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忠
我1989年底至1992年7月在临澧县工作。当时,临澧县有18个乡镇、42万人口。其中烽火乡位于澧水的一级支流道水河的下游,沿河两岸历史上没有堤防,沿河的薛家坪、将军、观音庵、贞观庙等村经常受淹,人民群众苦不堪言。
1991年7月份,澧水流域平均降雨量达到485毫米,为多年同期的7倍多,全流域全面超警戒水位。由于澧水河的倒灌,加上道水河的猛涨,烽火乡又一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省长陈邦柱同志、省委副书记孙文盛同志、副省长王克英同志都亲临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洪灾清醒了我们县委“一班人”的头脑,洪灾加重了我们县委“一班人”的责任,洪灾端正了我们县委“一班人”的决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临澧县各方面的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被誉为“临澧现象”、“全能冠军”,县财政也有几个余钱剩米。本来分管机关的同志建议新修县委办公楼、翻修县委老礼堂,开会研究这个建议时,县委常委的同志一致提出:不修县委大院,要修烽火堤垸。
那时,在国家没有给一分钱的情况 下,我们是倾其县财力,举其县民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上马。我和县政府、县武装部的主要负责同志,还有分管农业、水利的负责同志上大堤工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各乡镇由主要负责人带队,乡自为战、村自为战,自带铺盖行李、自带伙食、自带修堤工具。县委号召,全县动员,一下集结了10万修堤大军,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堪称壮举。县直各部门纷纷组成支前队,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顿时,15公里烽火堤岸,人声鼎沸、红旗招展、车水马龙,不少人都说:临澧县又回到了建设青山水轮泵站的年代。
在烽火堤垸的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事迹,有推迟婚期上工地的年轻人,有赶着大肥猪慰问民工的老年人,有丈夫不幸牺牲了妻子顶替上工的女同志,有20多个科局把节省的“三公”经费拿来建大堤……
从1991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15公里烽火堤垸大堤基本建成,完成土石方140多万方,全县集资1300多万元,见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伟业,时任省委书记的熊清泉同志欣然命笔,题写了“烽火堤垸工程”几个大字。我为工地场景所感动,当时写了一首诗:
艰苦创业会战多,
十万大军赴烽火;
银锄起舞惊天地,
土车飞驰震山河;
始皇筑城俱往矣,
炀帝开凿太蹉跎;
吾辈重修金汤垸,
灾民从此乐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