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9日,毛主席结束合肥视察的工作,将要前往芜湖。这些日子里,毛主席每每外出参观,都深陷人民群众的狂热包围中脱身不得。人一多,秩序就不好维持,这可苦了保卫人员。可是不能把毛主席完全隐藏起来,又不能封街锁路,将人民群众强行驱赶,这该怎么办呢?
于是在毛主席离开合肥时,安徽省政府决定弄个有序有准备的“夹道欢送”,这样一来就能让更多的合肥人民亲眼见到毛主席了,这是多大的荣幸啊。关键,这件事还得到毛主席本人的许可,这可是破天荒了。其中,离不开张治中的不懈努力。
毛主席特批张治中随行,一同巡视大江南北;途中,张治中不止一次向毛主席提建议,请他到安徽去,去黄山游玩。毛主席的耳朵都听起茧子了,有次故意回了句:“你们那个偏僻的地方,谁去?”最后毛主席还是去了安徽,视察工作。
毛主席从武汉离开,来到安徽时;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曾希圣,先行离开湖北,返回合肥做准备。曾希圣临行前,张治中特地找到他:“这可是毛主席第一次到安徽,要让广大的安徽群众,一睹毛主席的风采,这是安徽人民多年以来的渴望。我们能不能把群众组织在大道两边,请主席坐在敞篷车上巡游一二。”
曾希圣自然是求之不得,但是他知道毛主席的脾气和惯例,不愿张扬,出行喜欢轻装简从,不接受夹道迎送之类的安排。曾希圣说出顾虑,担心毛主席生气不让;张治中大包大揽,表示自己去同毛主席讲讲,试试看。曾希圣一听,这个可行。
曾希圣回合肥的当天,晚饭时,张治中真把这件事提了出来,询问毛主席反不反对。毛主席还没开口,旁边就有人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你说要夹道欢迎。”毛主席夹起一筷子菜,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完再咽下:“你们多次批评我没到安徽去,安徽省委的同志也多次说道。这次怎么办都行,我不管了!”
毛主席的这句话,真是让张治中喜出望外,他立即将这一喜讯传达给曾希圣,请他着手去安排。
原定计划是,毛主席抵达合肥,群众来夹道欢迎;但是随行在毛主席身边的安徽省委同志,又想到了一个问题:群众站在街道旁欢迎,势必会出现许多人跟随毛主席到他的住处去;这样就难免会有数量不少的群众,一天到晚站在主席的住处,等待毛主席出来;这样的欢呼和喧闹,不利于毛主席的工作和休息,安保工作也不好做。
于是便定下,毛主席离开合肥时,搞一个“夹道欢送”的。所以毛主席初进合肥城,是暂时保密的;外出视察后,合肥人民才知道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是9月16日抵达合肥的,三天后的9月19日离开。这一天,夹道欢送的一切准备工作已就绪。但还是出了点小意外。
欢送毛主席的消息传开,整个合肥都动了起来,附近几个县的群众也闻风而动;原先通知了15万人参与欢送,可集合起来后,人数已高达30万人,这等于当时合肥市人口的半数左右。
省委住处到火车站,10多里的道路两旁,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有工人、农民、市民、教师、学生、军人、退休大爷大妈;此刻,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爱戴毛主席的中国人民。天渐渐下起了秋雨,脚下是一片泥泞,但他们不为所动,小声交谈着,翘首以盼着,举起“我们敬爱的领袖万岁”的长幅标语等待着。
下午2点15分,毛主席在曾希圣的陪同下,乘坐第一辆绿色敞篷车,向火车站缓缓驶去。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车队走得特别慢;毛主席站在车上,和大家一样没有撑伞,顶着细绵的秋雨,向两边的群众挥舞着手臂。
车队所过之处,就会掀起人浪,欢呼声和掌声,一处比一处高;带着小孩的家长,都卖力地将孩子举过头顶,让他们看清我们的领袖。参与欢送的许多人,都激动得流出热泪。车队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火车站,65岁高龄的毛主席也冒着雨,足足站了这么久。
等到进车站、到车厢后,毛主席又多次从车厢走出,向大家挥手致意,每一次露面都能引起一场山呼海啸。火车开动后,许多人还在火车站,不舍离开。这天夜里凌晨两三点,合肥邮局依旧川流不息,写信、寄稿的,都是说见到毛主席的事情。次日省报发行比平日增加两倍,但还是有很多群众没买到,惹得群众都有怨言:太保守了,卖的报纸太少了。
已经远去的专列上,张治中对毛主席感慨:“今天群众的情绪这般狂热,他们对领袖拥戴敬爱的场景,实在是太让人感动了。”毛主席开心地回道:“这是他们感到自己当家做主了,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