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说:发展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2022年09月27日21:56:30 历史 1064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开始大力进行工业建设,毛主席非常重视。

有一次,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的时候,毛泽东说道:发展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到底是哪四个人,毛主席为何如此重视呢?

1、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说:发展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 天天要闻

张之洞,晚清巨擘,人称“香帅”。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香帅已经去世40年了。即使如此,毛泽东依然记得他,只因张之洞此人对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张之洞能力卓越,身处大清,思想并不滞后,有点超前于晚清那个腐朽的时代。

1884年的中法战争,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冯子材,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大胆启用冯子材的官员就是香帅张之洞。

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我们应该自行修建一条从卢沟桥到武汉的铁路!

张之洞建议的,就是“卢汉铁路”,后来叫“京汉铁路”。

这胆子大了,洋人的玩意自己建造,也就是香帅有此气魄。

朝廷批准了卢汉铁路的修建,并有两位的大员负责,一是直隶总督,负责北段;二是湖广总督,负责南段。

很快,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卢汉铁路立项了,但修建铁路需要大量的钢材,而且,其它工业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钢铁,张之洞提出修建“汉阳铁厂”。

于是,京汉铁路还没有开始修建,汉阳钢铁厂的筹建开始启动了。

到1893年,汉阳钢铁厂建造完成。那一刻,“汉阳铁厂”瞬时成为了亚洲明星企业,因为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当时日本钢铁业的发展,要落后于汉阳铁厂。

如果当时执政的不是腐朽的大清,可以预见中国的发展,也可以预见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败北。

除了京汉铁路、汉阳钢铁厂,张之洞还主持建立了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后来中国大地上的“汉阳造”,就是托了张之洞的福。

狠抓建设,大兴洋务,举办各种学堂,张之洞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一时之间,风头和李鸿章不相上下,而武汉也成为天津、上海之外的第三大洋务基地。

可以这样说,后续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得益于张之洞打开了“重工业那扇大门”。

虽然,起初花费大、产品质量低,但重要的是迈出的那第一大步,太过重要了。

1906年,京汉铁路(卢汉铁路)竣工了,那时的张之洞一定是欣慰的。

所以,发展重工业不应忘记张之洞,毛主席说得很有道理。

2、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jiǎn]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说:发展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 天天要闻

毛主席说,发展轻工业,绝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是何许人也?他出生于1853年。

1894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份,小日本进攻了大清,还取得了甲午战争中的辉煌胜利。就在这一年,张謇考中了状元,年41岁。

状元之才,就要重用,否则浪费人才。

一双深邃的眼睛发现了张謇这个特殊的人才,那双眼睛的主人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向朝廷提议:张謇有才,希望朝廷派张謇筹建纱厂。

对于张之洞的推荐,朝廷是很重视的。于是,从1895年起,张謇开始筹建纱厂了,地点选择在江苏南通唐家闸。

这不是个肥差,极度考验人,但凡张謇稍微弱一些,就避免不了放弃和逃走。

纱长要筹办,“钱”是顶重要的,问题是没钱。

经过探讨,朝廷建议:搞成完全的私营企业,国家给予政策。

“没钱”是第一难关,怎么突破?

招股融资。这很新鲜。

当时,在上海和南通两地进行股份募集,发行6000股,总计计划筹得60万两白银。

可谁成想,太难了。概念很先进,但买股投入,非官即富,可张謇的身份很尴尬。

当时的张謇不像张之洞那样是高官(有朝廷背书),他也不是大商人,家族也不富裕,甚至,自己的工资收入还要靠书院的讲课费。难啊!身份不被认同,步步艰难。

但有转机的是,当时,两江总督将搁置在上海的快锈蚀的纱机拿了出来,作价50万两,计划再募集50万两。

这就成了典型的“官商合营”了。

后来,商界大咖盛宣怀有意介入,他出了一半纱机的钱,相当于那一批纱机25万两是朝廷出的,25万两是盛宣怀出的,另外筹集25完了就可以了。

盛宣怀介入了,此事变得简单了。

1899年,纱厂建成投产,这就是著名的“大生纱厂”,是当时著名的工业化的棉纺织企业。

因为稀缺,所以很吃香,纱厂利润相当丰厚。

1903、1907、1921,又分别设立了大生二厂、三厂、四厂。

而张謇除了纱厂,继续办其它实业。

在1909年,张謇筹建了南通电灯厂。

民国成立后,张謇担任了实业总长,又协调建立了大聪电话公司,还建立了第一个民用气象台,还关注水利等国计民生的行业。

总之,张謇这个状元郎,在中国轻工业的发展上贡献巨大,以至于在1922年票选为“中国最受民众敬仰之人物”。

但是,1923年后,棉纺织业发生危机,大生纱厂处境极其艰难,那时的国家军阀割据,四分五裂,最终也未能挽救大生,导致走向彻底的衰落。

1926年,张謇去世,年73岁。

此人在轻工业方面做出的贡献,被很多人记得,包括毛泽东,因此有毛泽东的话语:发展轻工业,不要忘记张謇。

3、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说:发展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 天天要闻

