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9日,毛主席同在朝鲜平壤参加第二次亚洲经济讨论会后访华的亚洲、非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谈话,他说:
“印度打进了我国几十公里,它打了好几年,我们才自卫还击。一打就打回了老国境。在几千公里的老国境线,印度人跑光了,没有军队,那我们就撤回来了,撤到帝国主义规定的所谓新国境线,这条线我们是不承认的。我们从这里后退二十公里,设立了缓冲地区。”
抗美援朝的时候,毛主席一句“不能置之不理”,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斗争。而对力量远不及中国的印度的武装挑衅,为什么要在它打了好几年,才自卫还击呢?
因为毛主席一直有一个中印友好的大局意识。
1950年4月1日,印度与中国建交,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0年5月20日,毛主席在接受印度首任驻中国大使潘尼迦递交国书时致答词说:
“中印两国,国境毗连,在历史及文化上均有悠久而密切的关系,近世纪来,又都为挣脱自己民族的厄运,进行过长期而勇敢的斗争。存在于贵我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同情与关怀是深切的。现在中印两国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不但将使已存在于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日益发展与巩固,而且与此而俱来的亚洲两大国家人民的真诚合作,必将大有助于亚洲与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印建交的当初几年里,两国交往密切频繁,但也存在着地区利益的矛盾和隔阂。尽管如此,毛主席在维护中国利益和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始终维持着中印友好的大局,努力不使双边关系偏离和平的方向。
一 九五三年十二月至一九五四年四月 ,中国政府代表团同印度政府代表团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正式写入协定的序言。“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后来一直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承认和使用。
1954年9月30日,毛主席会见由印度总理尼赫鲁夫人乌玛·尼赫鲁率领的印中友好协会访华代表团,对中印关系,他说:“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加起来就等于世界人口的一半,我们应当增加相互的接触和来往,不互相损害,而互相帮助。”
1954年10月19日,毛主席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他说:
“我们所有东方人,在历史上都受过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欺侮。中国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欺侮有一百多年。你们的国家受欺侮的时间更长,有三百多年。我们东方人有团结起来的感情,有保卫自己的感情。”
1954年10月23日,毛主席再次会见尼赫鲁,跟他谈战争问题,他说:
“归根结底一句话,不打仗最好。我们现在正执行五年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也正在开始。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全盘计划就会打乱。我们的钱都放在建设方面了。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经济和文化计划都要停止,而不得不搞一个战争计划来对付战争。这就会使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延迟。印度也是这样。总之,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
1954年10月26日,毛主席第三次会见尼赫鲁,他说:
“印度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印度好了,对世界是有利的。尼赫鲁总理主张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并且表示希望赞成和平的国家日益增多。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是一个很好的口号,我们赞成。为此目的,就需要去除一些足以引起怀疑、妨碍合作的因素。凡是足以引起怀疑、妨碍合作的问题,我们都要来解决,这就能达到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利。合作不能对任何一方有害,否则就不能持久,一定会破裂。不论是朋友之间、国与国之间或是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合作,都是如此。”
1955年12月8日,毛主席会见印度驻中国大使拉·库·尼赫鲁和夫人,他说:
“我们同印度人好谈话,因为谈话时不要防备,讲错了话不要紧,你们不会抓住这些错话来整我们,同样我们也不会整你们。这是由于我们有很多共同之点,不仅我们的地位是相同的,而且我们大家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有机会的话,我很愿意去印度。”
1956年9月29日,毛主席设宴招待尼泊尔首相阿查里雅和夫人,他致词说:
“我们两国之间有一座山,这座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这座山不仅连结着中同和尼泊尔,而且也连结着中国和印度。所以,印度、尼泊尔和中国是连结在一起的,我们都是近邻。”
1958年7月28日,毛主席接受印度新任驻中国大使帕塔萨拉蒂递交国书并致答词说:
“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令人传颂的友谊。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由于殖民主义者对西亚的侵略致使国际和平受到严重威胁,我深信,中印两国必将更加高举五项原则的旗帜,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努力。”
