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逝世后,越南几乎拒绝了所有国家的吊唁,却唯独接见了周总理。他为什么会被越南如此重视?胡志明和周总理之间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胡志明和周总理曾是同窗,周总理对胡志明更有救命之恩。解放时期,胡志明被国民党囚禁,是周总理想方设法与敌人周旋,向国民党施压,最终成功将胡志明营救出来。此后,两人一直保持着亲密联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胡志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周总理听说后,亲自挑选出国内最高水平的医疗专家,多次前往河内为胡志明治病,并让医疗组将好友的情况详细汇报。
1969年5月,在经过中国医疗组的精心治疗后,胡志明的健康情况逐渐稳定,于是越南就让医疗组专家先回国做短暂休整,一个月后再回来。医疗组的同志非常感激胡志明的照顾,临走之前询问胡志明需要他们从中国带一些什么东西回来,胡志明笑着说,我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带回一只北京烤鸭就好。
周总理在听取医疗组的汇报时,得知胡志明想要吃北京烤鸭,便决定亲自过问此事。周总理说,一个烤鸭哪够吃,要送两只,而且还得把甜面酱、大葱、黄瓜丝、薄饼一起送去,关键是要解决炎炎夏日的运输问题。
为此,周总理找来相关领导和专家商讨如何保鲜,经过几人的共同商讨,最终决定将烤鸭和各种配套封装严密,放在一个搪瓷水桶里,周围放上特制的化学粉剂,这样就可以将温度降到零下30摄氏度。
一个月后,医疗组带着周总理精心准备的烤鸭返回河内。看着脆香鲜美的烤鸭,胡志明大为感动,他将一只烤鸭送给了中国医疗组,另一只烤要留到四月的党庆典礼上,宴请了中国驻越大使。而那个装载烤鸭的搪瓷小罐一直被胡志明秘书珍藏了30年,后来作为革命文物展览。
1969年8月下旬,胡志明病情恶化,一直密切关注老友身体状况的周总理,于25日再次挑选国内精英专家和最好的进口抗菌素前往越南。但是周总理依旧放心不下, 31日,他又派中国医科院长乘专机赶往河内,了解胡志明的最新病情,并要求院长立即回国汇报。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天气突变,院长回国时间被迫延迟到9月1日才返回北京。之后,周总理听了院长长达五个小时的汇报,随后连夜组织专家商讨抢救措施,最终,周总理决定组织一个急救组带着药品和医疗器械赶往河内。
9月2日上午9时,专机缓缓行驶到中越边界另一边的医院里。胡志明一大早就开始工作,听了总理向他报被国庆活动准备示意后,嘱咐他要记得为群众燃放烟花。这一天,胡志明精神抖擞,还吃了一大碗小米粥,可是没多久,胡志明突然停止了心跳,最终抢救无效逝世,即将到达河内的专机奉命返回。
听闻噩耗后,周总理悲痛欲绝,当即决定亲率代表团前去吊唁胡志明。 9月4日,周总理一见到越南领导人就抱头痛哭,悲切地说道,我们虽然来的仓促,但还是晚了,没能见到胡主席最后一面。当时,各国代表团纷纷前来调研,迫切希望瞻仰胡志明主席的遗体,但是,越南政府表示,他们要将遗体做保存工作,暂时不进行瞻仰活动。
周总理听闻后表示理解,他动情地说,胡主席奋斗一生,为越南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为中越关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对国际无产阶级也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胡主席虽然已经逝去,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一番恳切的肺腑之言,令越南领导人感动不已。
鉴于胡志明和周总理之间的深厚情谊,越南领导人经过磋商后改变了主意,随后秘密请周总理和叶剑英同志在回国前一晚到医院向胡志明遗体道别。
胡志明去世后,越南医护人员立即向胡志明遗体转移到75 a。这是一个新建的遗以保存中心,其中包括解剖室,医疗器械和遗体停放式等,室温保持在16摄氏度,湿度在75%左右,达到了绝对无菌。整个工程坚固无比,能承受住敌机轰炸,于1968年竣工,代号为75 a。
其实,早在1969年上半年胡志明病情不断恶化的时候,越南领导人就已经开始考虑胡志明的后事了,其中的重点就是遗体的保存问题。当时,越南代表向苏联提出三个要求,帮助保存胡志明遗体,帮助修建胡志明陵墓,帮助越南专家学习保存遗体技术。苏联对此作出积极回应。
1967年9月7日,越南派出三名专家组成特殊医疗小组前往苏联,他们主要学习如何浸泡和保存遗体,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遗体保存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苦心孤诣几个月后,小组学员学成归国,临走时苏联还送了三套相关设备和专用器械。那么,苏联如此热心帮助越南,为什么越南就就是不肯答应将胡志明遗体运到苏联保存呢?毕竟相比于苏联,越南的遗体保存专家和环境还是相差甚远。
其实越南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当时国内正在打仗,局势动荡,难免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而且路途遥远,运送过程中对温度要求极为严格,万一出现了溃烂,失败等情况,将难以挽救。而且人民也不希望自己国家的领袖运到外国,政府为了团结人民一致对外抗击美帝,最终选择用自己国家有限的人力物力保存胡志明遗体。
