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期的状元可以说是名利双收了,从普通百姓人家通过学习考取状元。就可以纵横官场,拜相封侯,妻妾成群,从此过上高富帅的生活。但是要知道,古代的状元可不是那么好考的,就凭现在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佼佼者,如果穿越回清朝,肯定也与状元的知识储备相距甚远。明朝的科举制度延续到清朝时,考试要分四大关口,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童生试获得秀才,通过乡试获得举人,通过会试获得贡士,通过殿试获得进士。而童生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只有这三场考试全部过关,才能获得秀才功名,而且三场考试分别在县里和省里举行。可以说童生试就是对知识和体力的双重考验,而且童生试的难度不亚于如今的研究生考试。
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它都不是秀才,依然是童生身份。范进是考了二十多场才考上的秀才。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也是到了22岁才考取秀才,试问普通人会比曾国藩更厉害吗?考中秀才之后,就能有幸脱离普通民众,晋身为士大夫阶层。对县太爷免除下跪之礼,因为秀才有可能哪一天高中进士。这种潜力股,轻易就不要惹到他们了。经历千难险阻,通过童生试,就要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也要经历三场考试,持续数日。每名考生都被关进一个房间,吃喝拉撒睡,都在房间里面解决,要把四书五经,里面九本经书,儒家著作背得滚瓜烂熟,再用八古文写出来。乡试的录取率要低于今天的北大和清华,考中举人后就具备了当官的资格。
哪怕不再考取进士,在乡间混个一官半职也是不错的。晚清左宗棠就是一名举人,依然功成名就,官至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而经过多轮残酷淘汰到会试这一阶段,能参加考试的都是精英。会试过后,就要进入最高级别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根据考试成绩分为三甲,这里才有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所以说穿越回古代能考下来状元的绝非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