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修大院修堤垸的回忆

2022年11月02日12:35:31 历史 1236

王孝忠

我1989年底至1992年7月在临澧县工作。当时,临澧县有18个乡镇、42万人口。其中烽火乡位于澧水的一级支流道水河的下游,沿河两岸历史上没有堤防,沿河的薛家坪、将军、观音庵、贞观庙等村经常受淹,人民群众苦不堪言。

1991年7月份,澧水流域平均降雨量达到485毫米,为多年同期的7倍多,全流域全面超警戒水位。由于澧水河的倒灌,加上道水河的猛涨,烽火乡又一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省长陈邦柱同志、省委副书记孙文盛同志、副省长王克英同志都亲临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洪灾清醒了我们县委“一班人”的头脑,洪灾加重了我们县委“一班人”的责任,洪灾端正了我们县委“一班人”的决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临澧县各方面的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被誉为“临澧现象”、“全能冠军”,县财政也有几个余钱剩米。本来分管机关的同志建议新修县委办公楼、翻修县委老礼堂,开会研究这个建议时,县委常委的同志一致提出:不修县委大院,要修烽火堤垸。

那时,在国家没有给一分钱的情况 下,我们是倾其县财力,举其县民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上马。我和县政府、县武装部的主要负责同志,还有分管农业、水利的负责同志上大堤工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各乡镇由主要负责人带队,乡自为战、村自为战,自带铺盖行李、自带伙食、自带修堤工具。县委号召,全县动员,一下集结了10万修堤大军,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堪称壮举。县直各部门纷纷组成支前队,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顿时,15公里烽火堤岸,人声鼎沸、红旗招展、车水马龙,不少人都说:临澧县又回到了建设青山水轮泵站的年代。

在烽火堤垸的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事迹,有推迟婚期上工地的年轻人,有赶着大肥猪慰问民工的老年人,有丈夫不幸牺牲了妻子顶替上工的女同志,有20多个科局把节省的“三公”经费拿来建大堤……

从1991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15公里烽火堤垸大堤基本建成,完成土石方140多万方,全县集资1300多万元,见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伟业,时任省委书记的熊清泉同志欣然命笔,题写了“烽火堤垸工程”几个大字。我为工地场景所感动,当时写了一首诗:

艰苦创业会战多,

十万大军赴烽火;

银锄起舞惊天地,

土车飞驰震山河;

始皇筑城俱往矣,

炀帝开凿太蹉跎;

吾辈重修金汤垸,

灾民从此乐如何!

不修大院修堤垸的回忆 - 天天要闻不修大院修堤垸的回忆 - 天天要闻不修大院修堤垸的回忆 - 天天要闻不修大院修堤垸的回忆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 天天要闻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皇太极驾崩后的1644年,大清帝国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各拥重兵,八旗中半数的支持使得二人势均力敌。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却倾向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 天天要闻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开心坏了。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 天天要闻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学苑、航港南苑、经开苑、文华苑、永盛苑、广惠苑6个院区,3543套房源。详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卢洛高速卢氏段即将通车!节省约1小时车程卢洛高速(卢氏...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 天天要闻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文/孙野借刀杀人小周郎,假请诸葛去劫粮。强中更有强中手,毒辣奸计变黄粱。注:黄粱——这里是引申义,即黄粱梦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维孔明,说他足智多谋,请他去带兵偷袭曹操粮草。曹操向来是偷袭别人粮草的主,肯定戒备森严,这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送死吗!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 天天要闻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