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隆重举行。在一群威风凛凛的将军中,有一位女将军英姿勃勃,专心致志地倾听着台上毛主席的演讲。
李贞
授衔仪式正式开始,毛主席缓缓向她走来,亲自拿起一枚一级解放勋章,放在女将军的手中。女将军眼含热泪,激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周总理亲手将少将军衔授予她,握住她的手说:“祝贺你,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这位女将军是谁,她又为何能获得少将军衔?
从童养媳的身份中挣脱出来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旧社会的妇女是悲哀的,她们大多数都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一生下命运就被定在了十字架上,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也有一些妇女不甘受人摆布,努力挣脱枷锁,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
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就是那个敢于与封建社会作斗争的传奇女子,她就是李贞将军。
1914年,只有6岁的李贞就被送到了另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就像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妇女一样,她的一生从一开始就被封建社会无情的束缚住了。童养媳说白了就是白给的苦力,那时候李贞并不懂这些。
或许没有红军的到来,李贞的思想会被周围的环境渐渐同化,但李贞骨子里就有一种勇于冲破枷锁的勇气,所以当红军到来时,她毅然决然地走上参军的道路。
1926年,18岁的李贞听姐姐说:“红军在咱们这里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咱们妇女终于能站起来了!”李贞感觉自己解放的机会终于来临,她和姐姐参加了妇女协会,负责统计的同志问她:“你叫什么名字?”“旦娃子!”这是她叫了18年的名字。
同志说:“你姓李,不姓旦。”这时,李贞的脑海里出现忠贞不渝这个词语,她说:“那就叫李贞吧!”这个名字极好,之后这个名字伴随了她的一生。
自从参加了妇女协会,李贞的思想逐渐从封建中挣脱出来,由于她出色的表现,还被选为永和区妇联委员,并在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湖南被白色恐怖笼罩着,李贞也被列为黑名单中的一员,早就看不惯李贞的婆家担心会引火上身,将一纸休书送到了李贞的娘家。李贞对此毫无波澜,她早就不满这桩婚姻,婆家此举正合她的心意。
没有婆家的束缚,李贞什么负担也没有,坚决投入了战斗中。这年年中,王首道、张启龙等共产党员奉命回到浏阳东老家组建党组织,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贞,这个坚强能干的女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贞和他们建立了中共浏东特别支部和浏东游击队,李贞担任游击队的士兵委员会委员长。
张启龙由于共产党员的身份,一家老小全都被残忍杀害。出于同情,李贞开始关心张启龙的生活,时间长了,张启龙也被李贞感动,两人在同志们的祝福下结了婚,成了一对恩爱的夫妻。
可幸福的生活还没有持续多久,险恶的战争环境又给了这个幸福的家庭一次不小的重击。1928年,张家坊团防局害怕秋收起义再一次爆发,担心游击队趁夜偷袭,所以在晚上看守格外严密。
对此王首道说:“既然他们在晚上的防卫森严,那我们就在白天战斗。”他和张启龙将队伍分成两批,第一批装扮成农收的农民,把枪全部藏在粮食中,首先混入其内作内应。第二批装扮成一支送亲队伍,光明正大地进入。
这一招很是保险,但新娘子还得由李贞扮演,李贞红着脸说:“不行,不行,上一次攻打张家坊时,我就一个人守在外面。这一次我也想要跟着你们一起战斗。”随即就将身边的一位女同志推荐上前。
王首道说:“这里的女同志只有你战斗经验最为丰富,还是你比较稳妥。”李贞还想说自己可以当伴娘,但还是被王首道驳回了。另外李贞当时已经和张启龙成婚,于是王首道就让张启龙劝说李贞。
经过张启龙的一番劝说,李贞才同意当新娘。果然敌人并未对这支“送亲队伍”产生怀疑,趁着敌方不备,游击队对团防局进行突袭,只用了半个钟头,张家坊团防局就被连窝端了,他们取得了巨大胜利。
将母爱分散给烈士遗孤
李贞作为女子本可以在家中相夫教子,远离战场,但她不愿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革命,与丈夫张启明一起保卫山河。
在李贞和丈夫创建浏阳东游击队后,敌人就一直想方设法摧毁它。一次战斗中,浏阳东游击队伤亡惨重,敌人即将形成包围圈,到那时只怕所有努力将要付诸东流。
