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基辛格访华打破了上个世纪中美两国之间几十年不相往来的关系,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对世界的格局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虽然推动中美两国关系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想法,但身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实际推动者,基辛格对于我国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
可在基辛格前往中国访问之前,这中间还有着不少的波折,尼克松曾经甚至还叮嘱他,让他不要对周总理太过热情。
当时中美关系的破冰可以说已经是势在必行,友好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尼克松又为何要这样叮嘱基辛格?
中美关系僵持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中美两国之间此前对峙了几十年的关系。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对我国这个新生的政权充满了敌意。
1950年,我国成立不过一年时间,国家百废待兴,毛主席为了国家的发展殚精竭虑,但是美国竟然公然向朝鲜发动袭击,并一度越过边境线,将战火烧至我国东北地区,对我国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他们认为,中国国土面积虽然辽阔,但是不过是一个刚刚成立的国家,在工业上甚至连自主生产的能力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本能够和实力强悍的美国抗衡呢?
但是毛主席却一声令下,调动了几十万的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同“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作战。
两年持续不断的战斗不仅将中美两国的争端推到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同时也将两国的关系拉到了冰点,我国的民众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厌恶至极,为了支援朝鲜抗击美国,当时国内甚至爆发起了全民化的运动,家家户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统筹了几乎全国的资源支援战争,终于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美国自恃实力强悍,最终却不得不偃旗息鼓,灰头土脸地撤出了朝鲜的国土,自此这场战争也成了当时参战的美国人员讳莫如深的一件事。
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两国就开始了几十年不相往来的局面。
可是两国虽然明面上不来往,美国暗中使得绊子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他们联合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试图在我国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将我党的政权扼杀掉。
我国当时曾经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希望能够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可是因为美国不承认我国的政权,这件事就这样功亏一篑。
面对当时国际社会的排挤,毛主席和周总理及时调整策略,终于在美国的封锁下,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线。
实际上,当时周总理了毛主席早已经意料到,美国绝对不会如此轻易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毕竟此时蒋介石贼心不死,美国还想掺和台湾问题,借题发挥。
所以这次提出申请只是让更多的国家关注到中国,从而让我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发声的权利。
60年代之后,世界局势逐渐趋于稳定,但是平静的外表下却潜伏着难以预见的风险。
美国和苏联关系愈发紧张,两级冷战的局势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美国和苏联甚至开始将手伸向了其他国家,只要是没有站在自己阵营的国家,就统统视为“异己”,给予打压。
在两国持续不断的明争暗斗中,美国开始逐渐落于下风,这让美国的领导人感到惊慌不已,他们开始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他们和苏联争霸的目的。
此时美国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美国的发展以及应对苏联上,对于中国就放松了警惕,毕竟在他面前,还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
而我国也抓住这个时机,开展了一系列的运动,各行各业都开始为祖国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此期间,我国无论是工业水平还是农业生产,基本上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想要对抗实力强悍的美国,依旧十分吃力,这也是当时我国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
60年代之时我国曾再次向联合国提出了重返联合国的申请,只是这次依旧没能如愿。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和苏联的关系急转直下,毛主席和周总理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为国家的发展重新谋划一条出路。
好在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和苏联关系的变化并没有过多地影响我国的发展,在历经自然灾害和美国的封锁之后,我国的发展也开始逐渐走上了正规。
最重要的是,在邓稼先等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虽然不怕原子弹,但是这个东西我们一定要有!”
只有有了这个“大炮仗”,我国才能彻底地摆脱西方国家和苏联的核威胁,走上强国强军之路。
而在我国的第一朵蘑菇云升腾在戈壁滩上空的时候,毫无疑问,全世界都为之轰动了,美国虽然依旧和我国关系十分僵硬,但是至少表面上还是收敛了许多。
出现转机,中美关系破冰?