1959年5月13日,毛主席审阅中国外交部对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杜德的答复稿,加写的一段话中说:
“总的说来,印度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一千多年来是如此,今后一千年一万年,我们相信也将是如此。印度没有参加东南亚条约,印度不是我国的敌对者,而是我国的朋友。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三个月,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1959年5月15日,毛主席会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关于印度问题,他说:
“中国和印度吵架不过是一件小事。我们这两个国家的友好关系有一千多年了,难道因为这么一个小指头大的小事情就把两国的友谊闹翻了吗?不会的,绝对不会的。和印度吵架,是因为西藏这样一个具体问题。印度政府想把西藏拿到手里,形式上中国所有,实际上它在那里办事。就是这么一种情形,所以架就必吵。”
1959年9月8日,毛主席会见阿富汗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纳伊姆,对中印问题,他说:
“印度很早就承认中国了,印度在联合国支持我们,我们与印度的纠纷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九个指头是友好的。美国人在背后逼我们,我国与印度为什么不和好呢?整个亚洲在万隆原则上团结起来,这是大势所趋,吵架不能解决问题。”
1959年11月3日,毛主席召集周恩来、彭真、王稼祥、胡乔木、雷英夫开会,讨论中印边界等问题,毛主席说:
“我想提这么一个建议,为避免边界纠纷,按照实际控制线,两国军队相距在二十公里以内的,各退十公里,整个全线,印度也退十公里,中国也退十公里,因为边界没有定,以待谈判解决。如果说十公里不够,还可以研究一下,可以更长一 点。如果说双方各退二十公里,就是四十公里的距离。这还要双方达成协议,或者用换文,或者怎么样。如果他答应,我看两国总理可以见面,在北京或者新德里都可以。我有这么一个盘子,就是要和平。尼赫鲁说双方撤出朗久,我就扩大成整个实际控制线,我们爱好和平就达于极点了。”
1960年3月18日,毛主席会见尼泊尔王国首相柯伊拉腊和夫人等,谈到中印问题,他说:
“我们同印度有过一些别扭,不要紧,马上就会过去的。我们的利害相同,都是不发达的国家。说中国侵略印度,是不真实的。人家一寸土地我们都不要,要别人的土地是犯罪的。你们尼泊尔的二寸土地我们都不要。我们同印度吵了一年架,但还是朋友。朋友吵架是常有的,夫妇之间、兄弟之间都吵架。”
毛主席向印度释放的和平善意,印度并没有领会和接受,反而变本加厉了。一九六二年七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西段分三路向中国巡逻队进逼挑衅,建立侵略据点;侵入中国新疆奇普恰普河谷地区向中国边防哨所突然发动进攻。对印度的蚕食政策,中国边防部队针锋相对。至一九六二年十月,中印边境斗争升级,印军加紧备战,准备发动新的军事进攻,尼赫鲁扬言要把中国军队从东北边境赶出去,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叫嚣"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
1962年10月17日,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同时炮击中国边防部队的前沿阵地,进行大规模武装挑衅。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连续发动进攻。晚十一时,毛主席签发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歼灭人侵印军的作战命令。命令指出:为了保卫祖国边疆,中央决定进行反击战役。
1962年10月20日,我西藏边防部队、新疆边防部队在东、西两段同时实施自卫反击战,一举将入侵印军给予了毁灭性打击。 此战共毙敌4800余人,俘3900余人。
打退入侵印军后,中国军队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宣布全线停火,主动后撤。
1962年11月 2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从十二月一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七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声明说:
“中国政府真诚期待印度政府作出积极的响应。如果印度军队继续进攻,重新推进到实际控制线,留在实际控制线,或越过实际控制线,中国保留进行自卫还击的权利,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
1963年2月19日,毛主席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听取中印边境反击作战前线最高指挥官张国华汇报,毛主席说我们“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
毛主席所说的“政治军事仗”,是毛主席对印的基本态度,他一直在避免与印度兵戎相见,他对中印的友好相处一直满怀期待,他希望中国与印度的人民应该生活在世代友好的和平环境里。对印反击作战,非毛主席所愿,而是迫不得已,虽然中印双方发生了武装冲突,但他还是希望把局势控制在局部范围内,并不想扩大战争的规模,更不想将战争时间延长,因为他一直没有放下中印友好的大局。
1968年5月28日,毛主席会见尼泊尔王国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比斯塔,谈到中印关系
时,毛主席说:
“印度这个民族还是好的,无论哪国人民都是好的。印度政府对我们不友好,但我们两国还有外交关系。”
1970年5月1日,毛主席同印度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米希拉谈话时说:
“印度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你们是伟大的人民,我们总是要友好的,不能老是这么吵下去嘛。”
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场重要的对外作战,从这场战争中能够较为全面地洞悉毛主席的军事斗争思想、外交思想、政治斗争思想,为后世的人们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