越南希望苏联专家能够帮助他们在国内保存胡志明遗体,并且表示如果苏联坚持运走,那么他们宁可将主席遗体火化。
越南政府的强硬态度和人民对副主席的感情,让苏联不得不妥协,答应留在越南,帮助他们完成遗体保存工作。苏联代表随后立即返回苏联将国内最好的药品和器械带回越南,带领越南专家确定方案,首先定了个大方向,遗体不能出现溃烂,萎缩,班点,黑化,用药和生前一模一样。随后,遗体保存正式开始。
第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将遗体的循环系统全部清洗干净,尤其是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手指,脚趾等部位容易被堵塞,要着重处理。出乎意料的是,胡志明的微血管非常顺畅,但是专家们为了防止因局部和短暂性的堵塞导致皮肤和肌肉发生恶变,依然对遗体进行了全方位的疏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遗体整容和定型。
专家根据胡志明生前千张照片,反复进行研究比对,尽量让遗体的特征和生前一模一样,令前来瞻仰胡主席仪容的人看不出任何不同。经过苏联和越南专家的共同努力,遗体保存工作已经做得相当到位了。水晶棺中,胡志明面色红润,仪态安详,宁须清晰可见,就像睡着了一样。但是越南深知这只是一时的,要想长久保存好遗体,最好的办法就是向苏联借鉴经验。
当时苏联早在列宁逝世后就研究出了一套世界上最成熟的保存方案,如果苏联能将方案贡献出来,这将会对胡志明遗体保存形成巨大的助力。因此,越南希望本国专家能掌握到苏联核心的保存技术,已在将来能够独当一面,独自完成遗体保存工作。但是,越南专家并不敢开口讨要保存秘方,众所周知,这是苏联的绝密,他是不可能向别的国家透露的。既然越南无法讨要到苏联的秘籍,那他又是如何将胡志明遗体保存成世界上最好的呢?
1968年,也就是在胡志明逝世前一年, 75 a刚刚竣工后,越南中央吸取苏联列宁遗体在战乱中无法保全的教训,提出在首都河内附近再建一个保存主席遗体的基地,避免敌机轰炸等意外情况。不久,一个和75 a类似的工程迅速建起来了。但是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建筑更为隐秘,将遗体保存的地方设置在了一个钢筋混凝土打造的暗洞里,为了方便将器械运到洞中,一共打造了1800个钻孔。
经过士兵们昼夜不停的努力,终于在胡志明去世后三个月完成代号为k84,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怎么将胡志明遗体毫发无伤地转移到k84。为此,苏联专家特别提醒,转移时首先要在车上放一个水杯,作为观察是否损伤遗体的指标。杯内的水面到杯口距离保持在三厘米左右,车子在行驶过程中不可令水溅出杯外。;其次,要确保车中达到无菌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务必要和75 a1致;最后,行车时间不能超过四小时。
这些条件对于当时的越南来说极其困难,从75 a到k 84,路途长达70公里,路途坑洼不平,况且当时烽火四起,很难做到平稳转运。于是越南想了一个办法,把水晶棺放到一个大木箱中,在箱子下面装上弹簧,以此减缓颠簸。为了避免意外情况发生,越南在行动之前多次实地勘察路线,对坑洼的路段进行紧急修补,在行驶的时间段内对整个路段进行封锁。
1969年12月23日,在十几辆军用车辆的护卫下,胡志明遗体被秘密转运到k 24。 1970年11月21日,美国为了营救被关押在附近的美国空军飞行员,歼敌机对k 84周围区域进行了突袭,虽然没有伤害到遗体,但是这件事跟越南中央后怕不已。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美国飞机会不会再次轰炸这个地区?没有人知道答案。
最终,经过反复商议和权衡利弊,越南决定还是将胡志明遗体运回首都的75 a比较安全。本以为运回75 a是个万全之策,起码首都的安保环境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哪曾想挡得了人祸,却没能挡住天灾。
1971年8月,首都爆发水患,河水猛涨一体,面临着被淹没的风险,于是越南又将胡志明遗体运回了k 84。为了避免美军空袭,越南在k 84周围部署了一个连的兵力,并增设三门高射炮和三辆坦克守卫。就算布下了重兵,越南依旧不放心,如果敌机再来一个炸弹,就能将k 84夷为平地,派100辆坦克守卫也没用,因此,找一个安全的地点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相关专家的考察,最后在距离k84十五公里的一个山洞里建筑了一座基地,代号h 21。 1972年12月15日,胡志明遗体被停放在h 21。
1973年,越美双方停战,国内局势稳定,越南认为还是首都比较安全,况且主席的遗体放在那么远的地方,不利于聚拢民心,于是又将胡志明的遗体迁回75 a,加上最初临时搁置遗体75 b,胡志明遗体先后经历四个基地,五次转移,终于安定了下来。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越南专家不断学习遗体保存知识,研究出了独属于自己国家的遗体保存技术,故此才能是使胡志明遗体栩栩如生,成为所有国家领导人中遗体保存最完好,最理想的。而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胡志明一生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赢得了人民的衷心爱戴,国民才愿意倾尽财力,物力和精力来保存他的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