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战国历史进入后半程。
秦国一家独大,山东六国俱弱,秦国一统华夏,兵出六国,已经被秦王政提上了日程,毕竟建立不朽功业的诱惑,对秦王政来说是无法抵挡的。
然而,秦王政却忽略了一个人,此人可以说是秦国攻灭六国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他就是赵国的李牧,史载”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可见李牧这个一生无败绩的常胜将军,确实不可小觑。
先来看看李牧有多猛——
一、自筹资金组建边军
自古以来,军饷是一支部队存在的基础,而中央政府一定是庞大军饷的供给者。
这条规则,在李牧这却不灵了,他不要赵王一分钱,自筹资金为赵国组建了一只战无不胜的到边军。
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李牧要求边防的事务自己一切做主,有点后像后世的屯军制,驻屯军与边民一起搞生产,一起出资组建军队自保家园。
当然,这对于国势日衰的赵国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的,而饱受匈奴迫害的边民对此也全力支持,毕竟相比被匈奴劫掠,向李牧缴纳的“保护费”简直不值一提。
就这样,由李牧提议,边民、赵王和李牧三方一致同意,赵国边军就此成立。
二、打造长城情报系统克制匈奴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军,战斗力本不比匈奴差。
奈何匈奴人全民皆兵来去如风,而赵人则务农为主,在机动性上无法相提并论。
于是,李牧开始建立最早的情报系统。以赵长城为基础,建立烽火台传递信息,保证匈奴每次南下李牧都能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马上命令百姓和士兵带着牛羊等贵重物品,退守在城中。
久而久之,匈奴面对李牧,丝毫捞不到好处,纷纷大骂李牧是缩头乌龟,不敢出战,李牧倒也不在意。李牧通过几年的麻痹匈奴,让匈奴彻底放松了戒备,然后利用大批牛羊为诱饵,佯败为手段,引诱出了匈奴的十万主力大军,完成了漂亮的全歼。
三、逆转长平之战颓势打破秦军
李牧在北境打破匈奴之时,强秦却在长平大败赵军,最终以坑杀40万赵军结局。
要知道,这40万赵军,可是赵国几乎全部的青壮年,也就是说赵国在一段时间内将无兵可用。
幸亏有李牧的边军,这支独立于赵国体系外的特殊军队。
公元前233年,秦军再攻赵国,一路连战连捷,直逼赵国都城邯郸。情急之下,赵王命令李牧率领边军支援,抵抗秦军。面对邯郸的危局,李牧立即挥师南下,与秦军在宜安地区相遇了,本以为两军相遇,会分外眼红,立即开战,但李牧面对强秦,权衡之下又玩起了当初对付匈奴那一套方针,修筑堡垒固守宜安。
面对固守不出的李牧,秦军焦急万分,只得转而进攻宜安附近的肥下地区,意图引诱出李牧进行决战。李牧将计就计,乘机进攻秦军大本营,打破秦军。接着设计伏击进攻肥下的秦军主力,结果秦军十万精锐被李牧击败,成功遏制了强秦东进的势头。《史记》中形容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大破秦军。
赵王自毁长城,秦国终将一统——
不论李牧有多猛,毕竟只是军事层面的胜利。而秦国综合国力上的优势,是山东六国无法相提并论的。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之下,一统六国是必然,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王翦进攻赵国。
王翦是秦国名将,战功赫赫,他深知李牧的厉害,也知道要灭赵国必先败李牧。然而王翦却不愿正面挑战李牧,因为与李牧相战,无论战胜或战败,秦军伤亡必定惨重,而一旦战败,势必影响自己的名声。
于是秦国重金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郭开曾经诋毁过廉颇,使廉颇不能回到赵国,陷害人是郭开的特长。于是,郭开诬陷李牧、司马尚想造反。赵王竟相信了谗言,趁李牧不备逮捕了他,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诛杀,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
李牧死后三个月,王翦猛攻赵国,赵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