为了革命持续下去,李贞、王绍坤等同志主动提出要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其他同志离开。时间紧迫,已经容不得他们再做打算,只能按照李贞的意见行动。李贞带着几人与敌人展开火力拼杀,其他同志则从后山转移。
李贞和王绍坤等人将敌人引到狮子崖,但身后就是万丈深渊。敌人看他们手中的子弹即将用完,也不急于一时,带头的人竟大喊:“停止射击,他们的子弹快要用完了,抓活的还能有奖赏。”
敌人虎狼般的眼神,令李贞众人恨得咬牙切齿,李贞看看身后的深渊,再看看敌人贪功的眼神,对身边的同志们说:“同志们,在我参加革命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一辈子也不要回头。所以就算我死了也不能成为敌人的阶下囚。”
说完转身就跳下了悬崖,其他同志们也纷纷闭眼跳了下去。悬崖边上的敌人都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看着已经消失在一片黑暗中的众人,久久不能回神。
面对死亡李贞也怕过,但内心的革命力量战胜了恐惧,使她毫不犹豫地献身革命。不知过了多久,小腹的疼痛扎醒了昏迷了许久的李贞。她望着四周,并没有什么危险,这里是崖底,身边还有几名随着她一起跳下来的战士,不知是死是活。
她挣扎着起身,小腹又传来了疼痛,她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的小腹被树枝捅出了一个窟窿,红色的鲜血不停地从窟窿中缓缓流出。她将自己的上衣撕破,在小腹缠绕几圈,暂时止住了血。
顾不得身上的伤口,她连忙查看其他战友的情况,却发现除了她与王绍坤之外,其他同志全部牺牲。深深的愧疚感从心底逐渐升至大脑,似乎空气都变得凝滞,战士们的死她也有一份责任。
此时昏迷的王绍坤也悠悠转醒,看到这副惨状也不由得悲伤起来,两人抱在一起痛苦不已。良久之后,两人将战友们的尸体掩埋,才一瘸一拐地向附近的村庄走去。
李贞(前排右二)
来到一个村庄,李贞找到郎中处理伤口,经过诊治医生又告诉了她两个不幸的消息。由于树枝插得太深,李贞的子宫已经出现感染,可能会失去做母亲的权利。另一个坏消息是,李贞原本已经怀孕,这次意外导致孩子也流产了。
李贞感到眼前一阵发黑,几近晕厥,身边的王绍坤急忙安抚她,李贞这才稳定了下来。几天后,李贞与王绍坤找到部队,继续参加战斗。即便战争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她从未改变革命的决心,正是有和李贞一样伟大的人存在,革命才会迎来胜利。
1933年,张启龙为了不连累李贞,向她提出了离婚,李贞也明白丈夫的难处含泪同意。被迫离婚后的李贞情绪比较低落,后来中央派她去瑞金中央党校学习,李贞才逐渐好了很多。
在之后的几年里,李贞被派往各地担任重任。在随同红六军团参加西征时,李贞认识了第三任丈夫甘泗淇。
甘泗淇平易近人、温柔体贴,李贞对他的印象极好,任弼时的爱人也看出了两人的情谊,在她的撮合下,两人最终喜结连理,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李贞(左二)
结婚后,两人相敬如宾恩爱无比,李贞还怀上了孩子。对于孩子的到来夫妻两人又惊又喜,李贞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有自己的小孩了,可这个孩子又给了她做母亲的权利。
1935年,红二、红六军团战略战役,李贞也跟随大部队长征。一路上她咬牙坚持着,从未拖过部队的后退,靠着极为坚韧的意志力翻过雪山,跨过金沙江,坚强地跟着部队前进。
可环境的恶劣还是让李贞肚子里的孩子早产了,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骨瘦嶙峋,李贞温暖地将孩子抱在自己怀里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长征路上物资匮乏,没有吃的食物,李贞连口食物也吃不上,自然没有奶水给孩子吃,孩子饿得啼哭不止,李贞心里向针扎一样疼,可她一点办法也没有。渐渐地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小,直到没有了一点声音。
李贞抱着孩子的尸体久久不愿松手,战士们不停地劝慰她,李贞这才松了手,将孩子安葬了。还未痊愈的旧疾再加上产后护理不周全,李贞的小腹疼痛不已,永远地失去了生育能力。在无数个长征的日夜里,李贞总会梦到那个葬在草地中的孩子。
失去孩子的李贞情绪非常不好,还高烧不退,情况十分危险。同志们想要用担架抬着她走,可她说什么也不肯。抵达哈达铺后,部队原地休整了一些日子接连吃了几服中药,李贞的病情才慢慢好转。
在长征会师成功后,李贞和甘泗淇被评为“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虽然失去了孩子但李贞的母爱还在,她不忍烈士遗孤受苦,主动揽下照顾他们的职责。
八路军120师后勤部长陈希云生命垂危时放不下自己的孩子们,李贞知晓后,专门探望他说:“你安心治病,你的孩子们有我照顾呢,你放心。”她把陈希云的大女儿和陈小妹接到自己的家中,当自己亲生的孩子对待,照顾他们从上小学一直到参加工作。
老红军朱早观病逝后,留下女儿朱一普孤苦无依,李贞也将她接到自己家中抚养。朱一普患上了很严重的胃病,李贞就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为她看病,还为她定了牛奶养胃。
