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民缅怀他

2022年09月11日23:13:15 历史 1260

□屈晓妍

2022年8月31日,南阳籍著名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这一生,他长期奋战在新闻宣传一线,多次担纲重大报道,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他与穆青、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冯健先生去世消息传至家乡,河南媒体纷纷发文痛别,诸多亲友故旧转发缅怀。老家新野县上庄乡田庄村党支部书记樊文曾在追悼会现场悲从中来:“去年还听说老先生硬朗得很,谁知这就再也没机会回家看看了。”

老家人都亲切地称冯健为“老先生”,他们对这位老乡并不陌生。他的展览馆就在村里立着,什么时候想他了,就进去走走看看。其实,21岁离家外出求学、工作后,风云变幻、世事动荡,老先生再没回来过。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的思念。做记者的,名字总署稿子前;老先生做了半生记者,却把名字写在人心里、写在大地上。

“锋剑”之名

冯健先生生于1925年,原名樊煦义。“冯健”是他1948年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共地下组织使用的名字,寓意“锋剑”。

大学毕业后,他受南京地下党组织委派,前往安徽采石矶镇中学教书,同时开展党的工作。194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大肆逮捕共产党员、进步人士、进步学生。樊文曾说,村里现在还保存着一张写着“樊煦义”名字的通缉令。

同年,在豫西解放区的中原大学学习一个多月后,冯健来到刚刚成立的新华社开封分社,开始新闻工作生涯。

1951年初,冯健被调到位于湖北武汉的新华社中南总分社,主要从事财经报道。1958年秋,冯健从武汉被调到北京新华社总社,在国内部从事工业报道。1972年至1982年,冯健先后任新华社国内部工业财经组副组长、国内新闻部副主任,1982年4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组副书记兼总编辑。1986年3月,冯健卸去新华社领导职务,1988年正式离休。

在近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冯健多篇新闻作品成为业界广受赞誉的名篇,影响几代中国人。言为士则的同时,老先生也行为世范,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进取不辍的职业追求,感染教育了无数新闻后辈。

如今,田庄村的老人们都还能念叨起樊煦义一家子的颇多旧事。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路走来,老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在乌云压顶时奋起反抗提笔为剑,拨云见日后又振臂高呼讴歌时代,更无愧“锋剑”之名。

人民之思

穆青、冯健、周原是新华社的三个河南老乡,被称为“河南三剑客”,原因是他们三个人多次回河南老家一起采写过不少名篇。

最著名的当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三人和着泪水、七易其稿,字里行间,尽是对焦书记的敬、对人民的爱。

冯健先生曾在与新华社河南分社的中青年记者座谈时,分享这篇名作的采写心得。他说,我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哪个个人服务的。“采写焦裕禄时,我们从内心深深感到兰考人民非常非常热爱他们的县委书记。这令我们深受教育,在我们心里掀起了巨大波澜。没有这个感情,就抓不住这个典型。只有与人民息息相通,你才可能对工人、农民、科学家创造的业绩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也才能把文章写得好,写得感人。”

带着这份感情,到了1990年,当昔日风沙、盐碱、内涝横行肆虐的兰考大地变成泡桐成林、麦浪滚滚的好风景,“三剑客”再赴河南。回应当时改进干部作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党风建设的时代风潮,他们又联袂写出另一篇经典之作——《人民呼唤焦裕禄》。彼时,三人中最小的周原已经62岁,冯健65岁,穆青69岁。

其实,“三剑客”对家乡的深情注视从未停止过。1993年,他们回到河南采访调研,一个多月时间,三位老人走遍河南20多个市县,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促膝谈心,写就《潮涌中州》和《赶着黄牛奔小康》;1995年,穆青和冯健又赴焦作洛阳和郑州考察,写出《中原“金三角”纪行》……这些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新闻广受好评,影响着一个时代,更是数代新闻后辈的好教材。“要对社会有实实在在的使命感、责任感,把国家、人民的事业当做自己的本分,对人民一定要有深切的感情。”冯健先生曾如此教导后辈,“作为记者要有多方面的修养,但这些我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金聚泰退休前曾在《开封日报》工作,与冯健先生有两面之缘,却铭记终生。“我现在都忘不了冯老跟我讲他当年在开封是怎么工作的。”他说,冯老在这里初涉新闻工作,一听哪有好线索,“提着两只脚就过去了”。条件艰苦,没有钢笔,就用一个“蘸笔尖”套上高粱秆,照样笔耕不辍。

直到冯老离休,他对人民新闻事业之热忱赤诚,依旧在延续。在冯老办公室,金聚泰曾见墙上挂着老人家花甲之年自勉小诗:“老夫乙丑本命年,春牛一头勤耕田。岁月荏苒两万日,悟得求实是箴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今冯健先生离世,穆青、周原也已先后于2003年、2011年作古,“河南三剑客”成绝响,但“时刻想着党和人民”“植根于人民沃土”的教诲滋养着无数后来人。

故土之眷

老先生以“锋剑”为名,但其对敌之锋有多锐利,故土之眷就有多温柔。

这一点,只要与老先生打过交道的人,都深有感触。

2014年,《南阳晚报》三位记者李萍、刘娜、王琳,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赴北京采访。下了火车,三人在偌大车站举目四望,心下惶惑。带队的李萍手里只有一个冯健先生家的座机号码,可冯老先生曾是新华社总编辑,又没有提前联系,会接受几个陌生的地方报社记者采访吗?

