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10大将
1955年9月,国务院发布命令,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人大将军衔。从籍贯看,10大将中属湖南省的6人,属湖北省的2人,另外2人中1人出生于四川,1个出生于海南岛。在这10大将中,肖劲光的寿龄最长,有86岁。其后依次是黄克诚、张云逸、谭政等;而寿龄最短的是陈赓大将,1961年即去世,年仅58岁。
NO1 栗裕
01 栗裕
粟裕,湖南会同人,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参与并见证了中央苏区创建的全过程。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奉命留守根据地,跟随项英、陈毅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抗战爆发后所部改编为新四军,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皖南事变后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任第一师师长,后来曾兼任第六师师长。在解放战争中先后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先后指挥一系列重要战役。打出了水平,打出了气势,也打出了自己的威风。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总参谋长、军委常委、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粟裕用兵灵活,不拘一格,陈毅称其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毛泽东曾于1949年这样评价:“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02 徐海东
02 徐海东
徐海东:尽管因病缺席抗日战争后半段,尽管整个解放战争中都在养病,但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时,仍然被授予大将军衔,且排名第二。充分说明他在党内和军内的地位非常高,无论是战功还是人格都得到了共和国的高度认可。
徐海东原籍湖北省黄陂县,其故居地今隶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是大别山地区涌现出的本土籍军事专家之一。早年参加过北伐战争,后回乡领导发动农民起义。参加了黄麻起义,由区农民自卫队长,逐步成长为独立师长、红25军军长。
1934年11月,与程子华、吴焕先、郑位三、戴季英等率红25军开始长征。在数支举行长征的部队中,是出发最晚,却最先抵达陕北的红军部队。且人数不减反增,而且还是唯一在途中创建出革命根据地部队。
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高敬亭事件发生后,调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后因病离职,处于长期休养状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邓小平评价他“对党有一颗红心”。毛泽东则屡次称赞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03 黄克诚
03 黄克诚
黄克诚:湖南省永兴县人。1928年春朱德领导发动湘南起义,黄克诚在家乡参与领导了永兴年关暴动。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全程参与了中央苏区的创建历程,逐步成长为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抗战爆发后,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后调任115师344旅政委,开始与徐海东搭档。后来,所部进入新四军序列,改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解放战争中奉命率部进入东北,创建了西满根据地。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天津市委书记。遗憾的是,曾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人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后平反昭雪。
04 陈庚
04 陈庚
陈庚: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个名门世家,祖父曾是湘军将领。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一生充满许多神秘色彩。北伐战争中曾救过蒋介石的命,后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后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曾经与顾顺章的关系极其紧密,后奉派进入大别山担任红12师师长,四次反“围剿”期间身负重伤。
红四方面军开始西征后,因行动困难,在新集战役之前化装离队,转赴上海就医。被捕后经组织营救,又奉命进入中央苏区。长征中任中央纵队干部团团长。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再度与出自于大别山的广大指战员战斗在一起。解放战争中任中野四纵司令员、二野第四兵团司令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7月赴越南指导抗法战争,1年后又走上抗美援朝战场,一度代理彭德怀在志愿军的职务,后奉命组建哈军工。1961年3月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05 谭政
05 谭政
谭政:湖南湘乡人。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朱毛会师后,两支部队被改编为红4军,奉命担任毛泽东秘书。在伟人的教育和引导下,成长为红12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奉命进入东北,曾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后担任四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常委等职。1988年11月北京逝世,享年82岁。
06 萧劲光
06 萧劲光
萧劲光:湖南长沙赵洲港人。早在1921年春就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人前往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留学,并于1922年加入共产党。回国后先被派往安源路矿,从事工人运动;后奉派参加北伐战争,不久又于1927年再次到苏联进修。
