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在《百家姓》书中记载着姓氏排名,开篇语大家几乎都不陌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当时这一排名是作者在宋代皇帝的统治下写的,皇帝的姓氏就是“赵”,为了表示尊贵地位百家姓的开头用了皇帝的姓氏。而吴越国的国王姓钱,所以“钱”氏排在第二位,再往后看第三位是宋朝皇帝的正妃姓“孙”,第四位“李”姓则是因为南唐国主姓李,所以当时的排列顺序,完全权贵们的写照。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第一大姓早已悄然改变。2014年我国进行姓氏统计,“王”姓人口与“李”姓不相伯仲,但人口超出“李”姓居多,“王”姓人口达到一亿多人口,从人口数量来看,“王”姓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姓。
- 第一大姓为何不出帝王
或许大家都疑惑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姓“王”呢?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世道,居然一个“王”姓皇帝都没出现过,若是从概率论角度出发,这也不符合理论。其实不然,唯一一个与皇帝擦肩而过的篡汉室政权的王莽勉强算是一个。他建立新朝,在位十五年,不过他的国朝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丰功伟绩,且后继无人,就被刘秀所灭。
但是严格算起来,他也还算不上皇帝,如此看来“王”姓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姓,真的就没一个皇帝。关于这件事,民间也众说纷纭,有人说,王姓之所以没有皇帝是因为这个姓氏的字有问题。“王”字的笔画三横一竖,上下全都无法出头,所以王姓在古代无法登上最高的位置。再看看当时皇帝比较频繁的姓氏,“赵”,“李”,“朱”等上面都有出头的字形。也有人说,“王”姓本就尊贵,代表着皇帝占据着王气,导致于无法进一步发展,只能成为王佐之才。
- 追溯“王”姓起源
其实对于民间的说法,都是比较迷信的。认真追溯“王”姓时会发现,他们都来头不小,跟众多王室有关。“王”姓起源于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姬姓是周朝的国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因为勇于犯言直谏被废为庶民,他的儿子宗敬仍在朝为官。因为他们属于王族的后代,因而时人将他们称作“王家”,这支原来的姬姓族人就以王为氏。
王姓祖先王元、王威在秦末年间,为躲避农民起义,楚汉争霸的战火,分别迁徙到山东琅琊、山西太原,从而发展成显赫的“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在后世的地位非常高。琅琊王氏从西汉霍光时开始把政权直至王莽篡位,一直掌握着汉室。
周平王的后裔姬赤子孙,因姬赤曾为王子为纪念他而改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猗王,称为“临猗王氏”。西周恒公姬揭后裔,国朝覆灭后,他的子孙迁徙到河南伊川和昭汝,因居王城而改王氏,后称之为“王城王氏”。子姓王氏,商王文丁的儿子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因为他原是王子,便以王氏为姓。从先秦到汉唐,比干的子孙一直居住于河南地区形成了著名的“汲郡王氏”。
王莽自立为朝后,燕太子因献符命于王莽,深受王莽宠爱,赐“王”姓以示尊贵地位,史称“北京王氏”。妫姓中也有胡陈公后裔改姓,后世称为“元城王氏”。
- 多国赐姓而改姓“王”
诸如此类的改姓,赐姓的还有很多。秦灭六国后,齐,魏,燕诸国的王室后裔,大部分都改为“王”姓。所以王姓自诞生之初就十分庞杂,也从此之后,秦始皇不再称王,而自称“朕”。汉时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高丽人,隋唐时期的月氏人,唐朝时期的契丹人,元朝时的蒙古人等,这些外族人随着历史发展而同化为汉族“王”姓。明代朱元璋赐以王姓给女真完颜族,而朱元璋自己的后裔也有部分改姓为王,更有成吉思汗的皇室部分后裔改为王姓。因此“王”姓散布广泛,也由此可见源头杂多。
- 结语:
所以在史书上,王姓皇帝少见。但在历史演变之中,他们的先祖曾是著名的帝王,“王”姓这个中国第一大姓并不是真的没出过皇帝,而且“王”姓名人历史上也诸多,他们都曾在史书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