说起范旭东(出生于1883年),不得不说他爷爷,他爷爷曾经是个知县。

知县官很大吗?不大,但可以让子孙有很多学习和就业的机会。但是,范旭东只是有这么一个爷爷,1889年时,爷爷和父亲相继去世,家境一落千丈。

幸亏他姑母一家不错,资助他上学。

范旭东和哥哥没有走科举的路子,1897年,范旭东和哥哥范源濂考入了湖南时务学堂,一边学着实用的知识,一边想着如何救国救民。

年轻人总是冲动的,百日维新时,范旭东兄弟俩也曾到了京城。维新运动失败后,哥哥和一帮学友一起去了日本,16岁的范旭东继续在家读书。

那时的范旭东,如果没人帮忙,就成了一个百无一用的书呆子了。此时,他需要一个贵人。贵人来了,就是他哥哥。哥哥带着各种新思潮回到了祖国,并参加了一个起义。起义失败后,哥哥范源濂带着弟弟范旭东到了日本。

几年学习后,范旭东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工业系

范旭东对大清是没有任何期待的。他在191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了。如果清朝不倒,他可能都不会回来了。

一年之后,民国建立,范旭东没有任何犹豫回到了祖国。

干些啥呢?梁启超说:去财政部吧!

好,范旭东听从了老友的安排。1913年,是范旭东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他被派到了欧洲考察盐业

一次出国,让他感受极其深刻,他也是化学工业系出来的高材生啊!

如此,他有了做实业的想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说:发展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 天天要闻

1915年,范旭东几个人筹办了久大精盐公司,总股本五万元,范旭东是股东之一。懂管理、懂专业技术,因此范旭东成为了总经理。

1918年,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从这一刻起,他的事业就要起飞了。彼时,他35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

后来,范旭东建立了一系列的相关化学工业公司,除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还有久大精盐厂、永裕盐业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等等,除此之外,还建立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并长期担任民国化学工业副会长。

范旭东的企业,1926年能生产优质纯碱;1937年,生产出第一批硫酸铵产品;1943年,研究开发出“联合制碱新工艺”。

当时的范旭东,不仅仅是中国化学工业的带头人,也是亚洲非常出众的化学工业方面的人物。

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时,见到了范旭东,并做了亲切交谈。

因为积劳成疾,在当年的10月4日,范旭东病逝,年62岁。

毛泽东对范旭东印象非常好,每当说起化学工业,他能很快说出范旭东这个人。

4、讲交通运输,不能忘记卢作孚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说:发展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 天天要闻

卢作孚是个奇迹,如果你了解他干的事,你就不会否认这一点。

卢作孚,1893年出生,和毛主席同年。

此人生在四川合川,喜欢念书,但家里太穷,1907年之后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

卢作孚志向高远,十来岁的时候就想着如何救国救民了。辍学之后,在1910年加入了同盟会

1913年,眼睁睁望着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卢作孚从成都到了上海。

在上海,卢作孚认识了大牛人,名字叫做黄炎培。老黄当时已经35岁了,但他很欣赏20岁的卢作孚。并且介绍卢作孚去商务印书馆去当编辑。

老黄的心意,小卢领了,他执意回家建设家乡。

于是,合川多了个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先是在中学教书,后来帮助编写了《合川县志》。合川还是池子太浅,卢作孚发挥的空间有限,他去了成都,先后担任了《群报》、《川报》编辑、主笔和记者。1919年时,26岁的卢作孚担任了《群报》的总编辑。

26岁能当总编,真的很牛。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主张“教育救国”

几年后,他有了新的观点: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双管齐下,才对国家是最大的帮助。

1925年秋,小卢又回了老家合川,他准备做实业了,他开了“民生实业公司”,业务方向:航运。

起初,钱少人少,他们订制了一艘70.5吨的铁壳船,航线是“渝—合”(重庆到合川)。

别看不起这很低的起点,三年之后,人家又有了两艘船,航线增加了三条,重要的是有一条航线是“渝—沪线”,这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因为这是黄金航线。

当时的军阀刘湘发现卢作孚是个人才,任命他为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这是好事,官当着,航运也不能丢。

到1931年时,民生公司又吞并了上游七家公司、下游四家华轮公司,还有十艘轮船。这就是个上规模的航运公司了。

一边做着生意,一边不忘爱国。因为日本侵入东北,侵吞华北,卢作孚成立了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这举动,一般商人真不敢整。

卢作孚在商言商的前提是:爱国在先!

