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编者按
昨天,毛惠云老师的《嗬!鸿门宴里那个樊哙和介休关系这来大!》,反响很好玩儿。大家看文末留言就知,毁之誉之,截然两判。毛老师也好玩儿,立马又写一篇——就是今天这篇——请大家踊跃阅读并请踊跃留言。
其实山西藏龙卧虎,介休“龙”“虎”实多,老家之前发过不少。比方《艺术| 张颔:学人之书,格高韵古》《清朝官宦文人聚会,怎样不动声色地排座次?》,点击即可进入。请大家踊跃阅读并请踊跃留言。
2022 / 10 /10
匪夷所思,介休和尼釆居然也有关系?
毛惠云
一个喧嚣的时代,许多的人都拿着堂吉诃德的剑大战风车,许多的人在努力从人群中挤出来,人们听不清世间万物的真相,却喜欢带着节奏呐喊:我不相信!!这声音把真正的真相震了个稀碎。
这倒有点像“上帝一思考,人类就发笑”,更有点像“尼釆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釆才死了“这样略带悲伤的段子。

幸好,还有许些人在努力幸福的活着,他们相信故乡,相信故事,相信过去,相信未来,并且愿意高举火把,去点燃希望,焚烧负能。
人类文明始于火,盛于火,也必将复兴于火。一切不堪的病毒灾难必将成就文明的涅槃。正如尼釆所说: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谈到尼釆,我想起那天和一个介休朋友聊起醉话,告诉他说,尼釆和介休也是有远方关系的,我知道他不一定看过尼釆,更不会相信,幸好他是我朋友,否则又得义正言辞和我辩论。
但,这却是真的。成就了尼釆的,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序言里,查拉图斯特拉带火下山送给世界。这其实不是尼釆的杜撰,艺术来源于历史,哲学也是。
查拉图斯特拉,即历史上著名的琐罗亚斯德(古伊朗语:Zarathushtra,约前628年-前551年),是拜火教的创始人。
一说拜火教,如果在酒桌上,一定又是一番眉飞色舞的讨论,然后就没尼釆什么事了。因为换成了金庸,《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张无忌也罢,小昭回到的波斯总教也罢,就是人们对拜火教的唯一印象。
其实拜火教兴于波斯不假,只不过金庸说的拜火教“山中老人”霍山历史上是伊斯兰教。但,这又有什么好深究的呢,故事多一些哈哈大笑、激动人心就已是幸福了。
金庸大体是没错的,根据考古界取得的物证,早在三千年前拜火教就已经活跃于两河流域和今伊朗地区了。
到了公元前55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拜火教更是被波斯帝国奉为“国教”,当时的拜火教徒遍布波斯帝国,十分繁荣。拜火教顾名思义,祟拜火,太阳神,崇拜光明。所以张无忌那个地方叫“光明顶”。
但是,尼釆的琐罗亚斯德,波斯的拜火教和介休又有什么关系呢?还真是千丝万缕,关系很近。
介休人都有个记忆,在介休有个常年不开,总在修缮,却一度是介休地标性的古建,介休人叫“玄神楼”,其实那个字念“祆”(xian),是口音的问题,关于口音和拜火教,我们就不细讲了,因为无所谓。

拜火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叫“祆教”,所以“祆神楼”就是类似于祆教的庙宇教堂。而且有人说这是世界唯一的,我不知道,但的确是中国唯一一处祆教建筑。
有些人一定会又说我编造,说人家那楼供的是“刘关张”,是“三结义庙“,其实那是为了保护这个古迹,多少保护都是用的这“瞒天过海““欲盖弥彰”啊。
这个是有记载的,清代《重修三结义庙碑记》碑刻记载:“三结义庙初非为三结义庙也,盖宋文潞公特为袄神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更改为三结义庙也。”
这个“文潞公”,介休三贤之一,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彦博,北宋政治家,书法家,他最有名的故事,是和他的伯乐司马光砸缸齐名的“灌水取球”。俩聪明孩子终都名垂青史。
根据资料:拜火教进中国汉族地区的时间当在516~519年间。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称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
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到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统治阶级的支持。另外,在丝绸之路上的碛西诸州也随地都有祆祠。
唐朝祠部还设有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但唐会昌五年(845)武宗在禁传佛教和其他外来宗教的同时,火祆教也受到排斥,庙宇皆毁。
以后经五代、两宋祆教犹有残存,民间仍有奉祀火神的习俗。不过南宋以后,基本没有记载了。
所以很奇怪北宋权倾朝野的文彦博怎么会修这么一个祆教楼,而且非常之用心,楼宇不仅看上去气派,里面更是雕梁画栋,用了许多到现在都让人惊讶的建筑技术,所以还有人扯的十万八千里,传说这个楼其实是鲁班手笔。

不过,我看了篇知乎上的分析文章,讲的很有道理:文彦博是山西人,其先祖本来姓敬,是著名的后晋高祖石敬瑭宠臣,以避石敬瑭讳改姓文。
鉴于建立代北三朝的沙陀集团与信仰拜火教的粟特人有极大联系,而粟特人又是隋唐五代时期东传拜火教的主力,因此推测文氏家族可能有粟特血统。
这样推断,文彦博把这楼悄悄修在故乡也在情理。
不过,对于拜火教,这个消失了的古老宗教也罢,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也罢,甚至北宋文彦博也罢,我们并不如实知道。
但如果你走进祆神楼,这个三重檐歇山顶转顶结构的古代建筑物,它雄壮的外观格局,让人叹为观止的木质斗拱和雀替,和许多中国传统古代建筑当中难见的异域图案。你也许会感受到另外一种关于火的张力。

也许你会想起:“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燧人氏。”
火,故乡,其实都是我们应该崇拜的根源。所以如果我们无所适从,不要嗔怪也不要焦虑,让我们找到自己的故乡,找到初心的火焰,对自然敬畏,对初心敬畏。让人类最初那火焰继续传递给我们力量。

编辑:DOROTHY
投稿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