忐忑中,李萍拨通电话。“老先生一听我们是南阳过来的,立刻详细告知住址,请我们到家里去。”李萍说,挂了电话才反应过来,刚才慌乱之中连介绍人姓名都忘了给老先生通报。

采访时,老先生极尽热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讲了不少回忆家乡的“题外话”。临别之际,李萍三人进了电梯,老先生还用半个身子挡住电梯门,殷殷嘱咐回去最近的路要怎么走。回到住处,李萍他们才意识到自己贸然登门,居然双手空空,连个家乡特产都没给老先生捎带。“这件事情,我们三个懊恼至今。只是这个遗憾再也无法弥补了。”李萍说。

这次经历也让李萍忆起另一桩旧事:2012年,《南阳日报》记者拟采写1942年中原灾情历史,苦于资料不足,曾向冯健求助。不久,冯健就给《南阳日报》总编室寄去了一封信和相关资料,这封信和记者采访的文章,后来一同刊登在2012年12月5日《南阳日报》“社会早刊”头版,引起很大反响。

2013年,南阳十中教师袁海东走访96位老人,历时7年,写就《中州名镇铜瓦店》一书。书稿初成,交予一位老前辈指点,谁知老前辈返还书稿时,还带来了“意外惊喜”。“冯健老先生偶然从同乡那里得知这事,竟然主动讨要书稿。”袁海东说,老先生孩提时代上学,铜瓦店是必经之路,而今听说成书,欣喜不已,挥笔为袁海东写下书名。

到了2019年,老先生身体已是每况愈下。那一年,南阳通了高铁,有同乡后生立刻赶去老先生家报喜。

“老先生,咱家有高铁了,北京回南阳,最多就四个半钟头!”后生说。

那一刻,老先生的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

但他依然平静而克制。

“真好啊,通高铁好!”老先生说,“只可惜,我没力气坐了。”

……

回首冯健先生其人其事,总能令人从中得到无尽温暖与力量。

非笃行前路无以志先贤。老先生千古!

(作者系河南日报记者)

家乡人民缅怀他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辽金时代博物馆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神秘面纱 - 天天要闻

辽金时代博物馆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神秘面纱

在吉林省农安县前岗乡辽金时代文化园(以下简称文化园)内,吉林印记辽金时代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静静伫立。博物馆以文物搜集、整理、保护和展览为主线,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深厚人文历史,融合青铜文化、辽金文化与民俗文化,自2012年开馆以来,持续为游客揭开千年古城黄龙府的神秘面纱,展现其悠久历史与灿烂文...
我国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复兴 - 天天要闻

我国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复兴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历史积淀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来的文明。在数千年文明积淀中,也有些民间游戏代代相传,包括一些博彩的游戏。其中有斗鸡、斗狗、走马、斗蟋蟀、斗鹌鹑等比较流行,而且产生了许多相关的成语、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 天天要闻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为何“清君侧”起兵?

王敦其人王敦,字处仲,出生于公元 266 年,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人 ,是东晋时期极为重要的大臣与丞相,同时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导的堂兄。他出身于顶级士族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中拥有着极高的地位
赖清德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国台办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 天天要闻

赖清德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国台办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齿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4日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主持本次新闻发布会。环球网记者:赖清德日前在台南参加八田与一纪念会时称,台湾与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样,是像家人一样。岛内舆论抨击其对日本殖民时期屠戮台湾民众的惨痛过去选择
八路军被日军囚于木笼,解手睡觉都在笼里,战士传奇越狱 - 天天要闻

八路军被日军囚于木笼,解手睡觉都在笼里,战士传奇越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六六鳞编辑|六六鳞前言1942年2月的一个漆黑夜晚,河北平西某日军战俘营内,一名被囚禁在不足两平方米木笼中
【三国季汉秘史250】铁壁霍弋:血火铸就的忠诚 - 天天要闻

【三国季汉秘史250】铁壁霍弋:血火铸就的忠诚

一、临危受命平永昌 建兴九年的雨季格外漫长,霍弋站在永昌郡城墙上,望着远处瘴气缭绕的哀牢山,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上的铜吞口。三日前收到的军报还揣在怀中——夷王孟获的族弟孟琰纠集三十七寨蛮兵,已切断通往滇池的盐铁要道。"参军大人,阎都督的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