1935年,卢作孚完全控制了长江上下游航运,把外资航运公司都挤了出去。

这时的卢作孚引起了更多的注意了。

1937年,卢作孚已经拥有了46艘轮船,4000名员工,“民生”就此成为一个巨无霸企业,他也有了“中国船王”的称号。

抗战开始后,卢作孚的航运公司为国家运输了不少重要的战略物资。

抗战过程中,卢作孚算是另类的英雄,贡献不少。

内战发生后,卢作孚的航运公司大受影响。国民党兵败龟缩南方宝岛,蒋介石一度邀请卢作孚过去,被人在香港的卢作孚拒绝。

应周恩来的邀请,卢作孚于1950年6月回到了祖国。

周恩来等人为了帮助民生公司和卢作孚,将民生公司欠加拿大的债务给还清了,卢作孚带着滞留于港的二十多条船和两千多万美元的实物财产回到了祖国大陆。

如果说,毛泽东、周恩来距离张之洞等三人还很远的话,卢作孚是很近了,毕竟,他加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

可惜的是,仅仅两年,卢作孚在重庆病逝了,年59岁。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说:发展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 天天要闻

毛主席眼光长远,胸怀宽广,在发展新中国的同时,没有忘记那些为曾经的工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因此也就有了那句话:

中国的工业发展,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jiǎn];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尉犁县开展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清明节祭扫活动 - 天天要闻

尉犁县开展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清明节祭扫活动

近日,新疆尉犁县紧扣“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清明节祭扫活动,营造浓厚的缅怀氛围。旨在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清明节祭扫活动现场 (尉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4月2日,尉犁县公安局民警、辅警代表在兴平镇统其克村公安烈士西尔艾力·艾比英模之家,开展致敬英...
公安英烈武霖:直至倒下仍保持控制嫌犯姿势 - 天天要闻

公安英烈武霖:直至倒下仍保持控制嫌犯姿势

中新网忻州4月4日电 题:公安英烈武霖:直至倒下仍保持控制嫌犯姿势 中新网记者 李庭耀 “快!快!上铐!上铐!”27岁的武霖喊出生前最后的话,直至倒下,仍保持着控制犯罪嫌疑人的姿势。 2024年4月15日,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公安局晋昌派出所接到线索后,由民警辅警在辖区依法对一身份可疑男子进行核查。一行人接近该男子时...
诸葛亮本来能活83岁,为何只活了53岁?做错3件事被折30年阳寿 - 天天要闻

诸葛亮本来能活83岁,为何只活了53岁?做错3件事被折30年阳寿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徐 来编辑|徐 来《——【·前言·】——》关于诸葛亮早逝的原因,民间有着许多神秘的预言和故事。诸葛亮本应活
古书里的 春药 - 天天要闻

古书里的 春药

这名字一听就特别,再加上那些神秘兮兮的传说,可把人的好奇心勾得足足的,就像小猫爪子在心里挠啊挠,特想把它那神秘外衣扒开看个透彻。
厅干江建华,任上被查 - 天天要闻

厅干江建华,任上被查

据福建省纪委监委4月3日晚消息,南平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江建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福建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江建华 资料图公开资料显示,江建华,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福建建瓯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
济南市莱芜区: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 天天要闻

济南市莱芜区: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4日讯 梨花风起正清明,缅怀先烈寄深情。清明节到来之际,济南市莱芜区各学校师生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在济南市莱芜区莱芜战役纪念馆,师生们向革命烈士默哀,并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
“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开庭在即,老母亲清明扫墓:给儿孙祭奠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 - 天天要闻

“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开庭在即,老母亲清明扫墓:给儿孙祭奠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

大皖新闻讯 江西景德镇“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有了新进展。日前,死者的至亲胡女士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他们已收到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通知,此案将于4月14日或4月15日开庭审理,肇事者廖某某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起诉。“给儿孙祭奠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胡女士告诉大皖新闻记者,4月4日清明节这一天,她和亲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