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初期,党组织面对全面劣势,选择有进有退的战略,这为日后的解放战争的反击积蓄了力量,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有退有进的战略中,却出现了一些顽强的人,他们的出现却扭转了当时的被动局面。在无数顽强的人中,就有一个代表,他就是黄克诚,当年在敌人不断挺进东北的时候,他选择了死守通辽,为我军赢得了有利的战略地位。
通辽在抗战时期被日伪军和日军把守,即使在战败后,面对抗日武装的接管,里面的日军和伪军依旧负隅顽抗,导致黄克诚带领部队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拿下了通辽。可是战后却面对敌人不搭理接管的通告,甚至扬言要派出飞机轰炸通辽,于是不少干部都建议主动撤出通辽,但是黄克诚却坚持死守,就在组织为这个问题而研究之时,一个人的出现,让黄克诚的提议得到了赞同,那么他是谁呢?为何主张死守通辽呢?
一、提议死守通辽
当抗战宣布胜利后,东北成了反动势力关注的焦点,因为东北被日本经营多年,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同时东北被苏军占领,可以通过与苏联交涉换取东北。所以反动势力借此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然后疯狂进军东北。
面对反动势力的种种举动,党组织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也开始调兵东北,这让很多部队在没有机械化武装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急行军抢在反动势力到来之前进军了东北。其中便包括了黄克诚所指挥的部队,他们在反动势力带来前抢占了通辽。
黄克诚指挥部队抵达通辽后,因为依旧有日军和伪军驻守,所以黄克诚在指挥部队激烈交战了一番才拿下了通辽,使得通辽成为了解放区的一部分。可是后来在重庆谈判后,反动势力借口与苏联签订的协议,要求接管通辽,这让党组织感到十分为难,不过最后还是决定要放弃通辽,这让黄克诚接到了要主动撤离通辽的电报。
看到这份电报后,黄克诚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还要求死守通辽。这一时间引发了轩然大波,很多干部为此议论纷纷,不过大部分都是建议要主动撤出通辽,毕竟敌强我弱,主动撤离有利于保存作战力量。可是就在一片反对声音中,有一个人却坚持站在了黄克诚的身边,他就是林帅。林帅为何要主张死守通辽呢?这还不得不说通辽的位置特殊,所以这让林帅就算是顶着被撤职的压力也要支持黄克诚的提议。
二、死守通辽大获全胜
通辽位于内蒙古境内,是一个典型的交通枢纽,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反动势力非常关注它,以至于要派大军来抢占这里。得知敌人施以重压,黄克诚更是寸土不让,坚持死守通辽,但是面对着众多干部的反对,他也是显得独木难支,这时林帅的支持就非常关键了。林帅的支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料定敌人不会派出大军打通辽,毕竟当时东北的局势焦灼,很多城市都在反复易手,敌人不可能派出大军去进攻通辽的。
有了这样一个预判后,林帅开始向不少存在担忧的干部讲解目前东北的部队的进军方向,以及主要反击方向,于是林帅的这个意见被反应上去后,还一度引发了毛爷爷对此的深思。不久后,林帅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军委也同意了黄克诚死守通辽的提议,就这样在敌军的空中袭扰下,黄克诚指挥部队依旧纹丝不动,继续坚守通辽。
敌军的反复轰炸,让黄克诚面临着空前的压力。不过即便如此黄克诚依旧坚持死守通辽,这让通辽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解放军手里,对当时的战局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后来随着解放军在东北其他战场与敌人交战,让敌人暂时没有能力进攻通辽,于是在敌人的袭扰下生存下来的通辽,让敌人无可奈何,黄克诚也借此成功地守住了通辽。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因为我军占据了部分有利的战略地位,让日后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使得处于劣势的解放军还是获得了不少有利的反攻机会,这让解放军不仅在东北取得了不少局部战争的胜利,还实现了小范围的反攻,为日后全面解放东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结语: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解放战争初期的黄克诚坚持死守通辽,不仅为我军赢得了不少战略主动权,还在面对敌人的袭扰时,依旧顽强死守通辽。同时林帅也站出来支持了黄克诚的做法,可见他们在军事上有着长远的眼光,为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战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