1930年回国后被派往闽西苏区,先后担任红12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宁都起义爆发,为了改编起义部队,调任红5军团政委。后又调任红11军政委、红7军团政委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随部抵达陕北后,曾经担任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主要在后方工作,先后担任过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进入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指挥了“四保临江”作战。先后率部参加了打沈阳、围北平、越华北、渡长江、占武汉、进长沙等战役,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89年3月北京病逝,享年86岁。
07 张云逸
07 张云逸
原籍广东省文昌县,其故居所在地现隶属海南省文昌县。是解放军将领中少有的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早年曾参加过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先后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后来也参加了北伐战争。1926年参加共产党后,开始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是1929年广西左右江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曾经担任红7军军长。后率部进入中央苏区,担任过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于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抗战爆发后,调任新四军参谋长,后又兼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员、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广西省委书记。1974年11月病逝北京。
08 罗瑞卿
08 罗瑞卿
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舞凤乡双女石村。毕业于黄埔军校,1927年5月在武汉参加了反击夏斗寅叛军进攻武汉的战斗。7月下旬准备赴南昌参加起义,但行至九江得知起义部队已撤离,遂返回武汉。不久赴上海在军委从事秘密工作。1929年奉命进入闽西根据地,参与开辟闽西苏区和龙岩、白砂等战斗。1930年10月任红4军11师政委。后调任红1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长征,先后参与过指挥强渡大渡河、强渡乌江、回师遵义等战斗。长征抵达陕北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从1936年6月起,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后协助周恩来处理西安事变。抗战初期继续办学,后调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太行山区,参与指挥百团大战和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大同集宁、张家口、易满、保南、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等战役。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第一政治委员,与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率部出击冀热察,牵制华北国民党军,有力配合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随后参加平津战役,指挥部队将国民党军第35军大部歼灭于新保安,取得平津战役第一个胜利。1949年3月,率19兵团开赴山西参加太原战役。
是新中国建立后的首任公安部长,后来还担任过副总理、军委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也一度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78年8月病逝,终年72岁。
09 王树声
09 王树声
王树声:1905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项家冲。大别山地区涌现出的著名红军将领。原为本乡初等小学校长,受堂兄王幼安(麻城第一位共产党员)影响,开始接受先进理念。1926年加入共产党,参与创建麻城第一支农民武装。先后参加了黄麻起义、木兰山游击战、创建柴山保等革命历程,逐步成长为著名的红军将领。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11月成立时的阅兵总指挥,时任红11师师长。红四方面军反第四次“围剿”失败后,随部由大别山打到大巴山,时任红73师师长。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以原有4个师为基础,扩编为4个军。王树声开始升任红31军军长、方面军副总指挥,其堂弟王宏坤时任红4军军长。后编入西路军转战至河西走廊,任副总指挥兼9军军长。
抗战爆发后,先后担任过晋冀豫军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后进入豫西战场创建河南军区。抗战胜利后率部与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合,组成中原军区,任副司令员兼一纵司令员。不久参与中原突围,后又随刘邓大军重返大别山,任鄂豫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之初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组织指挥了大别山剿匪,不久后担任湖北军区司令员。后来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1974年1病逝北京,享年69岁。
10 许光达
10 许光达
许光达:1908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5期,参加了北伐战争。虽错过了南昌起义,但一心向党,仍在江西宁都境内赶上了起义部队。不久即在三河坝战斗中受伤,并与部队失联。后转赴安徽寿县从事兵运,中间一度出现变故,后又辗转与组织取得联系,奉派进入贺龙领导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任红6军参谋长,不久升任红2军团17师师长。后因在战斗中负重伤,被送苏联治疗,并进入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抗战爆发后回到国内,先在抗大任教并从事管理工作,后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卫戍司令。1942年春进入抗战第一线,任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广泛开展对日斗争。
在解放战争中担任过晋绥野战军3纵司令员,率部转战晋中、晋北地区,保卫晋绥解放区。后率部西渡黄河,改隶西北野战军。1949年2月任一野3军军长,参加了兰州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创建了第一所坦克学校,又后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1969年6月逝世,终年61岁。周恩来曾评价说:“保卫延安的乌龙铺战役,许光达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