李贞
李贞夫妇两人一共收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用尽心血将他们抚养长大,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和革命的精神。这些孤儿长大后,对李贞夫妇十分孝顺,将李贞夫妇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长征结束后,抗日战争开始,李贞与丈夫甘泗淇一起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战斗中。夫妻二人一同携手抗击敌人直到新中国成立。
1955年,新中国首次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隆重举行。李贞也受邀参加授衔仪式,在众多将军中她是唯一一个女性,她专心致志地听着台上毛主席的讲话,此刻内心被神圣感紧紧包围。
毛主席为李贞颁发勋章
毛主席拿着勋章颁发给各位将军,步伐逐渐走到李贞身边。毛主席拿起一枚一级解放勋章,递在李贞手中,李贞接过来却激动得说不出话了。毛主席身边的周总理亲手将少将军衔授予她,并握住她的手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呀!”
李贞激动的心情化作一滴滴泪水,止不住地往出流。手中的勋章闪耀着暖暖的光,暖化了她坚强的心。这一刻她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荣誉挂在了胸前。
过了一辈子的苦日子,李贞早已留下节约勤俭的习惯,即使生活条件慢慢变好了,但李贞仍然还保留着以前的习惯。
她从不随便买衣服,她穿的衬衫、外套,都是补了又补,她的一双棉鞋穿了十几年,鞋底磨穿了只换鞋底,鞋帮接着穿。李贞总是盖着一床旧棉被,从来舍不得换,只有家里有客人来,才会拿出新棉被来给客人盖。
李贞的工资并不高,还有烈士遗孤需要抚养,家里还时不时来亲戚,所以李贞经常不够用。对此李贞也从来没有抱怨。
1975年,李贞住在了香山脚下的一个非常破旧的四合院中。这个四合院已经很久没有人住了,砖瓦也有的裂开,家具也不是很齐全,然而李贞就这样住了下来。市里领导给她安排了其他条件好的住处,但李贞坚持住在这里。
到冬天的时候,院里的几户人家合用一个锅炉烧水,室内温度降到了冰点,如果不动弹就会被冻感冒。可她依旧不嫌弃,还说:“这房子能住,没有那么糟,我有御寒的办法。”
其实李贞也没有办法,她只不过是将自己之前的棉鞋穿在脚上,再披上两件非常厚重的棉袄用来抵御寒冷。由于当年留下的后遗症,李贞的小腹总是隐隐作痛,她就用玻璃瓶装满热水揣到自己怀中,疼痛才稍微缓解一点。
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李贞仍旧批阅文件,处理群众反映的信件,从没有一天懈怠。
1980年,李贞的职务一升再升,可她依旧选择住在这个房子里,坚决不搬。后来一位领导来看望她,一进屋里就看到破损的家具,领导很是愧疚,说:“让革命先辈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实在是我们的失职。”于是就劝李贞搬离这里,到干部所生活。
李贞却说:“和过去相比,这样的条件已经算好的了。我别无他求,这样就挺好的。”
又过了四年时间,组织上的人已经劝了好几次了,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劝她搬离。好说歹说,李贞才同意搬到不远处的干部房内。在干部房里,李贞度过了6年。
李贞(右)
1985年,78岁的李贞给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有个心愿,还望中央能够批准。我今年78岁,想要辞去顾问之职让位于能力更强的年轻同志,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愿望。”
退休后,李贞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中央军委的人还是常常来向她请教问题,她也会不遗余力地帮助。
1990年,李贞走完了她辉煌的一生,被她抚养过的孩子都回来参加追悼会,现场哭声一片。在整理她的遗物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李贞的遗物非常少,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4把用了15年的旧藤椅、一个用了40年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电冰箱,还有1.1万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当亲朋好友将她的遗嘱宣读给众人时,众人的泪水又止不住流了下来:一根金条捐给了家乡浏阳县,另一条则捐给了丈夫甘泗淇的家乡。直到她去世都不忘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祖国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