随着我国实力的逐渐强大,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就连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台湾问题此时也逐渐偃旗息鼓,美国才开始逐渐收敛了针对我国的锋芒,暂缓了针对我国的政策。
美国在和苏联的争霸中劣势越发明显,他们开始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我国,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眼下我国和苏联的关系也已经走到了冰点,或许两国之间还有合作的可能。
只是在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在任的时候,并没有谋求和我国合作的一向,一直到1969年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之后,美国的态度和政策才开始发生了转变。
尼克松上任之后,他首先改变的就是针对中国的反华政策,不管是出于希望能够名留青史,还是出于对当时美苏争霸处于劣势的考虑,这样的做法确实缓解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
他在综合对比了和中国交往的利弊之后,便开始正式让自己的心腹基辛格处理中国的事务,为以后到访中国做铺垫。
尼克松原本正在为如何委婉又不失体面地向中国提出交往的申请,毕竟之前美国为针对中国所做的事情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很容易使两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但不久之后爆发的珍宝岛战役,给美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尼克松请罗马尼亚的总统代为中间人,向我国传达了希望能够友好发展,并建立联系的意愿。
而收到尼克松消息的毛主席对此也是有些震惊,但他的目光毕竟更加长远,对于这一天似乎也早有预料。
在和周总理商议过之后,他决定,答应尼克松的请求,改善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毕竟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和美国改善关系带来的优势要远远大于“孤军奋战”。
很快,美国就安排了“秘密使者”准备到中国进行访问,向中国传达善意的同时,承担起中美两国之间沟通的桥梁的作用。
而这个人就是此前就已经接手中国事务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1971年,在经过谨慎的安排之后,基辛格乘坐专机正式开始了到中国的访问之旅。
尽管基辛格访华是秘密进行的,白宫对外的通告也是基辛格是前往巴基斯坦和泰国进行访问并前往越南执行任务的,但是不少“嗅觉”敏锐的人还是感知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基辛格到达中国之后,周总理派人对其到来表示了隆重的欢迎,当周总理和基辛格的双手交握在一起之时,中美之间的关系便拉近了一大步。
面对美国使者的到访,周总理表现得十分坦率,他对于中美两国当前的局势十分清楚,也点出了两国之间需要改善的痛点,基辛格对周总理身为外交人员的气质深深折服。
但是在前往美国之前,尼克松曾经叮嘱他的一句话,却让他感到有些为难,尼克松曾对说:“到了中国之后,你不要对周恩来太过热情。”
或许会有人对尼克松的这番话感到疑惑,为什么明明想和中国交好,却不能对周总理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呢?
实际上,这是因为尼克松希望基辛格能够控制好自身的情感,将美国的利益放在个人情感之前,保证国家的发展才是他们当时的首要任务。
在没有到访中国之前,他的心中还是有些拧巴,毕竟之前美国那几乎对中国充满了偏见,他又如何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独善其身”?
所以他希望基辛格能够尽量保持身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风范,不让中国看出他们的慌乱,又希望在和中国的交往中,能够尽量占据上风。
这句话是对基辛格的告诫,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警醒,所以在访华期间,基辛格除了正常的执行公务之外,鲜少参与事务之外的活动。
而周总理自然也是秉承着身为一个大国领导人的风范,在保证基辛格日常生活的同时,尽量改善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维护中国的利益。
基辛格是这几十年来少有的能够尊重中国,并且对中国秉承着真诚的态度的领导人,所以周总理和毛主席对基辛格的为人也是十分欣赏的。
这次基辛格访华之后,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尼克松比别人更早地意识到,和中国交好对于美国发展的重要性,便再次打定主意,一定要自己亲自前往中国走走看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全世界看到,中美两国关系的历史性的发展。
1972年,经过长时间的筹备之后,尼克松终于也踏上了前往中国访问的道路,这一次他没有向外界隐瞒行程,在中国的机场中,摄影师可以毫无顾虑的拍下他和周总理握手的瞬间,而他的妻子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则是十分逝去的站在尼克松的身后,方便摄影师记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这次尼克松前来访问中国可以说是带着十足的诚意,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尼克松先后参观了北京的街道和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了解了中国民众为了祖国的发展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又专门为他准备了国宴和中美两国常见的食物,保证美国的使团能够习惯在中国的生活。
毛主席更是拖着病体,亲自要求会见了尼克松。
他们两人在中南海的办公室中相谈甚欢,尼克松的到访让久病在床的毛主席气色都好了一些。
他们对中美两国的局势进行了愉快的畅谈,这次尼克松没有再端着那副高高在上的架子,他对毛主席表现得十分尊敬,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一个老人能够带领中国从各种磨难中走出来。
这次访华结束之后,中美两国的关系立刻进入了一个“蜜月期”,尽管还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可是不断升温的关系依旧对世界的格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外交上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了起来,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都得益于毛主席和周总理做出的这个高瞻远瞩的决策。
无论基辛格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到访中国,他的到访确实推动了中美两国的关系,从利益方面而言,他的出现也确实为我国带来了转机,所以两相权衡之下,双方不过是在适当的时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大国之间的博弈,向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