”主张在当时的日本一经发布,就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由此可见,当时日本国内对此类主张的认同度之高。
最后,从国际形势上来看,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导致了他们对自身所处地位的深思乃至不满,从而直接影响了日本之后的“大陆政策”,进而导致了东亚国际秩序的重新洗牌,最终影响了整个世界局势。
综上所述,幕末作为日本近代史的开端,它的特殊地位必定决定了它于日本人的重要意义,而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直接成为了日本走上侵略扩张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造成幕末日本人中国观转变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有他们自身思想上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中国故步自封,不求创新的封建思想主义作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当时外界环境的变化。
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直接成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也必须正视这段历史,时刻提醒自己切忌盲目自大,故步自封,最终落于人后,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
如今,中国已经崛起。
在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增长,并且涨幅高达2.3%,2021年更是达到了8.1%的涨幅。
反观日本,在泡沫经济之后始终处于一种低迷状态,2020年中国已经成为了日本的最大出口市场,出口比重超过了20%,而到了2021年,出口比重更是有25%。
参考文献:
《试论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李家辉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 M ] 杨栋梁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千岁丸”上海行》]. 冯天瑜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从“脱儒”到“脱亚"一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 韩东育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